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3-01-08 08:28:13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

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升华和凝华。

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生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节约用水,注重环保,崇尚科学。

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辨证主义观点。

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道理,且知道我们的生活环境才是我们最好的实验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难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热水)、冷水、碘、试管、试管夹、试管塞、火柴、等。

【教学过程教具准备】

一、课题引入

1、【情景创设,设问激趣】

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撒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问:“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雨形成?”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2、【复习基础,导入新课】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直接转变呢?

二、新授

1、【实验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一、碘的升华和凝华(学生分组实验)

提出问题:固体和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变吗?出示装在烧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它能直接变成气体(碘蒸汽)吗?

猜想与假设:固体可以直接变化成气体,碘可以直接变成碘蒸汽。

实验设计:

(1)在试管中放少量的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

(2)碘变成碘蒸气后,再放入凉水中。

进行实验:(说明碘蒸汽有毒,所以加热时瓶口要塞紧)

(1)在试管中放少量的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

(2)碘变成碘蒸气后,再放入凉水中。

现象观察:碘受热(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和遇冷(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发亮的晶粒形成,无液体流下)后状态变化情况。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化。固体直接变为气体要吸热;气体直接变为固体要放热

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加热,而是对外放热。结论: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2、【交流评估,形成概念】

(1)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放热。

(2)学生举例,交流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霜、冰花、旧灯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分别判断出属于什么物态变化。(如雪、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卫生球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

3、【知识迁移,学会运用】

(1)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

课件依次展示二幅情景图片:

①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说明樟脑丸不是卫生球,卫生球实际是萘丸,萘有一定毒性,不适合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1992年国家工商局印发了“关于制止以萘丸冒充樟脑丸坑害消费者行为的通知。”)

②白炽灯灯丝变细。(知识链接:灯丝发光正常温度是xxxx摄氏度左右,钨丝熔点是3410摄氏度。)

(2)自然现象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

课件依次展示二幅情景图片:

①树上的“雾凇”

②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

(3)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让学生解释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溶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①给食品降温,②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4)探究二:露、霜、雾、雨、云、雹和雪的成因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雾、露、云、霜、雪、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教师答疑:如果要解决,就要弄清几个问题(雾、露现象学生能解释)

第一:空气中总是含有水蒸气的,这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蒸发而来的,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很微小的颗粒,能被空气中上升气流顶起,形成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第二:云中的小水珠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第三: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小冰晶,出现在地面上.当露点低于0℃时,则水蒸气直接凝华在地面物体上形成霜.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离地面稍远的空气中的尘埃上形成的.如果雨在落下时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雨便凝固成冰块,冰块若遇地面向上的风暴把冰块向上吹入热空气层中,这层空气中的水蒸气便凝结在冰块四周,下落时又遇有0℃以下的冷空气上升时,冰块外面又结一层冰,如此反复上下,到冰块很大时,形成雹 ……此处隐藏28710个字……们好!

今天我说的是汽化和液化的第一课时,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

第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中的第2节。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物理中的热学部分,它是本章第一节《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的继续,也是我们今后学习热和能的基础。汽化和液化这两种物态变化,在初中物理的专题科学探究实验中是重要的,而“观察水的沸腾”是物态变化中最基本探究之一,根据20xx物理课程标准是学生分组实验的第一个。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发现水的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节内容又与自然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发展理念,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和乐趣。。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体验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液体蒸发会吸热的特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测量水的温度,描绘图像,认识水沸腾的特点;

知道沸点的意义。

●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会用汽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难点:观察现象与收集数据同时进行,主动探究意识的激发

第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多在13-15岁,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动、喜欢动手实验,鉴于这一点,在教学中通过设计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可以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他们刚接触物理不久,好动脑但能力不强,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掌握欠缺,要求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将知识点以实验或创设情境的方法直观的呈现出来,对他们理解知识帮助较大。

通过前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沸腾和蒸发现象有较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这些知识和技能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实验法、讨论法、读书法、合作法等学习方法。

第四,说教学具

电教器材: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生每组器材: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15套)、计时工具。

第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由有趣的蒸发现象,引出课题:

教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液体”两字。

接下来复习一下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法,因为这节课的实验主要部分是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再让同学们特别观察黑板上的水,发现水‘不见了’,引导学生,水真的不见了吗?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水蒸气,是由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投影: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二)介绍汽化及其两种方式

1、汽化方式一:蒸发

活动1: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我准备把学生分成三大组,分别同时探究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教师提供一些实验器具(两块相同的玻璃、酒精、滴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扇子),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些器具如何来验证自己的物理猜想?(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获得了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学会了学习物理的方法,同时渗透如何应用控制变量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三组实验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投影显示结论)

讨论1:组织讨论生活生产中加快、减慢蒸发的例子,从物理走向生活

介绍“坎儿井”,师生讨论其优点,激发民族自豪感。

活动2:蒸发吸热的特点

在皮肤上擦一点酒精,体会凉的感觉;相同的温度计,一只用酒精浸湿的棉花包住玻璃泡,一只不包,注意两者读数的区别。

讨论2:因为蒸发吸热的事例

2、汽化方式二:沸腾

活动3: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提出问题:①水沸腾有什么特征?②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

③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变化?(投影:实验装配示意图)

猜想:(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猜想一下问题的答案)

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选器材,并汇报展示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①点燃酒精灯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②当温度升高时,水中是否出现气泡?这些气泡是怎样变化的?

③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④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还会继续沸腾吗?

分析与论证:

展示学生实验结果--交流分析--总结归纳出水沸腾的条件及规律(投影显示)

①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讨论和交流:

学生对于实验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如:①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是100℃而是96℃?②各组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同?③当酒精灯熄灭,停止加热,沸腾并没有立刻停止。

学生自己找出”沸点”定义,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沸点表.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沸点表你发现了哪些规律或者说得到了哪些结论?

结论(1)不同的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2)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是100℃。 (3)同一种物质的沸点与气压的高低有关。

应用沸点的知识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观察、记录、思考、分析、讨论、总结等学习方法中对物理现象确立科学的认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但这个过程又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一步步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体现。

三、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2、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四、布置作业:

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为爸妈烧一次开水,再次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为爸妈晾一次衣服,想想如何使衣服尽快干。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