
【精华】语文教案五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课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蝈蝈真的是逃走了吗?从哪个句子看出蝈蝈不是逃走的。引导学生讨论。
(2)自己交流:是谁放走了蝈蝈?他为什么要放走它?
四、回归全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提问学生: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蝈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笼中蝈蝈的人,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3?组织学生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
五、作业设计
1?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
语文教案 篇2一、教材分析:
《为了他的尊严》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尊严”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使乞丐获取劳动所得,从而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并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要理解这样一篇情节复杂的故事,并悟出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对生活阅历较浅的五年级的孩子的确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备课时反复钻研教材,为这篇课文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二、研读为本
初读文本:《为了他的尊严》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使乞丐获取劳动所得,从而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并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再读文本: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课件出示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节课,我主要教给孩子们边读边悟并及时批注自己阅读感悟的学习方法。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我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中乞丐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三读文本:这篇课文比较长,如果串讲的话,势必会减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且显得琐碎。因此,在简单的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后,直入重点,启发学生围绕妇人的话进行思考、质疑,从而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多形式训练,突破重难点。①读中感悟,悟后对比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②角色互换,感悟内心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独臂乞丐复杂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朗读感悟乞丐的内心世界。③范读引导,启发想象第4自然段是课文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学中我将采用范读引导、启发想象的方法,请学生在这段的发散点写下自己的感悟,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巧妙的处理,使理解、感悟、表达融为一体,让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的“读悟”中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懂得劳动可以使人获得尊严的道理。(板书靠劳动有尊严)当学生理解了重点,再理解妇人的话就轻而易举了,从而也就突破了难点。
三、解读课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在读悟中感受女主人的自尊和尊人之举,领悟乞丐尊严觉醒的动力和影响力。
2、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
语文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饣、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写“今、正”2个生字。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饣、牛"。
……此处隐藏1845个字……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码,在每位儿子眼中,母亲便是全部,在每位父亲眼中,儿子同样是生命中最重的)
⑥另: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设计理念: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必须既要教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又要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这里虽然设计了一些框架性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一步一步的推进程式,因为过程不应该是完全被设计、被预料的。】
新学期开始了,希望这篇初一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能够帮助各位老师与同学。祝大家学习愉快!
语文教案 篇5我根据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简介
结合《教学大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再加上现在的考点把握,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与我们的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因此,我就从语言的得体方面进行了一个整理。我觉得“语言的得体”这个话题很切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还有就是受到了十月上旬隆昌的教师到我县献课后的交流后的启发。他们认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知识的整理。我也有同感:教学方面,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其他方面,应该说是大同小异,但知识的整理,经验的交流方面却有一定的欠缺。语文这门学科知识点特多,学生掌握起来有很大的难度,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效果不理想。一旦把知识点进行恰当的梳理、归类,形成线条清晰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形成知识板块。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容易一些了。我也就借这次机会选择了这样一个话题,以期和同行们有一个交流、沟通。
2、教学目标简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这些要求,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给出的材料的内容,并能根据问题作准确、恰当的分析。
能力目标:能基本掌握说话要注意的因素:对象、场合、敬谦词、褒贬色彩、目标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说文明话,做文明人。
3、分析教学内容、思路的安排以及重点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语言实例的训练,由此让学生在分析理解实例的基础上,对语言的得体与不得体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如“李秀才为何挨打?”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的道理。再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练习,从理性上对语言的表达获得一定的启示。
教学重点:把握事例的内容,理解讨论分析的问题,了解说话应注意的因素。
教学难点:分析事例时准确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趣味性较强,应该说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其中的个别联系也有一定的难度,要适当引导、启发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突破难点。
2、能力分析
学生对给出的故事性的例子应该能理解并作出分析、判断。
3、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差异
有的学生怯场,不太愿意在班上回答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尽可能多的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且培养锻炼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法与手段
根据新课程的有关标准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对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
在刚上课的时候,我就会对学生提出极为不合常规的要求,再提一个合理的要求,二者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让学生感受到这节课的内容看样子有些不同寻常。在选择实例的时候也注重了趣味性,达到寓乐于学的效果。
2、互动讨论法
在分析的时候,尽可能让学生都动起来,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3、学生表演法
让学生参与到故事性强的环节当中,一边表演一边注意其中的对话,从中去体会话语的得体或不得体。
4、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节课的话题就是“语言的得体”, 整节课的实例还是练习都紧紧围绕着这个话题,应该能很好的把握住核心话题。
教学环节安排:
(一)导入: 4——5分钟
由我的提问加故事引入,设置了悬念,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事例分析及小结 18——20分钟
1、主要是讨论完成,我知识适当点拨。
2、这个环节是让学生从事例的探究中进行小结,认识到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作为重、难点的突破的关键环节。
3、让学生明白如果语言不恰当,轻者得罪人,重者有辱国格。培养学生说文明语,做文明人。
(三)、巩固练习 10——12分钟
1、训练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并作强调。
2、让学生登台表演,既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故事中的话语的得体与否,体会其效果。
(四)、总结 2分钟
1、学生总结。
2、老师总结。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文明得体的语言。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在说话的时候,自己的语言一定要符合语言环境,用语也要巧妙。
(五)作业设置: 1分钟
1、当你的同桌考试考得不理想的时候,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当你的同桌考试考得非常好的时候,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从生活中去发现,收集一些你认为很有意思的话语,自己进行一个小结。
2、教与学多边活动安排
每个教学环节都尽量安排合作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尽量展示自己多彩的一面,多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3、重点、难点处理
分析探讨故事中运用的语言,应该让学生先感知,再讨论,可以形成争论的场面,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对语言的得体与否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可以这样设置问题:(1)、请你说出故事中的话语恰不恰当?请说出理由。(2)、如果你认为不恰当,该这样说才较恰当?
4、在放映幻灯片的时候,动作设置方式不单一,在声音效果上注意恰当。
5、板书设计
语言的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 ——用语要符合语境的要求,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
场 合 、 对 象
影响因素 敬、谦词 褒贬色彩
主要有—— 语体色彩 目标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