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2-12-15 00:11:22
《呼兰河传》读后感汇编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汇编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寒假时赵老师推荐我们读《呼兰河传》。我知道这个消息后脑中就冒出了一堆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给呼兰河立传呢?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有哪些人物于是,我带着这些疑问翻开了这本书。

把这本书看完后,我陷入了深深的遐想。

作者萧红用平静的语气讲述了呼兰河这个小城中发生的一个个悲剧,但这些悲剧大多都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无知和愚昧所引起的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泥坑,有六七尺深,人和家畜无论在什么天气中都会遭殃,淹死过小猪,也闷死过猫狗等动物。人们为了避免这种事的发生,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也有,可就是没有说把泥坑填平的。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们啊!自己要顺应一切,这绝对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中一直写我家的园子是很荒凉的,这就引出了后面的一个个悲剧。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才十二三岁,就被卖了出去,稍有不慎就会被打,最后死了。与其说他是被吓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害死的。我还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在黑夜中小心地活着,而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刻薄无聊的老厨子从他们身上发生的悲剧中,我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可以出生在现在这个时代中,人人自由,人人平等,没有不公平。

这本书本身没有颜色,但其中讲述的一件件悲剧,却慢慢的给这本书染上了灰色。

《呼兰河传》读完了,然而我的心情却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幅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2

暑假中,我读了《呼兰河传》,全篇介绍了女作家萧红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让我感受到了多彩的风土画,比如火烧云。

了解了萧红的背景后,我挺同情她的,她的家人都不疼爱她,她感受不到任何亲情。只有祖父疼爱着她,给予她关爱,就像萧红自己所说:"从祖父哪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

我很喜欢萧红对小花园的描写以及和祖父生活场景的叙述。萧红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小花园,各种动物、各种植物,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新奇的,都是十分有趣的事物。她在花园里的生活状态是多么自由,就像她所写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把谷穗当作狗尾草扔掉,祖父只是大笑,然后耐心地教她辨认谷穗。和祖父劳动时,她时而去追蜻蜓,时而去捉蚂蚱。这些生动的画面,都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所以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她也这样疼爱我。她十分喜欢织毛衣、做针线。从小到大,我的毛衣都是外婆给我织的。外婆还给我做布鞋,穿在脚上十分舒服,而且还透气。每次都会在鞋面上绣各种小花,有荷花、梅花、小雏菊……可漂亮了,无论谁看见了都要忍不住夸赞一番。

我觉得我比萧红幸运很多,我不仅有外婆疼爱,还有爸爸妈妈和哥哥,而她就只有祖父给予她温暖和爱。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爱,需要快乐的童年,在爱的滋润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的使人睁不开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这是大作家萧红写的《呼兰河传》,选段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祖父的园子》,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虽然呼兰河的人民愚昧无知,但他们是乐观的、勇敢的,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

看过《呼兰河传》后,我就想到了外婆和外公,和他们家的园子,那一段也是一个不错的时光。就想外公外婆是祖父,我是那萧红一样。

那时的我,才只有六岁。那时爸爸和妈妈要去出差,没有时间管我,所以,只有我和外公外婆在家里。

中午时,阳光明媚。我正在和外公一起看新闻,外婆在洗衣服。外婆衣服洗好,又去摘菜,我本就觉得新闻不好玩,越看越无聊,但得知外婆要去摘菜,我一下子起了兴趣,跑出去和外婆一起摘菜,虽然那时天气很热,我却依旧玩得很开心。

外婆叫我把青菜给拔下来,本来很简单的事,却被我搞复杂了。一般都是直接把青菜连根拔起,我却把青菜的那一片片的菜叶一个个给拔出来,把茎留在了那儿。

外婆过来看,笑了起来,问我:“这是什么?”我回答外婆:“一般都吃的是叶子,所以我把叶子拔出来,那管子样的东西一般不吃的吧。”外婆笑道:“傻孩子,虽然茎我们一般不吃,但是不能浪费呀,也要把茎拔出来,吃掉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每当看起《呼兰河传》时,我都会想起我小时候和外婆外公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你也来看看《呼兰河传》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4

今年假期,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只觉得平铺直叙的描绘着作者家乡的点点滴滴,甚至感到有些琐碎,而等我静下心来一遍遍的品味,才发现里面的特别之处。

伴随着作者小时候的身影,我也跟着走进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东北一个封建落后的小城——呼兰河。那个小城没有半点颜色,那里的人们更没有颜色,他们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有时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

那里的“盛举”在我看来是十分新鲜的,更是荒唐可笑的,然而那却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下来的封建习俗,从没有人想过去改变。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驱使下,人们做出了很多自以为是“积德”事实上极端残酷的事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12岁本该是一个健康活泼,无忧无虑的年龄,而她却过早地尝遍了人间心酸。小小年纪被卖作了童养媳,失去家人的呵护与疼爱已经足够可怜,她还要拼命的干活,忍受婆家无端地打骂,甚至以“治病”为由遭到惨不忍睹的非人折磨。这不是仅仅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整呼兰河的问题。一群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提不起劲的人还会被别人的生死触动灵魂吗?我想,扼杀了团圆媳妇的,就是所有呼兰河人这种消极愚昧,麻木无知的生存态度吧!

封建迷信的可怕,麻木不仁的可怕,“顺其自然”的可怕,“不反抗”可怕,就是《呼兰河传》为后人敲响的警钟。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后,我心里很久很久才平静下来。但是,脑海中总是浮现着关于呼兰河城的一幅幅的画面。在这本书中,写了呼兰河城人的无知、愚昧。写了冯歪嘴子的坚强;有二伯的古怪脾气;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还有我和祖父在后院时的快乐时光……

灰色的天空,平静的叙述,黯淡无光的画面,把我带回了二十一世纪初的呼兰河城,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来回循环。这个小城中住着一个十二来岁的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个子很高,一张黑乎乎的脸,总是笑呵呵的,给人一种很美好的感觉。但是,小团 ……此处隐藏2957个字……他们用自己的善意害死了团圆媳妇,每个人都是要她命的刽子手。不过现在的社会基本不会有这种行为了,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来获得幸福。

到了第七章,主角是一个穷苦的男人,叫冯歪嘴子。他有一个媳妇,两个儿子。因为生二儿子,他的媳妇死了。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的结局如何。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可能结局十分悲惨,可能结局十分美好,也有可能结局平淡无奇。总之只要想象,他的故事就有一百个,一千个,无限个可能。

《呼兰河传》这本书没有华丽的点缀,没有美丽的装饰,它靠着与众不同的平凡,深入读者的心坎。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时光的河入海流,长大的人儿分头走。人们直到长大甚至年老才能回想起童年的美好。童年,是一条彩色的河,在无际的沙漠中缓缓流动,变换着色彩。我赤足站在河边,正准备用玻璃瓶盛满我喜欢的色彩之时,我和她邂逅了。

在后面的相处中,我了解到,她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她是把狗尾巴草当成谷穗的女孩,她就是《呼兰河传》作者——萧红。

萧红,一个拥有灰色童年的小女孩,就这样无声地走进了我的视野,让我感受到了无比的心疼和惋惜。

她,从小饱受父母的冷眼、奶奶的打骂,一个几乎没有爱的童年伴随她成长。唯有和蔼可亲的祖父让她尝到了一点爱的滋味,他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萧红日渐灰暗的心灵。

她唯一的快乐就是在祖父的园子时的时光。她很喜欢在那里玩,看她在鲜花遍地开蝴蝶满天飞的后院中,欢笑不断,“栽”白菜却将白菜踢飞,“拔”野草却误拔谷穗,给祖父头顶插花……园中各种趣事连连令读者也欢笑连连,将先前的悲凉凄惨顿时抛之脑后。

在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中,萧红的记忆之口像是装上了水龙头,有条不紊地流出,一段段地述说。这里的小村庄,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和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类似于团圆媳妇的悲剧数不胜数。我不知如何去评判哪个值得同情,而哪个值得痛恨……

我和她的邂逅是那么的转瞬即逝,希望她的后来可以弥补她内心深处遗失的美好。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你走了,就像这邂逅还未开始似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萧红啊!萧红,呼兰河水把您养大。您是这片黑土地上孕育出优秀的女作家,是爱国文学青年的典范。您珍贵的文学作品,是黑土地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令人永不能忘却的一段历史篇章。是呼兰河的骄傲,是呼兰人民的骄傲。您热恋着这片黑土地,热恋着呼兰河,热恋着乡亲们。

《呼兰河传》就充分体现了您的心灵。您还有很多作品没有来得及写完。如:反映东北开荒史的长篇小说《泥河》、反映哈尔滨女学生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晚钟》、《呼兰河传》的第二部,另外还有《还乡人》、《采菱船》、《珠子姐》等十个短篇小说题目都拟好了;可是残酷的战争缺医少药,夺去了您青春年华。人民为您惋惜,为您怜悯……

萧红啊!萧红,您放弃了安逸舒适的生活;历尽磨难、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坎坷曲折。生活的漂泊,爱情婚姻的不幸,战争的灾祸,您无不饱尝。为的是推翻黑暗的封建社会,为的是不当亡国奴,为的是让广大劳苦人民都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您怀着对祖国对黑土地的一片赤诚,蘸着自己的血液和胆汁,不足十年的创作生涯却留下了近百万字的珍贵文学作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民族危机严重的动荡时期,在国将不国的剧烈变动中您写尽了人生的死路和活路。以抗日作家之誉蜚声中国文坛,名扬海内外。报效祖国的热血在您胸中奔腾,鞭挞吃人世界日寇铁蹄暴行。您是现代史上巾帼英雄,文坛巨星。万古流芳!永放光芒!

您的短暂人生却绽放出晶莹闪亮的文学火花。您在广州珠江畔银河的英灵,我们庄严向您告慰:我们踏着您的步履继续奋斗。今天您的愿望实现了:祖国已阳光普照,盛世隆兴,东方巨人,锦绣前程。请您望一望家乡的巨变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窗外几束阳光从窗帘的细缝里射进来,在夕阳的照射下,书柜仿佛镶上了一层金边,格外吸引人。我悄悄地打开书柜,挑出了《呼兰河传》,在阳光的沐浴下心无旁骛地读起来了。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惨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萧红。正因为她那寂寞独特的童年生活才给了她灵感,她创造了一个个色彩鲜明的人物:顽强的冯歪嘴子,可怜的团圆媳妇,慈祥善良的祖父……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带着那个年代的印记,带着呼兰河的乡土气息。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一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骂她。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团圆媳妇“治病”,烧柴架锅,让她脱光了衣服,在锅里“煮”,她最后痛苦地死去。我看到这里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真想冲进去跟他们说明真相,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愚蠢无知。我对团圆媳妇的不幸遭遇而感到同情、怜惜,为她叫屈。同时我体会到了旧社会愚昧、无知的恐怖,真是吃人的社会呀!作为女孩子,我很幸运生活在这个新时代,生活幸福,人人平等。

我读这本书不像读其他书那样轻松愉悦,心情非常沉重,我见证了人物悲惨的命运,也感受到了萧红童年的寂寞、呆板。“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萧红如是说。可见,《呼兰河传》是她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故乡和灵魂的安生之处。

合上这本书,我回忆着,我感受到了萧红浓浓的悲情愁绪……这种愁绪像有魔力,它抓着我的心,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也许这就是这部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人物,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了。十二岁的小团圆是老胡家的童养媳,然而,命运不济,故事中善良的小团圆一步一步被她的婆婆逼上了绝路,最终死亡,呜呜……她的命运真的是太悲惨了。

尽管小团圆媳妇天真、可爱、活泼,但如此可爱的小女孩,原本可以和现在的我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快乐的活着,甚至可以每天幸福的来学校学习,然而,她却并不能。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这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成了老胡家的童养媳后,天天被她那狠毒的婆婆当成出气筒。每当她的婆婆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打小团圆媳妇。为什么?因为她打家里的猪的话,怕猪跑了;打狗,怕狗跑了;打鸡,怕鸡不下蛋……所以她只能打小团圆媳妇,并且无论小团圆媳妇怎样,在她看来,与她没有什么干系。任何理由都可以让她打小团圆媳妇,打的手段也是各种各样的。久而久之,小团圆媳妇就被她的恶婆婆打出了病,但是,她的婆婆并不急着给她找医生,而是从云游先生那里得到偏方,让小团圆媳妇用滚烫的热水洗澡,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烫死了。她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啊!而在这之前,她竟还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回家,却不知,她已经被老胡家卖了。

哎!小团圆媳妇真的是太可怜了,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多么期望:无论我们身处哪个时代,哪个阶层,如果每个人都能有一颗善心,愿意彼此温暖,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也许,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就不会这么悲惨,就不会死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