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认知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课件、小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土、儿”。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
2、你们喜欢在家里干什么?
二、看图了解图意
1、有四个小伙伴也想找到自己的家,他们是谁呢?
2、投影图片:白云小鸟鱼儿种子
3、白云的家在哪儿呢?谁来帮助它找到家?小鸟的家在哪儿呢?谁来把它送回家?鱼儿呢?种子呢?
4、揭示课题:家(正音,分析字形)
三、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要求听准课文里的每个字音。
2、自由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看课文里有几句话?
3、检查自读情况:
(1)说说课文一共有几行?有几句话?
(2)分句指读,评议。
(3)齐读课文。
4、再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四、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把白云、小鸟、鱼儿、种子送回了家。那么它们在家里生活的好吗?生活的快乐吗?下面我们一起去问问它们。
2、多媒体演示:蓝天白云图。
(1)白云在家里快乐吗?为什么?
(2)指导朗读。
(3)蓝天还是谁的家呢?
(4)说话提示:蓝天是白云的家,也是()的家。
3、多媒体演示:鸟儿在树林中飞翔、觅食、筑巢。说说鸟儿在家里快乐吗?
(1)小鸟在树林里生活多么愉快,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说话提示:树林是鸟儿的家,也是()的家。
4、引导学生观看动画,自读三、四行,读后交流。
(1)为什么说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2)练习说话。朗读。
5、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第一句话,这一句话比较长,我们连起来把它来读好,注意连贯和停顿。
(1)这句话把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比成了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它们有了自己的家,该是多么幸福啊!小朋友,你们能把这句话背诵出来吗?
(2)自由背诵,指背。
6、我们每个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出示:祖国)
(1)什么叫祖国?
(2)我们祖国的名字叫什么?
(3)投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地形图里有景色。
(4)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5)引导交流:祖国是一个巨大的花园,我们就是花园里的花朵。
7、祖国大花园里有温暖的阳光,有清新的雨露,有肥沃的土壤。我们都生活在祖国这快土地上,所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8、齐读第二句话。
五、学习生字
1、出示:土儿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音,学写剩余的生字。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自己试着编诗歌。
情感目标:通过背诵诗歌、编诗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指读课文,评议。
2、说说白云、小鸟……的家分别在哪儿?什么是我们共同的家?
3、这首诗歌写的多美呀!现在,让我们也试着做一个小诗人,用“什么是什么的家”的句式来作诗。
4、学生作诗。
二、背诵课文
1、自由背诵课文。
2、指名背诵。配上音乐,加上动作背诵。
3、齐背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说说哪些字,我们可以很容易就能记住?
3、学生交流记识方法。
4、着重强调:“泥”是左窄右宽,右边的撇和竖弯钩要舒展。“种”是左窄右宽,第五笔是点。“家”是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一笔是捺。
5、学生描红,临写。
四、完成写字作业。
语文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能概括出的主要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
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在科学方面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地动仪等伟大的发明,从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写法特点。
二、自主预习
《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高超的水平,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吗?(不少于四项)
举例:航海;印刷;纺织;瓷器;造纸;火药;圆周率等。
三、合作探究
(一)感受讨论
学习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试说出一二。
明确: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等。B:为我国古代先进的科技水平而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要为我国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努力学习等。
(二)主题归纳
试归纳《以虫治虫》及《梵天寺木塔》的主题。
明确:《以虫治虫》反映的是 ……此处隐藏3884个字……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
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
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
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
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教师主导,集体交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
(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
(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