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锦集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二、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三、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四、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的论辩艺术。
三、通假字:颁—斑 无—毋 涂—途
四、一词多义:之、王、时、食、数
五、固定格式:直……耳 是……也 或……或…… ……何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比较孔、孟思想,可展开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
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关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
更为可贵的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三、朗读课文
1.重申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选择方式:
齐读(了解学生整体学习情绪和朗读水平)
个别读(深入解决具体的字音和句读问题)
范读(对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通过示范解决)
分角色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课文分析
1、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诵读第1段。
思考:梁惠王说他对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他作了哪些呢?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思考:梁惠王这么做,结果如何呢?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而民不加多。
可见梁惠王还是想励精图治的,所以他“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史记·魏世家》),于是数位贤者,包括孟子就不远千里来到大梁,为之出谋献策。
重点词语理解:之、焉、凶、加
3、诵读第2、3、4段。
问:孟子为什么要“以战喻”?
答: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
问: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
答:“五十步笑百步”。
问: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答: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重点词语理解:鼓、既、曳、或、以、走、无
固定格式:或……或…… 直……耳 是……也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二段的背诵
注意背诵技巧。
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诵读第5段。
措施 效果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养生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丧死 →王道之始
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 无憾
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
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
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
2、诵读第6段。
措施 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 七十者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 帛食肉,→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 黎民不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 不寒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
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3、诵读到7段。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 诸侯贵族
对比
涂有饿莩 下层百姓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
三、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 ……此处隐藏1668个字……>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三、拓展活动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语文教案 篇4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
3、培养热爱祖国首都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感受北京的美丽,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0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中国地图,认识北京位置。
2、说说你知道的北京。
3、播放北京多媒体课件,说一说:北京是( )的城市。
二、初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拼读生字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认读生字词语,读通顺课文。
三、创设情境读课文
1、四人小组“游览”,一人介绍一个景点,轮流担任“导游”。要求:按照课文内容解说,游览后,游客可以向导游提问。
2、小组推荐一人全班解说,互相评议,评出三个最佳“导游”。
3、教师相机出示天安门广场图片,立交桥、街道以及颐和园、北海、八达岭长城、十三陵、故宫、天坛等图片,帮助学生感悟“风景优美、名胜古迹”,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四、练习书写
1、教师再黑板上范写,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数空,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卡片认读生字。
2、开火车认读词语: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名胜古迹。
二、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词语卡片和北京风光照片,对应连线。
2、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对照图片,读一读,感知北京的美丽。
3、说感受,通过看图,读课文,北京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三、指导朗读
1、老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体会赞美与喜爱的情感。
2、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3、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歌曲欣赏或试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五、补充练习:
1、填一填:
绿树( ) 鲜( )盛( )
来来( ) ( )流( )息
( )胜古( ) 风景( )
2、写一写
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
北京有( )。
我的家乡有( )。
( )有( )。
3、搜集北京新变化的资料,进行交流。
六、板书设计
天安门
uarr;柏油马路
高楼大厦larr;()的北京rarr;立交桥
darr;
公园名胜古迹
课后反思: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而充分的信息与人际交流,能促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间接地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成长。其中,同伴交往是课堂中人际交流的一种主要形式,能形成多种方向的信息流,这样,不仅解决问题的速度快,而且传送的信息多。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权威控制的单向信息交流所造成学生机械记忆的局面。从而充分发展了学生自主创新性的学习品质。
语文教案 篇5教学目的:
1.弄清记叙顺序;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饱含感情的语言。
3.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教学重点:
1.鲁迅的肖像描写;
2.鲁迅对我的影响。
教学难点 :
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
教法:讲读 讨论
教时: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 新课;
二、课内预习(检查)
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鲁迅是我们所熟悉的名字,在第一册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他的生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累的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一面》。
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幻灯片)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jiào hè qiàn jiǒng tuí xūn zēng wù nüè kāi zì
地窖 赫然 嵌着 窘相 颓唐 熏黑 憎 恶 虐待 揩油 恣情
mó sǒu suō sháo
抚摩 抖擞 摩挲 脑勺
三、结合预习提示解题
一面是一次会面,是谁跟谁的一次会面?虽然作者与鲁迅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一名同学简介事件)。本文以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也从鲁迅先生身上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这篇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1932)的往事,写成于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故此写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四、读课文,划分层次。(结合理解。分析二(1))
五、回答理解。分析中的二(2)
有人认为删去第二部分,文章去更精练、更集中、更符合回忆录的写法。你觉得这种意见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第二部分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静的思索,表现了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这部分的抒情和议论画龙点睛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六、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题。
1.画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语句。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七、作业 :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三题。
2.熟读第二部分。
后记:本节课要指导学生了解批注内容(单元提示)并识别《一面》中的批注属哪一种,再就是对思考的问题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