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模板集锦4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有关情况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学习本文说明方法的运用
3、学习抓文章关键句,并学会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看到标题,同学们一定有不少问题吧?自然界的生物怎么会成为侵略者呢?你想了解它们哪些信息呢?
明确: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它们有哪些危害?
造成他们入侵的原因有哪些?
人们将采取哪些对策?
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与课文进行一番访谈,看看文中是怎样解答的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三分钟
要求:自然段加序号,疏通生词及字义,留意段落关键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等)
三、文本研究
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问题:在哪段说明它的定义?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文中告诉我们生物入侵者的五个特征是什么?(略)
明确:下定义说明方法是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第一段中破折号后写了什么?
生物入侵的危害,与下文那几段照应?(3、4段)什么危害(注意概括中心的过渡句,第四段首句)
第二段写什么?可不可删?
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例子中的生物是入侵者吗?不是的话依据是什么?(注意第一段中入侵者的五个特征并加以比照)
明确:第二段是对入侵者的界定,强调生物入侵者一定存在人为的干预因素,这也暗示了要重视入侵者的途径及原因。那么它统领下文哪几段?(第五段)怎么看出的?(第五段第一句中心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分析课文思路得到这些观点,如危害途径等,如果这些观点孤立存在,你估计不会服气,那么作者怎样支撑这些观点?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下面分析三、四、五段。(还运用了打比方说明方法,使文章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增加阅读兴趣)
接下来,6、7段又在说明什么?(对待入侵的态度)
两种态度你支持哪种?为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不管你们反对还是支持,老师先列一组数据你们再发表意见(文字略)我想大家面对此现状是不会无动于衷的,应该积极干预它们的'入侵,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如果无同类竞争及天敌会无节制繁衍,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危害,所以要采取措施,
那人们会采取哪些措施呢?(第八段)
同学们有哪些好措施?说说议议。
四、总结
本文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事理说明文,按照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接着分析问题(入侵者的界定、危害、入侵途径、态度),最后解决问题(提出措施)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学习本文,希望同学们不仅获取一定的生态知识,也要对这一社会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培养我们社会责任感。
如第一段所说,如果我们在路边或院落中发现一种从未见过的甲虫时,应像生态学家那样感到惊讶:甲虫从哪来?如何来的?对当地生态有无影响等,每个人都有生物学家的意识,那么我们的生态环境会越来愈好,我们的地球家园会越来越美丽。
板书:
生物入侵者
第一段:定义-----à提出问题
第二段:界定----à分析问题
三、四段:危害(经济损失、威胁物种多样性)-à分析问提
第五段:途径及原因---à分析问题
六、七段:态度---à分析问题
第八段:措施---à解决问题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成语,引入新课
1、说说你们知道的成语。
2、导语: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中,成语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人们习惯用成语来表达意思,准确、生动、简洁。知道吗?许多成语都蕴涵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成语故事。读完故事,相信你会对成语有更深的了解。
二、熟字新解,引导板书
1、板书“亡、牢”: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亡和牢的词吗?通过这些词,你知道它们通常表示什么意思?
2、板书“羊、补”:
在亡羊补牢中,“亡、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认真读书,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2、思考“亡、牢”的意思,并在课文中找依据。
四、检查自读效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生字,认读生字。提示多音字“圈”
3、汇报“亡、牢”的意思。可争论,可查字典。
4、相机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进一步理解内容。
⑴ 第二段,要读出劝说的语气。
⑵ 第三段,要读出养羊人着急、泄气的心情。
⑶ 最后一段,要读出醒悟、积极补救的心理和做法。
五、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六、交流体会,明了寓意
1、四人合作交流:
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2、全班交流。
七、总结
《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它使我们明白了,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及时改正或补救,还不晚。所以人们常说:“亡羊补牢,为未晚也!”
八、学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
2、指导写字。
3、比一比,组成词语:
悔( ) 叼( ) 屈( ) 窿( )
梅( ) 叨( ) 窟( ) 隆( )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战国时期,魏王曾想进攻赵国。魏过的贤人季梁十分着急,就匆匆地去见魏王。为了开导魏王,他给魏王讲了一个故事。你相知道是什么故事吗?魏王最终会不会打赵国呢?请你读课文。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内容及不理解的地方。理解“南辕北辙、盘缠”两个词。
3、练习朗读课文,讲述故事。
四、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面对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相对哪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文开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打赵国呢?为什么?
五、总结
《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是选错了方向,无论怎么努力,也是达不到目的的!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
“缠”右边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七、拓展活动
搜集寓言故事,准备参加语文活动:讲寓言故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具 贴图、生词卡片
教学方法 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师边书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
4.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
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船舷”是指什么地方?
②“催”是什么意思?
③那个人为什么会捞不到剑呢?
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一起弄懂它们。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局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齐读本段。
②学习“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u”旁理解词意。
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老师省读了“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
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
(不能。“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体位置,用词很准确。)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
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习朗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②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十分着急)。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补充,并请代表汇报发言。
(“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
③指导朗读。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本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学习“不慌不忙”。(结合“慌”和“忙”的左旁来理解词意)
②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
③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从这儿掉从这儿捞)
④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江中)
b.(师操作:移动“小船”至“岸边”)
“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
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为什么?
(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
d.他的想法错在哪儿?
(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师归纳出: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5.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谁能将黑板上的画面重新移动一下,然后说一说。
(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何?他的心情样?……)
3. 进一步领悟寓意:
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却不明白。(贴头像特写图:画面上掉剑之人一脸困惑、失望之意。)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表演说话。)
4.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杨震却金的教育意义。
2、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
3、流畅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杨震却金的教育意义
2、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
课型:新授课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以及杨震的生平事迹
三、生字:
老师先读一遍课文,指出生字
荆、莱、邑、谒、愧、遗、晔
形似字:魁、槐、愧 密、蜜
多音字:遗
四、释义:
却:拒绝,不接受 迁:调任
之:到 故:过去
举:推荐,举荐 为:做
谒:拜见 至:到
遗:赠送 知:知道,了解
君:你,表示尊称 何:怎能,怎么
谓:说 愧:羞愧,惭愧
五、课文解析:
“却”点明故事中心
铮铮铁言: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仍坚决拒收重金的高尚品德。
六、拓展:
说一说,杨震的行为、品德,在今天仍有的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能够说出单个词语的意思,不看课文,解释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