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语文教案模板合集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基本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发展目标: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经过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3月26日
复习导入
1、读题后提问: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呢?
2、天火之谜到底指的是什么?
3、引读: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
(板书:富兰克林解开)
1、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复习上一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
2、背诵老师引读的内容“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上堂课已经学习了第1自然段,在复习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度,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第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并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可以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来帮助理解,不理解的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4、指名学生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
(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出:老师收集到了这样三份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这些资料能帮你说明问题吗?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人们为什么要取笑他呢?出示取笑的一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吗?齐读这一段话。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
过渡: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板书“风筝实验”)
1、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2、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联系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和解决自己或同学提出来的问题。
4、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不断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先从整体上了解这一自然段的意思,然后运用读懂课文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的本领
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进行积极的信息处理过程,理解课文内容,在讨论理解的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课外收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教师收集到了一段动画,请同学们看仔细了,或许可以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看了这一段动画,你又知道了什么?
4、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相机讨论、指导朗读。
(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就说明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指导读两个感叹句:第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最后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4)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补充课外资料,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5、这一段写得很精彩,同学们能够把“风筝实验”的经过复述出来吗?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练习复述。
6、指名学生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7、如果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复述就更加生动,谁来?
1、学生自学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有关语句,不理解地方做上记号。
2、观看动画,理解课文。
3、讨论理解同学当中不理解的地方,深入理解课文。
4、体会富兰克林在实验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5、对照图片练习复述课文。
学习这一重点小节,以读懂课文、朗读课文、体会思想、复述课文贯穿,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复述是课文后的要求,即是编者的意图,一改通过文字提示指导学生复述,而是在观看动画的基础上并辅之以多幅图片指导学生复述。
学习第5自然段
1、“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板书:证实推测)
2、联系上下文想想看,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相机板书:震惊世界)
1、知道实验的结论。
2、说说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
通过想象,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风筝实验”对当时影响以及富兰克林所作出的贡献。
学习第6自然段
1、雷暴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2、避雷针有什么作用呢?
1、齐读第6自然段。
2、说说避雷针的作用。
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意思,感悟富兰克林在科学上的不懈精神。对照板书总结课文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出示富兰克林简单生平和其它发明介绍资料。
3、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1、了解富兰克林的生平和其它发明创造。
2、课外完成作业。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
25、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解 开 风筝实验 证实推
语文教案 篇2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此处隐藏16389个字……下文。)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结合注释,理解大体意思。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四人一组,互助学习,互动交流,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3.小组交流汇报。
(1)了解作者:(交流资料,出示PPT)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河中浑元帅府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丰富,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2)读懂诗意:读懂了哪句诗?是怎么弄懂这句诗的意思的?交流意思,学习方法。
(3)结合意思,讲故事,悟诗情。
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师讲故事,生诵读诗句。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很高。(“月黑雁飞高”)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夜遁逃”)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欲将轻骑逐”)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落满了弓箭和弯刀。(“大雪满弓刀”)
4.品析鉴赏: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被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逃。“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5.拓展:诵读《塞下曲》(其二)。
其实,卢纶写的《塞下曲》共六首,本文选的是第三首,我们再来吟诵一下第二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你读出了将军什么样的形象?从哪句看出来的?(勇敢,“将军夜引弓”;力大无穷,“没在石棱中”。)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古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作者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诗歌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唯有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龙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边塞诗——《塞下曲》。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第三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墨梅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梅花相关的诗,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墨”的写法,上“黑”下“土”。
2.理解“墨梅”。墨梅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这首诗就是题在墨梅图上的,我们叫它“题画诗”。
3.了解作者。作者是著名的书画家,他叫王冕。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王冕,走进他笔下的《墨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洗砚(yàn)池 乾坤(qián kūn)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砚、乾、坤”,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砚”是左右结构,右边是“见”,注意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乾”右边的“乞”,不要写成“气”。“坤”是左右结构,右边“丨”出头。)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抽生读诗,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同学们,古诗是凝练的,寥寥数语常常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你自由朗读这首诗,想想这梅长在哪里,又是什么样子的。
2.同桌互相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颜色很淡,梅花开得茂盛,朴素淡雅。)
3.质疑:你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好颜色”是怎样的颜色?(鲜艳的色彩,枣红,玫红……)“清气”是怎样的?(淡淡的,清幽的,清淡,清雅……)
4.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色淡气清)
5.你觉得王冕只是在写梅吗?还在写什么?(借物喻人)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冕这个人,他出身贫寒,自学成才,被称为“画梅圣手”。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作画,有官员和大财主亲自下乡见他时,他还躲起来。你觉得王冕是怎样的一个人?(淡泊名利,清高,不虚荣)那么,王冕就像这梅花一样不追名逐利,孤芳自赏,一身正气。他把名利看得“淡”,洁身自好,有骨气。
此时此刻,你眼中的“清气”还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气节,气度,骨气)
“清气”是怎样的气节?(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这首诗表面写的是墨梅,实际上在讲述作者自己的志趣、志向。让我们咏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6.拓展:诵读《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从这首诗的哪一句,你体会到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气节?(“不同桃李混芳尘”)配乐,吟诵。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像《墨梅》这种托物言志的诗还有很多,比如《竹石》《青松》。让我们吟诵起这些千古名句,体会诗人的精神品格。
墨梅
王冕 题画诗
色淡 淡泊名利
气清 洁身自好
本课叩开诗歌的大门,步入古诗的殿堂,欣赏送别诗、边塞诗和题画诗,领略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从知诗人、释题目、诵古诗、悟诗意、品诗情、拓展读几个环节,诵读感悟。
(1)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引导点拨,进行学法迁移。
(2)通过联系背景、了解诗人,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领略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