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时间:2023-04-05 08:27:31
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13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1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1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分段、.总结段意。

3.学习课文一、二段。

重点:

1.分段、.总结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

难点:

了解地球有关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太阳》,知道太阳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也是讲和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地球。

2.理解题意。

一.本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二.默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

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学习第一段。

1.理解词语。

宇航员(图片)、遨游、遥望、晶莹透亮、水蓝、和蔼可亲、半径、一叶扁舟、很小很小。

2.理解句子。

(1)为什么作者把地球比作“母子”和“摇篮”?在量词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2)课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小?

3.总结。

这一段从三个方面介绍地球:一是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二是地球的大小。三是人类生活的陆地在地球中的比例。这一段主要是强调它的小,说明我们要更加爱护它。

五.学习第二段。

1.理解词语。

上帝的恩赐、甚至、再生、生态、基地、火星(图片)、月球(图片)。

2.理解句子。

(1)请找出第四自然段的关联词语,理解句与句之间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比较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a.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了吗?

b.再说,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问题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

问题5:矿产资源为什么不能不加节制地开采?

问题6:人们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药品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3.小结:这一段从两个方面介绍地球的资源情况,一是地球的自然资源形成困难,如果对矿产资源不加节制开采,资源必将越来越少。二是人类生活需要的某些资源本来可以不断再生,因为人类滥用化学药品,破坏生态,给人类带来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保护自然资源。

六.课题练习。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第三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通过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应该精心保护它。

2.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重点:通过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应该精心保护它。

难点: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一、二段讲了什么?

2.思考回答课后第一题。

二.学习第三段。

1.理解词语。

破碎、目睹。

2.理解句子

问题7:课文哪些方面说明人类不要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3.小结:除地球外,人类没有其它星球可住。

三.学习最后一段.

(1)地球真的会“破碎”吗?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为什么用“破碎”这个词?

(2)“别无去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3)为什么要精心保护地球?

(4)小结:这一段说明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四.总结课文内容和写法。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3.填空,理解课文各段和中心的关系.

(1)因为地球美丽壮观、很小,所以()。

(2)因为地球资源有限,所以()。

(3)因为地球资源可以不断再生,所以()。

(4)没有别的星球可以供人类居住,所以()。

五.漫谈体会。

学到这里,我们对地球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地球、资源和人类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大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说说你看到或听到哪些是破坏地球的行为,为什么?哪些是保护地球的行为?

六.课堂练习。

七.总结。

1.学习了这一课,理解了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了应该精心保护它。

2.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八.布置作业。

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2

【教师思考】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第十一册教材第二组课文的精读篇目。文章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

詹天佑,齐读,确定学习内容。

二、检查预习,梳理定标

1、师生交流课外资料:

学生首先汇报,教师投影:詹天佑简介(詹天佑,中国铁路制造第一人)

2、学生汇报课文预习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从刚才谈的詹天佑放弃外国的荣华富贵回国工作,后来修筑滦河大桥,还有在工作中的严肃认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具体事例来表现詹天佑是一个即杰出有爱国的工程师。

三、讨论交流,汇报点拨

1、速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速读课文, ……此处隐藏15823个字……>三、设计理念:

1、把与文本的对话上升到与作者、与母亲的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而触摸到作者那颗滚烫而焦灼的心,去体味地球母亲的那份无私而悲凉的情,以唤起学生人性的感悟。

2、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对文本的阅读感悟,都力求突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鉴于与六(3)班学生尚在磨合期,所以兴趣引路的教学方法很重要。如用“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的方法,目的在于弱化学生怕提问题的心理。

3、在阅读中注重引导学生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领悟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和灵魂,从而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4、注重课前资料的积累,课中资料的揉合,课后向外的无限延伸,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四、过程展示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兴趣)

1、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事情。

2、引导学生质疑,引出课题。

3、通过读题,初步感知。

4、检查预习情况,触摸学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出意)

1、再用心读课文,猜想老师会提什么问题?

2、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帮助梳理。

3、预设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2)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3)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4)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5)前面说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后面又说这些资源可以长期给人类做贡献。这样不是矛盾了吗?

(6)生态灾难到底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威胁呢?

(7)40万亿公里之外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呢?

(8)为什么说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

(9)为什么说地球很可爱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三)抓住感受,品读课文(读出形)

1、说说自己再一次读课文后的感受。

2、这些感受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来?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3、请带着这些感受再读课文(重点是课文3——8自然段)。

4、读着读着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5、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四)连词成段,回归整体(读出味)

1、根据板书,把这些词串成一段话,读一读。

2、把串成的这段话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五)补充材料,升华情感(读出情)

1、听老师读一组数字,有什么感受?

2、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六)课外延伸,倾诉感情(读出魂)

1、再看下面一段数字(用多媒体打出),又有什么感受?

2、请带着这种感受,向全人类我们的发出呼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此时,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想对所有的地球人说些什么?想对还在破坏周围环境的人说些什么?还想对你自己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4、查阅相关资料:查阅与地球、与环境相关的资料,开一次主题班会或搞一次语文活动课(教案另定);推荐课外书:《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作者:姜戎)

五、课后反思:

1、本节课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感受”一词来贯穿全文,学生的情感由兴趣起,随思维升,最后达到高潮。但课后回忆一下,在本节课似乎过渡地张扬了人文性,没能使学生的情感真正落实到课文的局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工具性来凸现人文性,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值得反思和继续探究的问题。

2、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生怕提问题的心理,此节课我设计了“猜猜老师将会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手段,虽然点燃了学生兴趣的火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但有没有把学生引向去揣摩老师的心里而提问题的轨道,使学生所提出的并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而是为了迎合老师而提出的并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一点有待于去检验。

3、为了体现一篇课文完整的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过多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使本节课的容量过大,导致中间的某些教学环节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整堂课给人一种”赶场子“的感觉。如何使自己的课堂从从容容地教,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过,是下次一定得克服的弊病了。

六、教研组评价:

1、从本节课上我们看出了老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从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帮学生梳理问题、引导学生不露痕迹地解决问题等环节中,可以看出老师的教学机智,这也是真正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地方;从设计的“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这样的教学手段上可以看出老师很注重教学的策略和艺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是这一策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提出了很多有见解性的高质量的问题。所以,并没影响学生提问题的导向。

2、黑板上板书的问题,擦掉问号后变成课文的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连成一段话。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课堂的生成性。因为学生的问题是无法预料的,将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变成组段的关键词,是课堂教学智慧的展现。

3、本节课超时7分钟,之所以导致超时,是因为老师设计的环节太多,一节课就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贪多必将导致浮浅。

4、整体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学生发言面较窄,至少有10个左右的学生游离在“边缘地带”。

5、提升了对文本的感悟,但深度不够,有些问题解决得不彻底。比如“地球是可爱的,同时又是容易破碎的”。“可爱”和“破碎”学生感悟不彻底。

七、专家引领:学校教科室聘请的两位专家参加了听课评课,以下是总结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

1、对于评课的导向,首先得贯穿新课程的三位目标,在课堂上如何将三位目标进行融合是关键。当然,对不同的课型,三位目标所呈现的强度不太一样。《只有一个地球》从体裁上看,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文笔生动感人,所以不一定非要呈现出说明文的特征,对这篇文章宜以感情线为主。整节课老师带领学生抓住“感受”品读全文,方向是对的,但老师在课堂上又过度地张扬了情感,而忽视了对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感悟和理解。

2、新课标尽管提倡语文课堂要立体多元,但“一课一得”仍然要提。怎样在一节课中去突出一点,这是老师们今后在课堂上要注意的问题。如果一节课有一个亮点,出现一次高潮,那么,我们就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3、突出学生主体应该是在教师导引下的主体,对学生提问题一定要有一个导向,不能任由学生思绪满天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归类,这样不至于在解决问题时显得“支离破碎”。比如:对于这一课,学生提了十几个问题,哪些是知识性问题?哪些是情感性问题?哪些属课内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要放到课外解决的问题?要进行归类,才能有的放矢。

4、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师的意识中是应摆在首位,但在学生进入情感状态后,要呈现认知目标,落实知识目标,这样才能做到三维目标的真正融合。

《六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