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05-21 08:27:18
中学语文说课稿集锦七篇

中学语文说课稿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粤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这是一篇自述文,作者王海桐当时的年龄、生活背景与高一学生相仿,文章内容不深,贴近学生实际;文章写法简洁,易于学生模仿。(基于此,我设置了这样的教法:)

二、说教法、学法

我的教法为:“以读促写”,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分析文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养成“寻章摘句”的习惯;让学生跨越时空与作者对话,产生心灵的共鸣。为写作积累语言,积淀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结构,灵活运用于写作。(这也是教学难点)

2.品味语言,学会“寻章摘句”的方法。(这也是教学重点)

3.碰撞思想,把握情感。(这也是教学重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

面对高一新生,第一阶段的课前三分钟主题是“自我介绍”,每天安排一位同学上台为大家作自我介绍,通过学生作自我介绍,引入作者王海桐在文中的自我介绍。

(二)教学环节

1.介绍作者,激发兴趣(PPT展示)

王海桐,1983 年 9 月 26 日生, 20xx 四川省理科高考状元,以 713 分考取了北京大学金融系。高中时期最爱看的书是《金锁记》《灌篮高手》《蔡志忠漫画》等。平时的爱好:读小说。最欣赏的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寄语高中生:好好学,好好考。

2.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PPT展示)

横(héng)行 呜咽(yè) 浑(hún)浑噩(è)噩 逡巡qūnxún 干瘪bi 丑陋(lòu) 拙劣(zhuōliè)挫cuò败 攥(zuàn)住 系(j)气球 懵(méng)懂 李煜(yù) 虞(yú)美人

3.分析结构,把握人物

(1)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何写作特点?

明确:采用“导语+小标题”的形式,至于灵活将这种形运用于写作,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我将它安排在作文课落实。

(2)分析“我”是什么样的人?(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明确:

现实中的我:

①我是一个被奶奶歧视的女孩。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奶奶拂袖而去;

②我的父亲因为我是女孩而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③我没机会在奶奶面前证明自己,一直很遗憾;

④我不美丽,也不灵巧。

心目中的我:

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真实的我:

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孩;

②是一个相信潜能,相信不同的态度能决定做事成功与否的人;

③是一个从小就受到父母严格教育的人;

④是一个尽情享受青春美丽的人,一个笑对生活,接受生活磨练和打击的人;

⑤是一个有着美丽而又羞涩梦想的女孩,是一个经历了高考的洗礼,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但是,对未来的不可知,感到迷惘的人。

4.寻章摘句,品味语言

谈一谈:文中有许多精美的语句,读完之后,也许你有“寻章摘句”的冲动,你会摘抄哪些精美的语句,谈谈摘抄的理由。(学生畅所欲言)

举例:

(1)语句:记忆的浅海里逡巡,想找出一些闪亮的贝壳让“高中生以及家长能从中得到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却带回满身的沙砾。

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把“记忆”比作“浅海”,把世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比作“闪亮的贝壳”,把自己对人生的“困惑和思考”比作“沙砾”,浪漫又生动,也可以看出作者有些谦虚,更有些任性和骄傲。

(2)语句: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分析:这句话里运用典故很成功。“金戈铁马”、“醉卧沙场”、“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乎一句话一个典故,体现了作者文化积累的程度。(让学生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语句:自信,对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

分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不确定但又很希望实现梦想的矛盾心情。

读一读:

让学生齐读同学们一起摘录的语句。

写一写:

仿照文中语句:“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另写一个句式特点相似的语句。

参考:你选择了玫瑰花的芳香,也就选择了玫瑰刺的创伤,天下没有两全其美的盛况。

5.碰撞思想,把握情感

话题:大家与作者当时的年龄与生活背景相仿,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或许能引起你的共鸣,请找出一两处谈谈你的感受。

当然,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要防止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老师可做适当的引导,比如说: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话题1:“我的童年并不是阳光灿烂的……”,作者回忆了童年时,父母对其的教育方式,如果这种教育方式用在你身上,你会接受吗?这样的教育方式好吗?请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分析: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谈谈他的童年教育,或者他期待的教育;让学生分析作者自己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老师还可以拓展当下热议的几种教育模式,比如:虎妈式、猫爸式、鹰爸式等,让学生各抒己见。

话题2:《我比想象的灵巧》中“一句无意的话让一个孩子傻傻地记了那么多年,自卑了那么多年。有些话对你早已云淡风轻,对我却刻骨铭心。”

分析:(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时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所谓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大概说的就是如此吧。歌星周华健《朋友》一曲中说:“一句话,一辈子”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作者从自身的经历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常常在别人的暗示与判定下肯定自我的价值。”“我相信某些话对人生的影响力。”从作者的经历,我们应该要学会理性地对待别人的“暗示与判定”,不能一味地活在他人的“暗示与判定”之中,要相信自己的潜能,相信态度决定一切;同时不要对他人枉加“判定”。

五、作业设计

(一)作者的北大梦为什么既美丽又羞涩呢?

(二)在青春的校园里,你也可能与作者当年一样,正孕育着美丽的梦想,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学语文说课稿 ……此处隐藏10322个字……"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爱、怀念之情,充满童真童趣

表现母亲——能干好客 慷慨大方 乡亲——淳朴厚道、热情大方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赏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赏析能力,学会阅读欣赏

四、课堂小结:小结: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春酒的味道,更是浓浓的人情美和风俗美这些细致描写,透露出"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喝春酒会酒的风俗,这样的春酒岂不醉人?这样的思乡之情岂不动人?

作者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其实是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怀念通过其中的甜蜜、情趣和浓厚的淳朴人情便跃然纸上。我们通过研读赏析。更深入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思乡情深(这个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五、拓展延伸

品味故乡情说一说你知道的家乡的风俗、情味,了解品味自己的家乡

(设置这个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风情,品味乡情,增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增强知识积累)

六、布置作业:1.课后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2.把拓展延伸的题目整理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作业的设置,增强知识积累写作短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过新年

喝春酒 风俗美、人情美——思乡之情

喝会酒

中学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其实说是一篇散文、小品文更合适,作者从建筑学的胡同、胡同文化和胡同的衰落三个层次,写出了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它的衰败与没落,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但很有味儿,亦不失典雅之气。

〔二〕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2、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来对待它。;

3、体味本文语言特色。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具有京腔京调的韵味,而且《大纲》中还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应该抓住这个很好的机会帮助学生体味语言的特色。

其中训练学生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对胡同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理解。因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理解较难,应该作为难点来对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今年暑假新教材培训时济南一中的耿文波老师曾讲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我深受启发,后来在网上查阅资料时也见到类似的文章,于是在授课中我经常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预习,自主探究,可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文学常识,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探讨传统文化走向没落的问题。

三、说媒体

除了板书,我将采用一下媒体:1、电视。播放歌曲,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

2、投影。展示李国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片断。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请同学们听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然后我就问学生:这首歌有什么特征?学生七嘴八舌后我就抓住“大碗茶体现了北京人的生活特点”这一点,让学生找出歌词中还有哪些内容也能体现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学生会说出“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等,最后我做总结,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体现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体现了一种北京文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胡同文化,并板书。

〔二〕明确目标〔略〕

〔三〕介绍作者,由学生自己介绍。

〔四〕分析课文 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读,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先问学生:这篇文章思路是否清晰?

学生回答不一,先请回答是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尤其要说出自己是如何分析思路的,以便其他同学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其实本文只要抓住第5段在全文中的过渡作用,其他便迎刃而解。

2、概括胡同的特点,然后总结它的总特点

胡同的五个方面特征不难概括,一般都会准确找出,但“方正”世胡同的总特点需要点拨,正确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征,更体现了胡同的方正,是一种方位意识极强的特征,同时借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板书一个正方体(豆腐形),并在“胡同”二字下,写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学生印象。

3、概括胡同文化的特征,

老师先提出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其实质是什么?

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课堂交流。

前两问也不难,学生回答出“封闭”特征时及时板书在“文化”之下,而其实质是“忍”则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迁,逆来顺受的表现就是由于“忍”的精神造成的。并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书“忍”。

以上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概括重点,用时12分钟。

4、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讨论胡同文化的前景

刚才讲到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那么“忍”的精神应不应该提倡?学生回答后,要引导他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能一味否定。

再提出:胡同文化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个问题,估计部分学生会受本文影响,只看到胡同文化的衰败落后的一面,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再用投影展示李国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的片断,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胡同的消亡。这也是对鲁迅的拿来主义的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正在趋向衰落的传统文化存在?比如京剧。你将如何去做?

交流之后,可让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

以上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用时12分钟。

5、体味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的京味特色,须通过朗读才能体味的深刻,我先让学生听8—12段的录音,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语言特点,再在男女同学之间展开朗读比赛,重点读8、11、12段,看谁读得像,读得好,鼓励创新读法。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是能够做到的。

以上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用时12分钟。

6、小结,布置作业:作同步训练中的语言知识巩固题和拓展练习。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中学语文说课稿集锦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