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掌握12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简要复述故事。
3.体会婵德拉的智慧和善良。
4.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创新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婵德拉的智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按婵德拉所说的方法往棋盘放大米,其数字之巨大,用米量之多。
教学准备
计算器,画有棋盘的小黑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数学游戏导入。
1.数学王国是个富有魅力的神奇王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数学王国,玩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想试试吗?
2.出示画有印度棋盘的小黑板,介绍相关知识:
印度象棋棋盘是正方形,横纵各8排,有64个方格,棋子放在格子中间。其中深色格称黑格,浅色格称白格,黑白格各32个,交错排列。
3.老师介绍游戏规则:
请你们在棋盘的第一格填上2,第二格填上4,第三格填上8,依此类推,每前进一格,用前面的数字乘以2,直到最后一格。请你们初步估算一下,当填到最后一格时,这个数字大概是多少?看谁估算的数字最接近正确答案。
4.老师将学生估算的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数字写在黑板上。
5.检验估算正确与否:请学生拿出计算器快速演算,(以二人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计算,另一人填写数字于方格内)同时请两名同学上台计算并填写。
6.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当算到第四排第八格时,数字已达到4294967296,后面的数字已大得连计算器也无法计算。)
7.老师填写4294967296于相应的方格内,请生读这个数字。(四十二亿九千四百九十六万七千二百九十六)
8.师: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当填写到第64格时,我们简直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天文数字,你们当初估算时有没有料到这个数字竟大到连计算器也无法演算?你能用一句话形容看到此天文数字时的感受吗?
9.这里涉及到你们初中将学到的一个数学问题:2的幂次方。印度有个名叫婵德拉的小女孩儿(板书:婵德拉,相机指导学习“婵”字,她从小就喜欢数学,并且发现以乘2的方式递进将得到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她巧妙地利用这一规律,为村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你们想了解这个有趣味的故事吗?婵德拉的智慧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中。
10.板题,齐读课题。
1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2.相机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三读课文,读通读懂课文。
1.第一次读文,解决部分简单问题:把课文读了一遍,你能解答你们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
2.第二次读文,要求:读谁字音,画记带有生字的词语,自主识字(可与同桌轻声交流),读通课文。
3.交流识记方法。
4.指导写字。
“染”:上边的“九”不要写成“丸”。
“填”:右边是“真”,框内有三横,防止写成两横。
5.第三次读文。
师:下面我们打一场朗读擂台赛,比比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最有情感。朗读得最棒的同学将成为我们今天的擂主。为了你们比赛中的精彩表现,想不想把课文好好地再读一遍?注意边读边想,头脑中要再现棋盘的样子,争取读懂课文,把不理解的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开展朗读擂台赛,老师相机指导评议,评选出“擂主”。
三、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探究课文。
1.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用心读文,提出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
预设:
①填完整个棋盘,究竟需要多少大米?
②难道真的如婵德拉所说:“到棋盘的最后一格,全印度的土地全都会被这些米埋到膝盖那么深?”
2.围绕疑点,探究问题。
(1)当大米填到棋盘的第四排时,是以什么来计量的?(手推车)
(2)那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有趣的数学题。我们从第四排开始,以“车”为单位来计算,看看填完整个棋盘,究竟需要多少手推车大米。(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的演算推出当计算到第七排的最后一格时需4294967296手推车大米。)
(3)咱们中国有13亿多人口,想想看,如果全中国13亿人都出动运完这部分大米,你们知道每个人需要运多少车吗?(三车还多)而这仅仅只是运完第七排的大米,如果算到第八格的最后一格,那我们每个中国人至少要运八百车左右才勉强够。
3.从量词的变化体会米量之多。
(1)从文中找出计算大米计量单位。
(板书:粒→汤匙→碗→车……)
(2)从计量单位的变化你体会到了什么?
(3)想象:如果印度有足够的大米,当仆人们算到最后几排时,还能用手推车为单位来计算吗?你认为可能需要什么来搬运计算?(货车,轮船,火车……)
4.抓表情体会人物心理。
(1)从文中找出村民们、仆人及王公表情变化的词句:
村民们:直摇头→有了笑容
仆人:嘲笑→不知怎么计算
王公:暗自高兴→吃力地站起来
(2)从他们的表情变化想象心理活动。
出示练习:
当婵德拉叫仆人们把2粒米放在棋盘的第一格,把4粒米放在第二格,8粒米放在第三格时……
村民们对她的选择直摇头,心想:()
仆人们一边嘲笑一边想:()
王公暗自高兴,心想:()
二、拓展延伸。
1.婵德拉为什么要这么做?她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
2.除此外,你还觉得婵德拉是个怎样的人?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如:她心地善良,关心大象,从七个兽医没有治好大象的病而她能治好这一对比,可以看出她思考问题不囿于常规,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
三、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搜集有关的数学趣味故事或数学智力题,准备举办“智慧乐园”班队活动。
板书设计:
20印度王公的大米
粒→汤匙→碗→车……
婵德拉 村民们:直摇头→有了笑容
(聪明善良) 仆人们:嘲笑→不知怎么计算
王公:暗自高兴→吃力地站起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此处隐藏2344个字……让学生自由主说说)3、师指出要求:优等生应讲明师生的神态、语言和心理想的。中下生可以较为简略(如第一课时讲的内容)。
4、指名中等生说话练习。
三、习作。
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具体或简单,然后写一写。
四、讲评。
小学语文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4、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
教学重点:
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感受黄河的壮美。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
2.首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录象。(①播放黄河滚滚东流的录象;②出示“我看到了 的黄河”)
3.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师:说得真好!看来,同学们的词汇比较丰富,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也不错。古人云:“语不惊人誓不休”,要想语惊人,首先要注意积累。而课堂正是积累语言的主要阵地,今后每一节课上我们都要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好词佳句最多。
4.师朗诵:(继续播放黄河的录象)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我们就伫立在黄河岸边,听着黄河的咆哮,我们心潮起伏,感情激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读写访结合,领略艄公的风采。
1.在黄河滚滚的浪涛中,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之上,突然远处漂来了一张羊皮筏子,你的感受如何?而作者的心情又怎样呢?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课文的2—5自然段,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自然段练习多读几遍,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让别人能够充分感受到。
2.学生自由读课文,巡视指导。
3.羊皮筏子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却坐了6个人,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这是多么惊险呀!但艄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
谁来读读看?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艄公的沉着、大胆,乘客的悠闲?)
应该怎么读呢?自己试着读读看,把该重读的地方做上记号。
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读的?(划出该重读的地方)你能连起来读一读吗?
评。像他刚才这样,齐读。
4.艄公专心致志地撑着篙,乘客扪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这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展开想象,来写一写。(出示写的练习)
①围绕“专心致志”展开想象,把艄公撑篙的动作写具体。
②围绕“谈笑风生”展开想象,把乘客们坐在羊皮筏子的表现写具体。
5.把你写的来跟大家交流交流。
6.正因为艄公的沉着,专心致志,羊皮筏子在黄河上破浪前行,所以乘客们才能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说到这儿,你一定想亲眼目睹一下艄公的风采吧,今天有一位艄公来到了我们的饿课堂上,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可以向他提出来。
(同学们采访艄公)
前些天,我们班上的匡媛同学去了一趟黄河,亲身体验了一回坐羊皮筏子的感受。下面就请她给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体验。
(匡媛介绍)
7.看来,在黄河上坐羊皮筏子还是很惊险的,乘客重要的是小心和大胆,而艄公——(出示文字)
“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你敬佩艄公吗?那你怎样来读这一句话?齐读,把你的敬佩读出来。
三、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出示:黄河,我想对你说……
艄公,我想对你说……
同学,我想对你说……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某某说……
请选择其中一句话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黄河惊涛拍岸、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领略了黄河的主人的智慧,机敏的风采,而且领悟了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我相信,只要努力拼搏,不畏艰险,我们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事业的主人!
小学语文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2.全班自由交流。
(二)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师:小林和小东学了本组课文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相信在座同学的收获肯定也不少,那就把你们的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示台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4.评价: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节目,并说说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