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5-11-25 10:54:25
六年级语文教案(15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按照合理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体会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

四、掌握朱自清生平

教学重点一、抓住“文眼”——威尼斯的“别致”,如何体现为“水上之城”的自然风光的明媚和古老文化艺术的“华妙庄严”

二、第二自然段写景极简练,抒情极含蓄,且二者交融,宜深入细致地领略

教学设想一、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教学时对所提及的知识不要求学生会全面弄明白,只要求弄懂主要内容,把握住叙述的层次和表达方法

二、不知思考题刚

1、联系《背影》复习有关作者朱自清的知识

2、学习自学全文,并写出段落提纲

3、前半篇写威尼斯“水上城”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写?

4、作者如何抓住“文化艺术城市”这个特色写他的“华妙庄严”?

5、分析这篇游记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三、教具准备欧洲他国(意大利地图)一份彩色粉笔

教学要点介绍文章有关的背景材料及作者生平,初步理清构思脉络,讲析第1——4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威尼斯》(加着重号的板书),是朱自清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二年欧洲旅游结束回国以后写的这篇游记写的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文化古城,文章的内容虽然比我们读过得《背影》复杂,但仍然体现出他写景散文的特色,即把握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语言自然清新、生动。

  二、教师启发

我们在初中已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那么,谁能简单介绍朱自清的生平那?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明确: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用三年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学业,毕业以后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拓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集》,毛泽东称赞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三、介绍威尼斯

威尼斯在亚得里亚海西北岸,意大利北部,它是有一百多个小岛构成的,城内河道纵横,作为总干道,就是第一节介绍的相反写的S的大运河,威尼斯的南面就是沙提,课文中重点介绍的圣马可方场,就在城的南部临海的地点。

  四、学生课内自学课文并画出段落提纲

(一)教师重点解说

1、多音字解说

着着色(zhuo)(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

出了个高着(zhao)(计算,办法)

着凉(zhao)(感受,受到)

你听着(zhe )(助词)

沈沉毅(chen)(这里同沉)(沉着)

沈阳(shen)(专门名同姓)

数数一下(shu)(逐个计算)

数次(shu )(几,几个)

数见不鲜(shuo)(屡次)

2、词语解释

花团簇锦;像花朵促成团,像锦缎集成堆。团聚成团;簇:集成堆。

华妙;华丽而美妙

阑干;同栏杆

沉毅;沉着刚毅

典丽风华;本指端庄美丽,富有风华和才华。

(二)提问;;本文分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们回答之后,教师明确

全文共分二大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水上城市”的特点时,从平视(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和俯瞰(在圣马可方场的钟楼上看)两个观察角度,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为你死的明媚景色。

第二部分(3——9段)以圣马可方场为中心,按时间转移的顺序,向四周环视,先从东部的两个建筑写起然后写南面运河中的夜曲,接着介绍西北的两个(建筑写起)两个教堂,再写到方场东面的公园,全文的材料及丰富,但由于观察点交代清楚,所以全文的调理极为丰富,但由于观察点交代讲清楚,所以全文的调理层次极为分明。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教师讲述;威尼斯给人最初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是“别致”“别致”指跟寻常不同,即新奇可喜从第一节,看看威尼斯,是怎样“别致”的?

学生们回答,教师明确

别致1、交通工具,小火轮,“刚朵拉”

2、大街,大运河

3、小胡同:小河道四有十八条

4、分述不同的船的作用

A,轮船;在大街上走,像公共汽车

B,刚多拉;哪儿都去,摇橹的小船

5、桥多:三百七十八座

6、威尼斯人爱水:喜欢乘船

(二)提问: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解释威尼斯作为水上城市的特点的?

学生们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用亲切对话的方式,引起联想

2、比喻作者巧妙的使用比喻,有些地方配合起来用,构成双关

3、文笔很细密,体贴读者的心理

(二)教生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

教生共同归纳:本节是鸟瞰,从全局中看威尼斯

威尼斯的地理位置(环俯视)

碧波中团花簇锦的陆州(俯视)

水天相接(远视)

天空明镜透明(感受)

江南水乡景色(对比穿插)、

北欧全景(对比穿插)

六、教师总结

文章第一句中的“别致”二字是全文的总文眼,下边从“水上之城”写其“明确”,文化艺术之城写其“华妙庄严”,写“明媚”又从两个视角摄影,第一段是平视,活画出一幅“河网之城图”第二段是俯瞰,活画出一幅“海上之城图”

七、课堂练习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看,与力矩相同的一组是

例;在圣马可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锦簇似地东一块西一块, ……此处隐藏16697个字……取传单,作者运用多种手段写出了母亲兴奋激动的心情。

如果改成“母亲激动极了,兴奋得不得了”?意思不一样吗?

※文学必须形象具体,让形象说话,而不能简单,抽象;而心理描写更要特别注意这一点。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将会有更深的体会。

五分析发展部分

#学生朗读“一个穿着短大衣……沉重起来”

母亲的心情有没有变化?在书上划出

有没有变化?哪里看出?(学生回答)

※眼光像针一样刺着她;突然沉重起来(见材料)

写什么重起来了?

这东西是不是真的突然沉重起来了?

这是什么原因?

※心理作用

此时的母亲的心情可以用一个现成的词概括:“沉重”

※这是心理描写方式之一写出这个人的感觉表现,巧妙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初中一篇课文:“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一件小事》

※心理描写的方式,除了写出人物的感觉表现外,还有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手段——内心独白,它能让读者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

这在P197第二节里很突出

分角色朗读

“完蛋了吗?”……“赶快跑”

※多么形象,多么具体,我们非常清楚了解了母亲此时的思想斗争。

※如果说内心独白是让人物说出内心活动,那么下面将可接触到的是另一种心理描写方式——-心理描述,让作者写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学生朗读P197“这些想法都不是她原来有的……头发根觉得发热”

※这就是心理描述,它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示了母亲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想法给母亲带来的巨大痛苦,更让我们体会到一辈子的屈辱生活给母亲带来了难以摆脱的自卑、软弱……

#请划出一些形象而又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并细心体会。

六总结心理描写手法

七总结思想斗争的伟大意义

在这场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斗争双方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为什么说“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巴威尔?”

为什么说“这些都不是她原来有的,好象有人从外面硬给她塞进去”?

写出了母亲的动摇恐惧,是否有损于母亲的形象?为什么?

※这场斗争中,母亲胜利了,这个过程,正是母亲在斗争中沉重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艰难地战胜自卑、软弱、恐惧,从而日益觉醒的伟大过程,由自发到自觉的伟大过程。

这几秒钟的动摇使母亲终于走向了——坚定

那道眼光现在变得怎样了?——没有精神,胆怯

※这部分是文章重点部分,作者充分运用心理描写手段,写出了母亲的思想斗争

请回顾母亲的心理变化发展过程。

※这场斗争胜利正是高潮部分,母亲奋起反抗的思想基础。敌人采取了卑鄙的手段迫害母亲,母亲一辈子来的仇恨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我们通过幻灯来了解高潮部分。

八放课文部分幻灯

九归纳高潮部分

※这一壮举正让我们看到了挣脱了精神枷锁的母亲的伟大力量和勇气。她那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学习高尔基的作品,不仅让我们欣赏了文学艺术,更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我们在初中里学过他的另一篇名作《海燕》,那矫健勇敢,叫喊飞翔的海燕也曾使我们深受震动。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心”,我们也如果像他们那样,无所畏惧,迎接暴风雨的来临。

在此结束之际,让我们齐声朗读那激动人心的诗句:

十放映幻灯,朗诵,结束。

六年级语文教案15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2课《跳水》。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结合预习能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了解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题质疑,初步感知课文,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看到“跳水”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把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

请学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引导学生通过读简单了解跳水的起因。

(二)引导学生抓住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遇险的情景。

1.请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表格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把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的词句画一画,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师: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重点体会两句话: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

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重点指导朗读)体会完后问学生还能用哪些词形容孩.

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目的是进行词语积累。

体会后问:难道这顶帽子就真的这么贵重,值得孩子不顾危险地去追猴子?

师小结:孩子准是被调皮的猴子气昏了头,一心只想着取回帽子,挽回面子,其余的可什么也没想了,就这样,孩子冲动的、不计后果地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困境。

(三)引导学生从船长的办法,体会人物品质。

1.用一句话概括船长的办法。

2.想一想,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办法,为什么?

3.通过这一段的描写,说说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4.指导读船长的两句话。

5.自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结果怎样。

(四)创设情景,拓展教材。

孩子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可对孩子说、对船长说、对水手们说)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课后反思:

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不足:在概括主要内容方面有部分学生抓不住重点。

《六年级语文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