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合集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
1、认识“齿”、“枚”等13个生字,会写“仍”、“使”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感受创造的意义,激发在生活总的用心思考,不断实践,勇于发明创造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本课的11个正字词,13个带拼音的生字,13个不带拼音的生字;
2、有关邮票、小刀、纸。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很高兴又跟小朋友们一起上课了,相信小朋友们一定很喜欢和老师一起上课吧,老师希望这节课我们能合作的更好,共同学习新的知识,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看上面的投影。(师出示“黑便士”的邮票)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邮票
师:对,这是邮票,是一张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板书:邮票)
同学们看,这张邮票的图案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像,面值1便士,所以呢,又叫“黑便士”。现在看下面的这张邮票,它是现在常用的邮。老师请小朋友们比较这两枚邮票的四周有什么不同?
生:现在的邮票有小孔
师:恩,你们看的真仔细,那你们谁能说说看这些小孔象什么呢?
生:齿孔
师:对,这就叫做:齿孔。(板书:齿孔)
请大家跟着老师读:齿孔。(生跟读)
师:大家别看这小小邮票的齿孔,它的发明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呢!(补上课题:的故事)
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
2、初读生字,认字词,写生字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邮票齿孔是故事是个怎么样的故事
生2:邮票齿孔是怎么样发明的......
师:恩,小朋友想知道的真多,那么下面就请大家翻到第62页轻声细读课文,看看有这个故事有趣吗?遇到生字宝宝,借助拼音朋友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要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渎,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1》学习生字
师:停,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认真,课文中的生字宝宝都认识了吗?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篇课文的生字宝宝。哪位小朋友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一读生字词?你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生当小老师带读
师:小老师读的真不错,还有谁要读吗?(再指名一位学生读)
师:恩,你还要棒!现在你看,拼音朋友没了,你还会读吗?愿意开小火车读吗?火车火车往哪开呀......
生读
师:小朋友们读的都不错,现在只剩下生字了,请你们结合书本相互读给同桌听,有错的地方相帮忙改正。等会请几个小朋友们显示一下你的认字本领。
生相互读生字
师:停,(点名)请你认一下老师出示的生字,并帮他们找个除书本上的朋友之外的朋友,行吗?其他的小朋友在书本上找到相应的生字,划上线!
生1;生2;
师:恩,你认得可真准啊。那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老师指示--裁和撕)
生:......
师:恩,裁字是跟衣服有关系的,所以下面有个衣字,撕是用手的,所以它是提手旁的。
现在我们来做个看看,听听,的游戏好吗?看老师示范,看谁能说的有快又准!
(师动作:拿刀,裁纸,撕纸)
师:一个城市的名字,英国的首都(生:伦敦)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学会7个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7个字。
2.学习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点难点:
学会7个生字,学习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山茶花坚韧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山茶花的挂图
引导学生认识山茶花,师简介山茶花。(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山茶花图片互相交流。)
师:山茶花很美,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山茶花的美丽源于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生词。
2.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3.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用各种方式抽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四、再读课文。
1.把生字放入课文把句子读通流利。
2.边读边思考,在不懂的句子旁打“?”。
3.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五、共同学习123节。
1.生质疑。
2.山茶花很美,读课文23节,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山茶花很美?用“——”划句子。
3.指名读自己划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
4.全班讨论:作者是怎样写出山茶花的颜色很美的?指导读课后3个句子。
六、指导写生字。
1.认读“极、绝、汪、纱”
2.观察这些生字:怎样记写?
3.指导写“极”。
4.学生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词。
2.读课后3句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山茶花美在哪里。
二、读懂课文4—6节。
1.生自由读课文4—6节,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作上记号。
2.全班讨论:山茶花为什么会这么美呢?
3.指导朗读,注意读出感叹号和反问号所表达的感情。
4.读“下了那么…。.不美呢?”并讨论:需要回答吗?为什么?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5.你想对花骨朵说些什么?
三、精读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全班讨论: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读第四节,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生自由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背给同学或小组的同学听。
3.指名背诵给全班同学听。
五、指导写生字。
1.读“单、致、闭”。
2.讨论书写记忆方法。
3.师范写“致”。
4.生练习写生字。
六、课堂练习
1.写比喻句
……此处隐藏4431个字……p>希望了。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句段解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了不起的父与子”,是提领全文内容的关键句子。抓住它品读全文,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就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
希望
;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②“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反复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二、课前前置性学习
自读课文,完成前置性学习要求。
三、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
1、看大屏幕,认读生字词
2、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自己写的四字词语。
3、集体交流自己弄懂和不懂的词语。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哪个地方最让我感动?
五、为什么说“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小组合作学习
(一)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教师出示课件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来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主要抓住以下三点随机点拨。)
1、研读“时间长”:
⑵ 感受“父亲累”: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3、研读“可怕的样子”:
⑶ 感情朗读:
(4)教师引导 回放画面:领悟父亲说的话。
(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
希望
。
2、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五、回复全文,升华情感
1、品味感悟: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个结尾,回味刚才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说说你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理解。
2、回复全文:
读到这里,老师相信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请你选择一句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话,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说出来或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六、走进情境,感受阿曼达所经历的38个小时的考验。
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篇章指导】
本篇课文情节感人,催人泪下。按着事情发展的顺序清楚地记叙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全文线索清楚,紧紧围绕着父子都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来展开。文中父亲对儿子说的那句话共出现了三次,虽分别出自父子之口,但一次比一次表现了父亲,一个伟大的父亲对儿子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写出了父亲的伟大。
【写作特点】
1、紧紧抓住了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出了父亲的形象。
2、多处语句的处理作者都采用了感叹句,表现了事态发展的紧张,表现了父子二人焦急、迫切的心情。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要救回儿子的事,赞扬了威难之中父子间的伟大亲情和父亲执着的信念及儿子先人后己的品质。
【拓展阅读】
朱自清的《背影》感受不同父爱。
六、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七、课堂练习
1、我写的字最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bào zhà( ) fèi xū( )
chàn dǒu( ) wǎ lì( )
hùn luàn( ) xī rì(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危险──( ) 绝望──( ) 幸福──( )伤痛──( ) 漂亮──( ) 悲痛──( )
3、我能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型(只填序号) A、陈述句 B、反问句 C、感叹句 D、疑问句
⑴ “谁愿意帮助我?”( )
⑵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
⑶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⑷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难道不感人吗?( )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了不起
儿子――――等
课后反思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