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案 篇1设计思路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校外、学科内外紧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发、整合、利用我们周围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浓厚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本次的学习内容是关于“我们与周围环境”社区调查综合性学习活动,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特点。题目来源于学生的质疑——“我们也要为运河举行葬礼吗?”几十年前,运河是东莞市人民改造自然的光荣成果。孩子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运河充满了热爱之情,她的变化是孩子们关注的聚焦点。当孩子们触及到“我们与周围环境”话题时,就自然想到如今被破坏得令人心痛的运河,污黑如墨的河水,令人窒息的臭味……运河如病入膏肓的老人,奄奄一息。孩子们发出沉痛的感慨:我们的运河还有生机吗?当他们联系到第九册《大瀑布的葬礼》这课文时,不禁质疑:“难道,我们也要为运河举行葬礼吗?”要,还是不要?孩子们争论不休,痛惜之情溢于言表!看到孩子们无比沉重的表情,听到孩子们激烈的争论,我灵感泉涌,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我们与周围环境”的活动主题吗?情感的激发,问题意识的空前高涨,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最好时机!我决心利用这最佳时机,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活动,亲身体验,主动发现,通过观察、走访、调查、借助互联查阅有关资料,研究水污染的问题,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整合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合作、探究,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学会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合作、参与和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等综合实践能力。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高对环保的认识,强化环保意识。
2、学会对日常生活事物进行观察与探究,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能力。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亲身参与体验中获得丰富经验,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创新。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和主人翁社会责任感。培养合作、积极参与的以及协调交往的能力。
4、体会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初步掌握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的本领,养成好问善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活动重点
以生为本,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发现,为自己的观点(看法)寻找有力的依据。
活动难点
学生未能很好地区分研究性与资料性问题;很难找到运河以前的旧照片;难以准确分析污水处理方面的数据资料;保护水资源的社会复杂性等。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确立主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大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与周围环境”。我们生活的社区范围很广,大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都满意吗?哪些满意?哪些不满意?请同学们自由交换意见。
2、课前,老师带领部分学生代表实地考察了我们的社区环境,对有代表性的地方还拍摄了录像,请大家认真观赏,交流观后感受。(录像内容:崭新而宽敞的农民公寓、宽阔而平坦的社区马路、五彩缤纷的社区公园、自娱自乐的老人,污水横流的卫生死角、污黑如墨的运河、掩鼻匆匆而行的人们……这一切形成了鲜明对比)
3、看到同学们时而自豪欣喜,时而凝重叹息,老师知道大家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敞开你的心扉,跟同学说说你最深刻的感受吧!
4、学生交流(热烈)。(老师发现不少学生在争论不休,还举起手要求发言)
5、学生说出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在社会发展了,我们都过上了日子,周围的环境变化很大,越来越美丽了。可是,我们的运河却变得越来越糟糕了,河水越来越黑,越来越臭,这是为什么呢?运河还有生机吗?难道我们也要像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那样,为我们的运河举行葬礼吗?
6、“举行与否”——尖锐的问题引发激烈争论。
7、讨论,确立调查研究的主题——我们到底要不要为运河举行葬礼?
8、老师提出调查要求:
⑴根据相同观点,组成调查小组,制定调查计划,自主设计调查登记表;⑵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群众、到有关部门采访、上查阅资料等方式,充分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有力证据和理由;⑶小组分工合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可选择调查报告、电子演示文稿、小报、话剧表演、建议书、习作等多种形式之一反映调查成果。
9、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登记表。
第二阶段实地调查,联系走访,研究问题
1、请家长协助,学生利用节假日实地考察运河水质情况、污染源,到有关部门了解运河的目前治理情况。
2、走访群众,了解运河的历史、发展和变迁情况,了解百姓心声;
3、共同研究问题,积累调查体会,充实理由。
(老师参与学生的调查行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提出建议。)
4、调查时间为期两周,成果展示准备工作一周。
第三阶段反馈信息,积极辩论,展示成果
1、以辩论的形式反馈信息,展示调查成果。就“要”与“不要”为运河举行葬礼分成正方、反方两大组,以多种形式展开辩论。
2、正方——“要为运河举行葬礼”:
⑴组长(或主辩手)明确提出观点,汇报调查情况,扼要说明理由。
⑵小组①展示调查报告,详细阐述要为运河举行葬礼的理由:运河受污染的时间长大十几年;运河目前的水质很差,河水乌黑发臭,河底淤泥沉积厚,已基本没有鱼虾生存的迹象;运河两岸的排污设施仍在使用,排污量仍然很大;由于运河支流污染严重,历年来,整治难度一直很大。经过采访,得知群众对此意见纷纷。部分群众的环 ……此处隐藏2058个字……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和欲,使他们进入自主读书与探究的氛围中。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说明】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舒展其灵性和个性。
(三)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1、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初读,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这场雪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心情等。
2、哪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请提出来。
【设计说明】学生在预习及整体感知后,通过生生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人人参与,说的内容更为广泛。让学生质疑,更能使学生说得兴致勃勃。
(四)重抓特点,读中领悟。
1、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雪大景美的?怎样体会出来的`?
2、重点练读第3、4、5自然段。
首先,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指名读文,师生评议。
【设计说明】读是学习语言、理解课文、感悟文本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通过默读、自由读、指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写景抒情的方法。
(五)激发情感,总结升华。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首先,引导学生从雪大、景美、人欢以及作者的联想等方面去体会。
其次,抓重点词句读一读,以更深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2、教师讲述时代背景。
3、请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再读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设计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读思议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思中感悟,体会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六)反复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说明】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这是对学生的尊重。熟读成诵,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拓展延伸
1、课前搜集雪景图片、雪的诗文以及雪的作用的等资料。
2、课后要求选做以下内容:(可以完成一题或多题)
①抄写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②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句子,可以写一句或两句,也可以写一段话。
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设计说明】将课堂教学引向社会生活,注重语文实践,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鲜活的个性凸现出来了,这才是新课程追求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学习运用“一面……一面……”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味书屋的有关知识。
2.学习并运用课文从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三味书屋的图画,指名说说图画内容。
2.齐读课文第二段,比较同学们的发言,说说课文在叙述上的优点
3.明确学习目的,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小声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为我们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哪些内容。
3.说说鲁迅的书桌在哪儿。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音形,交流记忆方法。
1)检查生字读音:强调:“塾、绍、寿、弛”是翘舌音。
2)同音字、形近字比较区别并组词。
塾( ) 墨( ) 砚( ) 弛( )
熟( ) 默( ) 观( ) 驰( )
2.理解词语:
(鲁迅、戒尺、严厉、默默、毫不松弛、奔走、信念、料理、花骨朵)
四、学习第一段。
1.读课文,想段意。
2.理解“书塾”的意思。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看图,说说你对三味书屋的印象。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 图文对照,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三味书屋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墙上”、“画前面”、“四面”、“东北角”上等词语,告诉学生作者是按空间位置,从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来观察、叙述的。
(2) 讨论:这样写有何好处,有何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如何使用方位词帮助叙述介绍?
(3) 理清本段层次
(4) 有感情朗读,尝试背诵本段
2.学习第三段
(1) 默读本段,说说本段的大意(“早”字的来历及其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2) 根据“早”的形状、来历、作用将本段分为3层。
(3) 学习“早”字的形状的写法及其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作者采用打比方的写法,写“早”字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理解:“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4)体会重点句: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体会带点词语及句子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一面……一面……”
(5)理解鲁迅为什么要刻字 ——“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个坚定的信念”。
三、总结课文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今天过去,还有明天,时间好像永远用不完,是吗?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五、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1.小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语境中识记生字新词特别是新词词义。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说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音形
1)读准字音:持、梭、奔
2)记清字形:忧、哀、慰、梭、奔、若
2.理解词语:
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欺骗、日月如梭、滋味、假若、与其……不如里
七、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