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刚刚结束了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的第三单元教学,偶有所感,就事论事。
第三单元在全册中是英才篇,主要叙述了三篇历史故事,包括三顾茅庐、祁黄羊荐贤、公仪休拒礼。相对于上单元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在这一单元的课堂学习热情明显高涨许多。尤其是在同学们之间相互介绍自己所熟知或查阅的三国小故事和古人轶事方面,兴趣甚浓。
之前设计这一拓展环节时还以为学生要么懒得去查而依赖教师,要么只懂机械的照读所查资料。而事实不仅让我满意,而且出乎我的意料。课堂上,这一环节参与的学生高达3/4,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交流。而在这一部分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是用自己的话,以说故事的形式向大家传递的。平日里在归纳概括上存在困难的他们,竟然能流畅的将故事说完整,虽然依旧存在措词问题,但是在逻辑上还算是合乎情理的。所以,我原本打算10-15分钟完成的环节,不得不延长到一堂课,而且我认为给出这一堂课是值得的。
这节课让我改变了原先对一部分学生的看法,也让我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真谛。但是,欣喜之余,我也窃窃的有一点内疚。疚从何来?听我慢慢道来……
刚看到第三单元第一篇《三顾茅庐》的时候,我心里面就有些许的没底。课文内容虽然是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但是在教授时介绍人物、导入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三国演义》本身,我在大学时候虽读了几遍,但由于文本脉络的错综和我本身的阅读兴趣,始终没能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这就造成了我对这部著作的模糊理解,最终为我的备课和上课添了不少麻烦。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得不在网上搜集一些包括人物介绍、相互关系、事出起因等关于课文背景的资料。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我甚至重新对相关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其资料进行记忆。但是意外还是在课堂上发生了。
在我介绍刘备是如何得知诸葛亮此人时,一时忘记了中间的介绍人,只模糊的记得有个庞德公。我说出口没多久,我们班的巫乐莹就好奇的问我:“老师,我怎么记得姓徐?”我一时语塞,因为我也不确定。而下面的学生中也有弱弱提出疑问的,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老师很久没有看《三国演义》了,现在也记不清了,等我查清了再告诉大家。”后来查阅后确定为“徐庶”。而在《三顾茅庐》的最后拓展环节和《练习3》的处处留心教学中,我更是自愧不如,有很多故事都是孩子们告诉我的。
事后至今,我始终觉得内疚。一来,作为教师,自己并没有在备课中做到准确无误,致使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留下了错误的印象。二来,自己当初的语文基本功还未打扎实,使得这单元的教学经常感到黔驴技穷。最终,自己在课堂上只有听的份儿。
这些年总是一再强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方面要传授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孩子情感道德等的培养。而我的课堂上,风向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如何加强语文的工具性,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值得我深思、慎思。
我的大学老师就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她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处不语文。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更应注重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培养。一篇课文在手,字词教学必不可少,文化思想的熏陶也极其重要,而在这两者之间的余下内容却易被忽视。这些“余下内容”,现在在我看来却是最为丰富的。教材中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点”,在每一个“点”的背后,都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教学材料。小学语文,文本比较简单,在这些简单的文本背后蕴含的是包罗万象的文学世界。《三顾茅庐》的背后是《三国演义》,《江南春》的背后是普世诗人们的忧国忧民,《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背后是口手相传的古希腊神话,《珍珠鸟》的背后是冯骥才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作为教师,倘若不能以小见大,由点带面,那我们真的有负教材编写者们的良苦用心了。
所以,我总会在端给学生一碗水的同时,瞥眼斜视一下自己的尚未盛满的破桶,惭愧!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今天下午我演讲的故事是《三顾茅庐的徐悲鸿》。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徐悲鸿出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期间,他深信只有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他有意聘请的人是齐白石,但此前已两顾草庐未果。齐白石说,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人为好,我怕误人子弟。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齐白石又欲以年老为由推辞。求贤若渴的徐悲鸿没有放弃,依然诚挚相邀。最后齐白石感动了,终于点头答应了。故事里有一句话触动我的心灵,他说,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人为好,我怕误人子弟。齐白石晚年时是非常著名的画家,但他依然非常的谦虚。我想,我自己在幼儿园上课时也是这么想的,我怕误人子弟,虽然在幼儿园教学,但经常都在想,我为孩子们做了一生受益的事了吗?我教会他们读经典之外,我还有教会他们做人做事了吗?
我在讲这段话的时候,言语不流畅,没有想着怎么把这个故事讲好,满脑都是紧张,讲了一会就下来了。林老师的点评是,上台讲故事的情绪还没有调整过来。情绪不投入进来,就没有真正把内容融到故事里面去,真情实感才是最吸引人的。我在原来的教学中,我一直很重视课外阅读和演讲。所以态度一定要重视,这一次演讲效果不太好,一定是重视不足的问题。另外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在孩子面前隐藏自己的弱点,会就会,不会就不会,我们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不足。满脑都是紧张,把自己的能量都消耗在这方面上了,还能做好工作吗?无论人生经历了什么,都要积极、乐观,怕什么呢,什么都可以怕,就是不要怕人!
回去之后,教孩子要严格,但不能发脾气。如果想把事情做好,就应该立即行动。人不要给自己设限,先让自己成为心理素质过硬的人。坚持最重要,往往成功的不是聪明的人,是意志力坚强的人,老实、真干的人。
学习的课程基本快结束了,心里有许多的不舍。说句心里话,在这一生中能遇到林老师,我觉得太幸运了。同时,作为岑小伏羲班的孩子们,你们要爱林老师,虽然父母把你们的身体抚养大,但林老师给了你们更强大的精神食粮,一生都用之不尽。我在这里的几天里,有一种感觉,林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处处保护着你们,你们还记得实操课的时候吗?有些老师上课的方法不当,林老师说,孩子累了,等会要休息半小时。严厉但不缺关爱,如果我们中华民族有更多这样的老师,我们民族的孩子就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删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写,那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仔细阅读了教材,研究课后习题,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明确了这些,开始我的教学设计。 ……此处隐藏6506个字……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将自学、交流、展示、点评、拓展、延伸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组织课堂,教师对题型的引导和把握上充分留出让学生感悟的时间,不能越殂代庖。让主体和主导作用落到实处。
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鼓励与表扬对学生的激发作用。数学的严谨性有时会限制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发挥,以致课堂略显呆板。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学生思维的结果评判用语准确而生动。比如学生说课桌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就是
不对的,应该是课桌(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学生没看出来的话,让他摸一摸课桌和课桌面再做评语:面积是手能摸到的,而课桌就不是手能摸出来一个面就可以的。也可以对大家说:课桌能用它的一个面代表整体吗?同学们摸一摸课桌面和课桌是不是一回事呢?还有一题:一升水的质量和一千毫升水的质量是相等的,学生犹豫的的不敢判对。老师就可以说:大胆的想像:难道一升水和一千毫升水喝起来不一样吗?这样的语言评价既让学生明确了优点与不足,又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三、教师放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语文课上,每篇课文学生都自主预习,小组间互帮互助,解决问题。课前的读书时间也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数学上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多思考多想象,使数学课堂能呈现别样的风景!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3文中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刘备为什么“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尊重人才……’”?什么叫尊重人才?怎样才叫尊重人才?诸葛亮是人才吗?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明白,就无法理解当时刘备为什么“生气”。那怎样帮助学生解惑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仔细读书,从课文中找到“人才”的解释——文中第四自然段,进而观察刘备是怎样对待人才的——文中第三自然段“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同诸葛亮见面”。最后,回到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再去解答先前的种种疑问。此时,学生对此处刘备的虔诚、张飞的粗鲁已能把握的入木三分。
文中写刘备第三次见诸葛亮时,表现得极为虔诚,总是“轻轻的”。
(1)到诸葛亮的家后,刘备“上前轻轻敲门”。此时,刘备并不知道诸葛亮在睡觉,除了说明刘备一向有这种好习惯望,更能说明文章后面的他和诸葛亮之间的“鱼”“水”情谊,心有灵犀。
(2)当得知诸葛亮正在午睡后,“刘备轻轻地走进去”,等候诸葛亮,则是进一步写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3)等候多时的刘备终于等到诸葛亮醒了,于是“快步走进”草堂。既说明刘备求才心切,也隐含着刘备怕耽误诸葛亮的时间之意,充分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4本周终于完成了我的校内公开课。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学期进行了集体备课式的校内公开课。不同于以往的单打独斗式,此次更需要同事之间的协同合作,更具有挑战性。早在上周,我便与杨老师商量选课、备课事宜。经过一番斟酌,最终确定为《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杨老师毫不犹豫地挑起了上课的重任。周末,我便认真地进行了初备。周一一早,我们便交流各自的教学思路。经过商讨,加工,终于确定了教学设计,制作了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经过几天的努力,周四上午,四年级语文公开课出炉了。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设计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突出,为高效的教与学奠定了方向。课堂上,杨老师按教学设计的过程有条不紊地展示着他的精彩,抓住“诚心诚意”一词,让学生自读自悟,再进行全班交流、展示。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课文后,从欣赏美景入手,走进隆中,走进诸葛亮,感受诸葛亮的才华。并进行写作迁移,写出自己看过的一处美景。
关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还是有一些小遗憾的。观察课堂后,我觉得本节课内容设计得还是太满,造成了师生双边活动开展得不是很理想。由于时间紧迫,学生的交流呗无情地砍掉了。开头不错,学生能交流感受,后来也许担心时间不够,便全是老师的分析了,将老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表达了。如果,我能设计得少点,将景物描写放在第三课时,那么就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展示了。课堂上,学生读得偏少。对于课件上出示的重点句段,如果能有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体会人物特点,就更好了。 一期一次的校内研修课已经结束,留给我的是无尽的反思。除了在此篇留下的,更多的是今后教学上对教训的吸取,希望自己在研修之路上不断进步!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5《三顾茅庐》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二个片断的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快速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用。
2、在品读文章借助环境描写来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时,学生抓住了“雪花纷飞”、“数九寒天”等词语,了解了在这样寒冷的环境中,刘备能这样做确实体现了他当时的决心之大,心意之诚。但文章中对环境的描写只是这么几个词语,要深入体会出这种诚意,是比较模糊的。于是,在这个地方,我又加入了另一个片段的欣赏——《三国演义》中后人写刘备风雪访孔明的一首小诗: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鞍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通过这首小诗的欣赏,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刘备的决心和心意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时,学生在阅读欣赏这个片段的时候,又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简捷的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了丰富的语言材料,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