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23 01:55:44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集锦5篇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集锦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口语的特点和学习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意义。

2.了解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及其原因,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对学生来说,“答记者问”简直是难以学以致用的,因此对这种新闻传播方式和它的形式,我们不宜谈得太多,而喧宾夺主,应把重点放在对《张志公先生答记者问》一文的内容理解上,通过对例文的剖析,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自豪感,提高他们加强口语训练的自觉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答记者问”是报纸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它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由一人或几人回答众多记者的提问。这种形式常用来传播重大新闻,解决重要问题。二是一对一的回答记者提问,常用来传播值得注意的信息,解决某方面的具体问题,这篇文章就是第二者形式。

(二)内容分析

在阅读时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把内容要点划在课本上。

(1)张志公先生是围绕什么问题回答记者提问的?

(2)针对记者提问,张志公先生回答了哪些具体问题?他对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板书)

(一)关于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及其原因

2.“汉语热”的原因

(1)汉语在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信息的掌握离不开汉语

(2)了解中国,也需要学汉语,识汉字

(3)语言也是友谊的桥梁

(二)关于汉语学习的有关问题

1.计算机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关系:

要利用计算机,就必须很好的掌握语言

2.关于重写作轻口语的问题:

其实不然(以运动员谈感想为例)

3.口语的特点:对外来信息接收得快,反应得快

4.对口语表达的要求:

经济、准确、可理解性、高效率

(三)希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要从小立志学习好它,为祖国为世界做贡献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背诵拍手歌。

3.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多音字

处(chù)深处辨作名词,表示“地方”“机关,或机关、团体里的部门”时,读chù,

(chǔ)处分析如,住处、办事处;作动词,表示“居住”“存在,置身”“跟别人

一起生活,交往”“办理,决定”时,读chǔ,如,处理、设身处地。

近义词

飞翔——翱(áo)翔伙伴——同伴(朋友)

反义词

朋友——敌人保护——破坏

词语解释

伙伴:现在泛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

不休:不停止(用作补语)。“休”不要写成“体育”的“体”。

嬉戏:游戏;玩耍。

互动探究

1课文一共写了几种动物?请同学们找一找。

本文一共写了8种动物,分别是孔雀、锦鸡、雄鹰、雁、猛虎、黄鹂、百灵、熊猫。

2你觉得“雁群”会写什么字呢?

“雁群会写字”是说雁群飞的形状,飞的形状一会儿像“人”字,一会儿像“一”字。

3“猛虎”为什么生活在“丛林深处”?

因为丛林深处是适合老虎生长的环境,在丛林深处也方便老虎捕捉猎物。

4请说说你对“保护动物是大事”的理解。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和人类互相依存,只有关爱动物,保护动物,我们人类才能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园。

读出拍手歌的节奏。

“拍手歌”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是押韵,二是节奏感强,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更好地读出节奏感,同学们可以进行分节练习:首先练习拍手,拍打的节奏要均匀,可由慢逐渐加快;然后单独练习读课文,先把课文读熟,当然是越熟越好;最后把读课文和拍手结合起来,随着拍手的节奏朗读,练习时可以由慢到快。同学们可以多练习几遍,因为熟能生巧!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知识目标: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辅助手段】

课件、音乐伴奏带。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吗?

(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四川有好几千里。如果说四川的峨嵋全国都很有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

天下奇观

3、课题中的“观潮”和“天下奇观”这词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如有不懂,鼓励学生后回答。)

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根据理解回答。)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吗?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后回答。)

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1、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想不想去看看呢?

2、别遗憾,老师有有关大潮的图象,想不想看?

3、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1、刚才录像里大潮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课文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3 ……此处隐藏730个字……段落写灯光?

讨论明示:

(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本文线索是灯光。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

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

导析:

(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

明确:

(1)

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

b爱之光、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

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灯是指路的灯,第二个故事中的灯是精神的灯,灯中蕴含着勇气与希望。二灯光内涵不同,第二个故事中的灯不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写第三个故事目的在于显示灯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尽,但就是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灯光照亮,灯光为他带来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念,灯的内涵在这个故事中进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联想灯光,作者是借此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让人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认识灯的作用,这自然比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讲灯的内涵更形象,更能开阔人的思维。而且这几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现实与理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们对于灯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灯的意义更明了了。

四、小结

思想内容的小结:

归纳灯包含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艺术手法的小结:

象征手法的运用。

善于运用联想来感性地揭示文章内涵的写法。

五、作业:

以“灯”为题,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揭示“灯”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1、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①出示自读要求: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②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③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④学生练读全文。

⑤抽读卡片。

⑥读准字音。

⑦理解词语

a、皓月:明亮的月亮。

b、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3、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

②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②“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③“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四)作业布置:

抄写词语。

(五)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3)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4)自由练读.

(5)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6)引导想象。

(7)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8)细读5,6自然两段。

(9)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10)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11)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1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1)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2)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四)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通情达理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集锦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