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1-06 17:15:24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锦集4篇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锦集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4. 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 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三、 教学思路:

1. 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 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

3. 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3段)

一、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后为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

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 朗读课文

三、 文本解读

(一) 第一段

1. 释义并翻译

者:第一个: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的时候”,第二个:……的人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治:治理得好,太平本:从根本上是其故何也:宾语前置在:在于事:让……做官(任用)将:就众贤:使贤众,使动用法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应读出气势来

(2) 重点词语应重读,如:皆欲国家之富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不能尚贤事能为政也将在于众贤而已。

3. 翻译指导: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所以国家拥有的德才兼备的士众多,国家就会治理得好)

4. 概括本段内容:

1) 找出中心句

2) 理清思路:“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贤事能”“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3) 概括段意:从反面论证“尚贤事能”的重要性。

4) 论证方法:举王公大人治国的例子来说理。

(二) 第二段

1.释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术:方法奈何:怎么办

2.归纳本段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段。

(三) 第三段

1. 释义并翻译

富: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将:才厚:纯厚乎:在(介)辩:有口才道术:治国方法固:本来就是(副词兼有判断作用)珍:比喻人才佐:辅佐的臣子然后:这样……才(含义: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后)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读出气势

2) 可得而从也“加点字重读,以示强调。

“此固…………”语速稍快,“固”重读。

3. 翻译指导: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4. 概括本段内容:

1) 用文中的句子简答:

众贤之术在于:“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

2) 概括段意: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尚贤事能”。

3)思路:使善射御之人增多的方法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顺势推进)

四、 规律探究

1. 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三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

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1~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中心论点

第1段从反面,3段从正面论证了“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阐述了“为什么”的问题。

2. 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如何做到。

五、 作业布置:

1. 课外预习4~5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备翻译。

2. 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

语文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并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能力目标——加强朗读教学,提高诗歌朗读水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所表达的雄心壮志、远大抱负及豪迈情怀。

2学情分析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初见泰山高兴,兴奋、惊叹、仰慕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感受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体会诗人的形象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是品味诗中的`美点,把握诗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此处隐藏1145个字……生能整体把握诗歌韵味。

3、反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小组回答,互相补充,教师可适当归纳总结:四联要点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诗歌炼字、写作艺术点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诗歌主旨归纳

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诵、吟咏全诗,进一步领会诗歌精华。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书写生字:棋艺盘鹅弓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下棋,吗?你知道棋的种类有哪些?

2、介绍围棋(图片出示围棋)

围棋是我国传统的棋种。隋朝、唐朝时,传入日本、韩国。至今中日韩三国每年都要举行围棋大赛。

想知道围棋是怎么下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板书:学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

2、小组学生自查,并反馈自查情况。

3、指名分段读

难读的句子:

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他想,要是用弓箭把他射下来/该有多好哇!

后来,那个专心听讲的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那个老是走神儿的学生,棋艺一直没有多大的长进。

4、小组读课文,读后评议

5、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书写:棋艺盘鹅弓箭

1、学生齐读生字

2、记忆生字、书空默写

3、教师范写:

箭、盘、鹅

4、学生完成习字册

语文教案 篇4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犹如、坐落、不由自主”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小镇早晨不同的特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能背诵第2自然段。

3.能用“价廉物美”造句。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请一名学生在书写投影片上练习。

完成后看投影片反馈、集体订正。

(1)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恬静、热闹、紧张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

2.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总起句,圈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总起句的?

(2)讨论、交流。(第一句是总起句,课文主要描写了霞光、小河、小船、石桥等景物。)

(3)细读分述部分,体会情境。

①轻声读分述部分,找出哪些甸子写出了小镇的“恬静”,仔细读其中的一句,从中体会出小镇“恬静”的特点。

②交流理解“遥遥相对(看图)、坐落、各色各样”等词语的意思。

③重点研读两句话:

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抓住“净、静”“透明、带子”等词语,通过朗读来体会。)

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重点抓住“一叶叶、悄悄、轻轻、飘”等词语.通过朗读来体会。)

(4)按“总--分”有感情地读第2自然段。

(5)小结:第2自然段用“总--分”的写法,围绕“恬静”的特点,从“霞光、小河、小船”几个方面写出了小镇的恬静。

(6)背诵指导。

3.学习第3自然段。

(1)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在写法上相同的地方。

(2)自学第3自然段。

①轻声读一读,划一划,完成口头填空:

这一自然段从()、()、()这()个方面说明了()。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是怎样体会的。

(3)同桌交流,说一说,读一读。

(4)重点研读:

路不宽,人很多,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走去。

(抓住“不宽、很多、不由自主、拥挤的人流”来体会。)

来赶集的农民面带微笑,甜甜地诉说着自己的产品价廉物美。

(结合上文说说,农民怎样诉说,结合理解“诉说、价廉物美”,理解这句话说明了农贸市场的繁荣景象。)

(5)用“价廉物美·造句。

①价廉物美的()。

②把”价廉物美的商品“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尾说一句话

③用”价廉物美“造句。(口头)

(6)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4.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完成课堂作业4(1)(2),5(1)。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锦集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