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总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一)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田字格前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几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理解儿歌内容,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示意,初步认识到一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一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激发学生汉字的兴趣。
3、学习“舟、竹、石、川、燕”生字。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到一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挂图
师: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他们看到了很多的东西,遇到许多的事情。
(展示:小船、竹子、石头、河流、燕子等)
由于生活和劳动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录下来,可那时还没有文字,怎么办?我们的祖先是勤劳、勇敢、富于智慧的,他们创造出了一种文字。
(展示6个象形字)
为了便于书写,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地汉字。
(二)激发兴趣,指导自学
1、把“舟、竹、石、泉、川、燕”按“实物-古文字-今文字”三种字体做成字块,进行四人小组学习。
2、检查学习情况。
3、指导讨论。
“舟、竹、石、泉、川、燕”今文字、古文字和实物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教学生字
1、指名读词语。
2、全班读。
3、字形教学。
“舟、竹、石、川、燕”
(1)出示这5个字的笔顺。
学生看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一边说一边书写笔顺。
说生字笔顺,重点指导“燕、竹”。
燕:上面不是草字头,中间是北分开,加入一个口字,下面是四点底。上中下三部分要写紧凑。
竹:左右相似,注意右边稍稍比左边宽一些,强调最后一笔是竖钩。
(2)启发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3)写字教学。
有需要帮忙的,教师指导。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求: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理解儿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笔、画、黑、什”。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词卡片。
2、书空“舟、竹、泉”。
3、用“川”组词。
(二)学习儿歌
出示儿歌。
1、生自由读儿歌。
2、检查儿歌里的生字。
指名读,全班齐读。
3、再读儿歌,要读准字音,数一数儿歌一共有几句话。
4、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5、四人小组边读边讨论:你读懂什么?
(三)理解儿歌意思
1、学习第一句。
(1)愿意读第一句的小朋友站起来大声读。
请小朋友拿出“绿、蓝、青、黑”四种蜡笔,帮助学生辨别这四种颜色。
出示图:你最喜欢图上的哪些景物?可以告诉老师?
(2)再读第一句,加深理解。
2、学习第二、三句。
(1)谁想读第二、三句?
(2)第二句是什么句子?
(3)“祖国”这个词我们经常听到,说说你听到的关于祖国的句子?
(4)小朋友们画的“竹子、河川、石头、小燕”就是我们祖国的河山。你游览过哪些大好河山?
(5)是呀,这些地方风景优美,不仅咱们中国人喜欢去,还吸引了了无数的外国人呢!所以书上说――引读“画我祖国好河山”。
(6)我们的祖国多美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3、指导读好小儿歌。
我们祖国的河山是非常美丽的,小朋友们画得也很美丽。你能把这些美景读出来吗?
(四)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
2、教学新偏旁“竹字头、单人旁”。
3、学生看笔顺图,描红书中生字。强调“黑”的笔顺。
4、用“画、黑、蓝”扩词。
5、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二)
一、游戏引入,初识象形字
1.组织游戏:(出示课文插图)
(1)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
(2)小组同学一起合作,把你们看到的用简单几笔画下来,看哪一组画得多画得像。
(3)请一组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画。
2.引人新课:
(1)想看看古代人是怎样记录这些事物的吗?(示象形字)。
(2)猜猜看,这些古代字符分别表示图上的哪些事物?
(3)这些古代文字逐渐演变,就有了大家看到的这些现代汉字。(示现代汉字)
二、识读字、词、儿歌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木会读的字多拼几遍拼音。
(二)识读字、词。
1.自读生字。(示生字)
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同座互读生词。(示生词)
要求:词儿连读。
3.小组学习,查读字、词。
要求:小组同学互相帮助,让每位同学把每个字、词都读准。
4.全班查读字、词。
(l)查读字,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重点指导:川chuan什chen
(2)查读词:正音,词儿连读、读好听。
(指名读、齐读)
< ……此处隐藏4471个字……时间:2课时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览新疆的异域风情,一起去看看那里的胡杨。
(板书课题:西风胡杨)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齐读全文,想想西风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生共同朗读情况。
3.老师出示本课生字。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5.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6.全班交流:学生读被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四、学习前4个自然段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画面。(老师出示沙漠视频)看到了什么?(生回答沙漠)通过大家在课下的了解,对沙漠你有什么认识或看法?
2.生谈看法。(干旱、荒无人烟、难以生存……)
3.师: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植物,你知道的有哪些?(生列举:仙人掌、胡杨)
生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周围见不到胡杨?
4.师:文中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第一自然段中第一句话)一个“只”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胡杨的珍贵和与众不同。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5.引导学生了解
①胡杨最美、最古老;
②胡杨的生长地、数量。
师:你们对塔里木和塔克拉玛干熟悉吗?想了解他们怎么办?
指导学生要学会看书,可通过课后的“学习链接”,了解塔里木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6.师:在与沙漠这个天敌彼此对视,彼此僵持了一亿三千万年的胡杨,想见见它的庐山真面目吗?不过老师可没办法带大家到沙漠中去看,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师出示课件展示图片)
7.师:看,这就是秋天里的胡杨。它的枝叶——(生接说茂盛、茂密等),它的颜色——(生接说灿烂夺目、金灿灿等),它的生命力——(生接说旺盛等),充满了勃勃生机。美吗?这样的金黄之美让我们陶醉。
8.过渡:这么美的树在黄沙中究竟经受了怎样的洗礼,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又变成了怎样的一种树?
9.学习胡杨的特点。
㈠请大家拿出笔在书上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①生拿笔在书上画。
②指名回答。
③师板书: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㈡为什么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呢?
引导学生从4个方面理解:
①根茎20米,对比感受:若一层楼房按高3米算,这么长的根茎大约相当于几层楼房呢?请大家算一算。(约7层)感受根茎之长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不易;
②耐炙热耐严寒,可让学生拿自己在严寒酷暑中的体验做比较;
③不怕盐碱腐蚀;
④不怕风沙侵袭。
⑤:胡杨够有韧劲儿,够坚强,它忍受了我们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副铁骨铮铮的本色。(出示课件直观感知)
㈢说它无私是因为什么?
引导学生将胡杨与牡丹、桃花进行对比,理解它的无私。
①硕大的牡丹,粉嫩的桃花都见过吗?漂亮吗?怎么个漂亮法?(生答)一个是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另一个是白里透红、娇艳
欲滴,但它们只在什么时候开放?(春季)短短的几个月之后就凋落了,用书中的话就是——(生答“稍纵即逝”)。还有许多这样的奇花异草。
②而胡杨呢?是否被人所熟知?是否有华丽的词藻来形容?它们只是在——(生答“长年累月地忍受着那摧肝裂胆的风沙”)。
③:出示课件,来看看这沙漠前的屏障,有了它们的冲锋在前,才会有那身后的繁华景象。
④再来品读一下这无私的树好吗?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㈣它的悲壮又体现在哪里?
①指名回答。
②作者在文中反复的使用了一个词,让老师的印象极深,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千年)出现了几次?(三次)有多少树能千年不死?有多少树能千年不倒?又有多少树能千年不朽?可是谁能?(胡杨)
③:出示课件,看那,它那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在坚定地挺立着,三个“千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凛然的英雄气节。
④让我们来读出他的悲壮好吗?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胡杨的美仅仅是外表美吗?更美的是它的什么?(内在)它有着极其高尚的品质,这样的树都为人类做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胡杨具有哪些特点?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明白胡杨为人类做了些什么?思考人类是如何对待胡杨的?(五六自然段)
师:胡杨的贡献真大!可人类是否善待了胡杨?他们又做了些什么?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对胡杨有什么影响?
生一一回答。
㈡理解胡杨流泪的原因。
师:人类只为了自己的私利,就完全不顾及在与沙漠进行顽强抗争的胡杨了。胡杨也哭了,它为什么流泪?(它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留下。)
师:这小小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那些上游的人们依然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他们怎能()?怎能()?……难道()?难道()?……
生接说。
㈢交流:如果你就是一颗胡杨,你会对“上游的人们”说些什么?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交流。
3.作者的希望与信念
过渡:如果你站在这胡杨林中,看着那些正在拼搏着的和已经倒下的胡杨,会有什么感受?(伤心、悲痛、难过等)会想些什么?(指名回答)作者也无比悲痛,他在那里默默祈求。
㈠作者在祈求什么?
①指名回答。
②感受作者强烈呼吁人们去“保护环境”(板书)的心情。
③让我们也和作者一起祈求吧!生齐读祈求的内容。
㈡作者的信念。
①作者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醒那些无知的人们,他始终怀有一个坚定地信念,是什么?指名读。
②师指导朗读,要读得坚定些。
㈢回归课题。
①作者还坚信直到某日会出现一种什么景象?(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是啊,大片的胡杨依然挺立在烈烈西风中,这就是——西风胡杨。(生齐说)
②孩子们,让我们带着作者对胡杨的爱,对胡杨的同情,对胡杨的赞美,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全文
同学们,这一课让我们认识了胡杨,通过胡杨让我们知道了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希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一起来保护环境,来保护胡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9西风胡杨
最美、最古老
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