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六年制语文第九册新选古诗《梅花》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诗句简析
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墙角点明梅花开放的位置幽僻。数枝几枝,言极少,说明形影孤单。如此形单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怜爱之情。
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咏梅之作不少,仅就梅花而咏梅,则无论是形象和意境并无高远之处。而凌寒一句则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凌寒,冒着严寒,实为全诗点睛之笔。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本自然规律,而一凌字则付与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傲立严寒,坚强不屈,不由使人顿生敬畏之情。不仅如此,诗人还以独自来修饰开,让人觉得梅花气压群芳,孤傲无比,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
第三句,遥知不是雪。虽言不是雪,而偏偏联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洁如雪,这般清丽高洁,实非白雪可比。
第四句,为有暗香来。暗香,幽香。幽幽清香从远处袭来。联系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运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强调了梅花色洁如雪的特点,也突出了它幽香袭人。纵观全诗,词句虽清丽平淡但意蕴含蓄,寄寓深远。结合诗人当时的情况(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失败)及个性,不难体会到作者赞美梅花凌寒独放、洁白清香,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坚贞不屈,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梅花》这首诗诗意明白晓畅,参考注释学生基本上能说出诗意,故教师可把指导重点放在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
教学难点:要求2。
三、主要教学步骤: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
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
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第一、二句。
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
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
④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
第三、四句。
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
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
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
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
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语文教案 篇2【设计理念】
力求突出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设计特色】
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揭示课题,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猫。教师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作者语言魅力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拼读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义,读通课文,想想课文意)。
2、流自学情况:课文写出了哪两种猫?多少只大猫,多少只小猫?是怎样大猫,又是怎样的小猫?随机形成板书:
(一只)(大)古怪
猫
(一群)(小)淘气
(在初读交流时,引出表现文章主线的板书,并借助这主线,为下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
三、
理解结构,概括段意。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研究:
①课文的分段;②段意的概括;③主要内容的归纳。
(以一条主线所发挥的三大作用,使初读者训练机理清晰、环环相扣,提高了读书效率。)
四、专题研究,理解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研读专题”,即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任选你觉得最生动的一处讲析给大家听。
1、教师先指导一处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应当怎样讲析。
2、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指导,掌握自主研读情况。
3、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作点拨、深化和评价。
(教师重点指导一处范例以后,要着重引导学生自读。可以让学生“划”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或最能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这情的句子,‘圈’出这一句话中最能体现猫的可爱、作者爱猫的关键词,“研读”领悟这些关键词的特别含义,“赏读”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把这个自读过程具体说出来 ……此处隐藏4355个字……、自由朗读课文5到6自然段。
3、理解“鼻青脸肿”,课件演示,练习用词说话。
4、扩展想象:此时的小猫又会想些什么。指导朗读:加上表情,更能体现小花猫伤心、后悔的感情。
5、她为什么会“撞得鼻青脸肿”?猫妈妈是怎样教育小花猫的?
出示猫妈妈的话(第七自然段)。
6、自读,体会猫妈妈的心情,指导学生读猫妈妈的话。
7、你是怎么理解“你的胡子好比一把尺子”的。认识比喻句。
8、如果你是那只淘气的小花猫,听了猫妈妈的话,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这时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对猫妈妈说什么?
四、总结全文,谈收获
1、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2、联系生活,说说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是不能看见什么就学什么的。(学生交流,课件再现)
五:作业
1、回家吧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告诉他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11小猫刮胡子
看刮撞听
动脑筋
教学反思:
《小猫刮胡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的是小猫学着主人的样子,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结果晚上在追捕老鼠时撞得鼻青脸肿,猫妈妈的一席话使小猫再也不刮胡子了。课文内浅显易懂,语言生动形象。第二课时我重点放在读的训练上,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时我直接点题复习词语,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入手,让学生交流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然后围绕问题展开教学。紧扣文中的插图找出相应的段落,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边看读课文边看插图,注重读的训练。例如:
(1)“小猫在一旁仰着脑袋,碧绿碧绿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主人刮胡子。”这一句中“仰着脑袋”“碧绿碧绿的”“一眨不眨地”要重读,从语气上感觉出这是一只调皮的、好奇的猫。
(2)“小花猫觉得自己的胡子老长老长的,太难看了,就学着主人的样子,也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其中“老长老长的”“也”“干干净净”这三个词在朗读时语调要拉长一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小猫的调皮可爱。在猫妈妈耐心教育小花猫时说:“你的胡子好比一把尺子。你能不能从小墙洞里钻进去,先要要用尺子量一量。你把尺子刮掉了,当然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段话字的行间饱含了猫妈妈对小花猫的关心。这句话不仅借猫妈妈之口告诉了我们“猫的胡子有何作用”,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见到什么学什么,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然后再作决定。在朗读时语速应放慢一些,读出猫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疼爱之情。一节课下来同学们都能声情并茂的读出自己的感受,效果十分理想。
本节课,我反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和指导,使孩子们从读中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三思而后行的道理。同时两个动画短片为我的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想像扩展的空间,此时的小猫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突出了重点,还训练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对于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我觉得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语文教案 篇5[训练目的]
1、记事写人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写作教案——(网友来稿)。
2、明确详略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训练题目]
1、以“在双休日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做到有详有略。
2、以“我喜欢夏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做到详略得当。
3、课外练笔:随时将自己对生活、对学习、对周围的人或事的感受写下来,可以三言两语,也可以独立成篇。
[训练指导]
第1题规定了取材的范围,记叙发生在双休日的事。写作的对象是自己,还是他人,所写的内容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题目中未作限定,其实均可。当然,多数学生首先考虑的可能是自己在双休日里的生活。不管记叙何人、何事,文章应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中心意思一经确定,根据表现中心意思的需要去选择材料,有详有略地记叙。写作本题,切忌平庸。不要流水账般记叙双休日的生活内容。如何写出新意,要好好构思。
第2题,要求学生写夏季,写出对夏季的喜爱之情。夏季里可写的人、事、景、物很多,题中的一段文学描述,对学生如何取材,写些什么内容已作了启示。如何写好本题,要注意三点:
①“喜欢”是贯串全文的中心,无论写夏季的何种景物,都要写出自己的感受,表现对夏季的喜爱之情;
②是从一个角度来写,还是从几个角度来写,都可以;
③写景、写物、写生活情景等等,一定要写出夏季的季节特征。
第3题,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敢于表达真切感受,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设计思路]
1、使学生学会定向搜寻、查找、整理并陈述资料信息;
2、通过活动的全过程,陶冶情操,激发爱国感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写作教案——(网友来稿)》。
[内容阐释]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理性阐述分析。这一段主要讲了三层内容。
第一层(1—2句),引列宁语录,解释什么是爱国主义情感,阐明这种情感的价值、地位。
第二层(3—5句),以本单元课文中内容为例,进一步论证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其中,第3句为总领句,第4句概括述例,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评价。
第三层(6),总结句。表明在这一问题上广大同学应当采取的做法,号召大家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而提示了本项“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
第二部分,主要说明“访问”的具体操作问题。
“访问前准备”主要讲了访问的计划安排、访问的对象、访问活动所要了解的内容等三方面的问题。
“活动问题”是按照一般参观访问活动所设计的程序:听介绍——看实验——问情况——察心境。
“访问小结”也从三个方面设计。设计层次是由内到外,由浅入深:写感受——作交流——对外报道。
[教学参考提纲]
组织学生进行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不应当把它搞成一个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程,而应该体现出比较充分的语文味和人情味。
首先,给时间让同学认真阅读第一部分“导语”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做一点扩散思维,请同学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爱国者形象,并谈谈这些形象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其次,要求同学按照第二部分设计的程序逐项开展工作。其中,有些地方值得注意。比如,在准备工作中,可以先将本活动的主题或者说终结性评价的中心工作先告诉学生,增强本项活动的目的性;比如,明确要求具体活动的组织、联系工作,一律由班级同学的代表自己去做,老师不作任何干预;再比如,关于小结工作,特别是其中的专题汇报会的“中心”即“……在我心中”,还可以作一些分解,要求同学作一点分工,这样也许可以使小结工作更有层次,更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