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酒》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酒》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春酒》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文章美点赏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获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感受春酒之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家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拉近师生关系进入,引出课题并出示课题。)
二、发现美
读《春酒》,我发现了____________美,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
1、出示:读《春酒》,我发现了____________美。
2、交流,穿插朗读、引导。
3、介绍琦君的经历。
三、表达美
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亲如一家,其乐融融的人情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仿写
1、出示: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人情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并交流。
四、结束语
(出示教师读《春酒》后写下的一段话)
【设计意图】
说明:
简短交流,融洽感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文章有很多的美点,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体验。这样的设计有很大的开放度,又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联系语境,培养思考力、表达力和朗读能力。落实教学目标,落实重点难点。
以此为窗口了解琦君作品的内容特点,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对琦君作品的关注。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丰富积累。
提升理解,留下回味,以期“余音绕梁”。
《春酒》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词语:
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
2、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
3、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4、领悟作者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感情。
【教学设想】
一、激发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
孩子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 导 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二、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句子,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
三、教师应该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活动经历,使学生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者较为深刻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这些古诗名句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我们同学学过或读过的古诗中,还有哪些表达游子思乡的诗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安石《泊船瓜洲》
李白《渡荆门送别》 《静夜思》
现代诗文中,你还读过哪些诗歌、散文能表达作者的乡愁?
二、今天我们学习琦君的作品《春酒》
学生自读课文──你认为文章能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1、文章写了与春酒有关的哪些事情?作者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吗?
⑴ 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
⑵ 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2、文章描绘了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美在何处?用下列句式说话:
⑴ 风俗之美美在……,表现为……
⑵ 人情之美美在……,表现为……
⑶ 文末作者的感叹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品味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理解文章中母亲的形象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逼肖。本文中母亲的描写尤为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源泉。
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着“爱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方,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二、体会本文生动传神语言
设喻奇特形象:“我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善于运用细节:
请用“我认为……这个细节最生动,因为它写出了……”这个句式说话》
细节描写举例: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过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几个细节中得到充分的刻画,这样活泼、天真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动起来,还微微歪着脑袋冲读者笑着……
三、拓展·延伸
写出过春节时,最令你难忘的一件事或一种食品,并且围绕这种事或物塑造一个人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春酒》语文教案3一.说教材:
《春酒》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女士的思亲怀乡散文,编者放在鲁教版以“民风民俗”为话题的八上第一单元本单元丰厚的人文情怀令人陶醉,妙趣横生的语言艺术让人痴迷作者以细腻温婉的笔致,把家乡新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家家户 ……此处隐藏7169个字……语示例
青岛的啤酒不仅是青岛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每年的青岛啤酒节都迎来许多国内外的客人,这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民风民俗。每逢过节,人们也都要喝啤酒以示庆祝。好多离乡在外的青岛人总是忘不了啤酒的滋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今天学习《春酒》一文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迪。
3、教师投影学习目标和字词
学生自查“读一读,写一写”,根据查找的资料交流琦君的事迹。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思考问题。
4、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a、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几件事?表达怎样的感情?
b、课文题目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5、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表达作者对故乡民风、人情的赞美。就像琦君曾说过的一样:“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渗透在本文的字里行间。
6、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旨。
研读赏析:
1、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本文围绕“思乡”的主旨,穿插了许多有“家乡味道”的细节、关键词语,使文中几个人物生动形象,尤其是对母亲的描写极为传神。
2、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请同学们朗读或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细节或词语,与同学们合作交流,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
精读文章,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才能提升自己的美好的生活情趣。
4、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对细节和词语的品味,加深对文中作者情感和课文主旨的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提高阅读的质量。
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你读过这些作品吗?把课前准备的文学作品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看谁积累的资料多,交流得好。
(学生小组交流,推举1~2名班级交流。学生可以吟颂诗歌,也可以以唱诗的形式)
2、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积累知识,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3、延伸练习
把与同学交流的作品摘抄到练笔本上,并试着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
《春酒》语文教案7【说教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⑵ 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
⑵ 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
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淳厚、优美的意蕴,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味了文章的意蕴,以情促读,以读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读、用情读。知识与技能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过程方法目标,只有预习课文,浅知课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思乡文章,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说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定为:朗读理解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朗读感知。本课的难点是解读语句,深入理解内涵。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这个定为难点。近年来中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突出对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这也是学好语文的立足点。
【说学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比如:课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让他们读出其中的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这样就能通过这个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说教法】
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蕴丰富,而笔调素淡,不用心朗读体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在他们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举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