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化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化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化学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气体摩尔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气体的摩尔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这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从个性中归纳总结出事物的共性。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课程。
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将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联系在一起。那么,物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 ℃、101 kPa),要求学生利用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体积,填好表中空格。(可将学生分为3~4组分别完成。)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
2、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
①物质粒子的多少;②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③物质粒子之间距离的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计算中,物质的粒子都一样多,所以只有后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3、然后利用多媒体:[投影]固体Fe、液体H2O、气体CO2粒子间距示意图。(引导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固体、液体粒子间距比气体粒子间距小得多。)
[教师引导]通过分析发现,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22.4 L。
[设问]在其他条件下,气体是否也遵循这个规律呢?(从而引入气体摩尔体积)
4、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5、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高一化学说课稿2一、说教材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这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初三和高一年级化学课程学习,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诸如温度、压强、催化剂、表面积及浓度等因素对化学速率的影响,积累了一定的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养成了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过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 ……此处隐藏25385个字……p>
播放《西游记》电视片段:孙悟空腾云驾雾、上天入水、七十二变,精彩的画面充分刺激学生的感知系统,在兴奋与激动之中拉开序幕。
3、读原著,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让学生朗诵原著片段(“《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部分内容),为后面评西游打好基础。板书大话西游,吊起学生胃口。在惊讶与不解中顺利过渡。
4、三评西游,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评西游,谈古论今,神话变现实,化学显实力。
要点简介:《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神话小说,按现代观点来看,就是一部科幻小说。它源于对当时的一些自然现象的不解,从而衍生出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向往:长生不老,上天入水,呼风唤雨……如今这些向往很多都变成了现实:延年益寿、航天潜水、人工降雨……这些粗看起来是以物理为主体或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科学,但其核心作用是取决于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而这些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都是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合成或研制。
二评西游,谈炉论器,仙丹成毒药,化学明道理。
要点简介:最早化学在中国,化学起源于炼丹,炼丹从客观促进了药物化学的发展。用现在观点来看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就是一个化学反应仪器,炼丹过程就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但炼丹违背了科学道理。通过高温最后得到的物质一定重金属或是其氧化物,所谓的“丹”非但不能医治百病,长生不老,反而大多数都是有毒物质。即使是佛祖高僧坐化焚酌所得到的“舍利子”实际上也就是僧者体内的结石。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来嘲笑古人,正是他们的牺牲与尝试才为我们积下了宝贵的经验。
由此,顺势提出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启发思考,揭示出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实验史:
你知道吗?催动人类迅速进化的因素是什么?是从生食到熟食,是火!
你知道吗?推动电器工业迅猛发展,通讯技术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元素是什么?是半导体,是硅!
你知道吗?返回航天飞船的外体,既耐高温又有高强度还近乎绝热的材料是什么吗?是一种新型合成物质,是陶瓷!
三评西游,谈悟空论英雄,太空何起居?化学揭神秘。
要点简介:由孙悟空到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从影视偶像到现实英雄,航天英雄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英雄起居探秘。通过二氧化碳和水灭火、生火现场实验,使学生思维上有衔接,同时认知上有冲突。
附:课堂实录(片断):
[老师]进一步引问:你们还知道吗?我国现代的孙悟空——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等在天上的生活起居怎样?太空舱内的氧气怎样补充?产生的二氧化碳怎样处理?
[学生]异口同声:带氧气瓶,……
[老师]引导思考:压缩的氧气需要很笨重的钢瓶存放,无疑会增加飞船的重量,能否有其它的方法呢?
[学生]交头接耳,欲言不语。
[老师]转移话题: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先简要介绍讲台上放置的水与二氧化碳,随即在放有砂子的两个烧杯中分别点燃一团棉花)提出问题:怎样将火灭熄?
[学生]胸有成竹:加水!加二氧化碳!
[老师]分别在两个烧杯中倒入水与二氧化碳,火熄灭。
[学生]兴奋、满足。
[老师](举出一个试剂瓶)介绍:我这里有一种黄色物质,请大家看:
[老师]演示: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蒸发皿中,用滴管滴水。
[学生]当看到棉花起火燃烧时,不解,起哄。
[老师]再演示:又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学生]开始屏住呼吸,当看到棉花又起火燃烧时,惊讶,喊叫。
[老师](稍停顿)提问: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热烈:反应,放热,有氧气生成,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老师]鼓励并引深:同学们都说得很
对。那么,是什么反应生成o2的呢?
[学生]齐答:有水,二氧化碳!
[老师]肯定并深入:对!这就解决了我们宇航员的呼吸问题。这种黄色粉末叫过氧化钠。
多媒体展示并讲解原理:
在初中,同学们已经知道:营养终端的能量物质是葡萄糖。反应产生了氧气又吸收了二氧化碳,既解决了呼吸问题又消除了污染。这样,使学生体验了化学的神密色彩,又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以扩充。引导观察氧气的消耗与来源,揭开太空起居的神秘面纱、欣赏平衡的美妙。
5、回归教材,介绍化学学习方法。
回归教材,强化高中化学学科特点;介绍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介绍我校化学学习六字学习法——记忆、理解、联系。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联系是目的。联系就是要养成一个随时将身边所发生的一些现象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的习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诠释了科学学习与科学发展的真谛,符合新课程理念。
6、布置作业,释放学生蓬勃激情。
故事得以延伸,思维得以发展,兴趣得以提升,作业释放激情。
指导学生自学引言,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则体会:如神奇的化学,我眼中的化学等,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以上六个环节以评西游、论英雄为核心,通过三评西游,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表面在与学生大话西游、崇拜英雄,实则无时不在渗透化学学习的意义,一明一暗,张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了触动与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板书动态生成,附其中一个班最终呈现结果:
六、教学反思
1、教师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展示。
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体现主要靠老师,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主要还是应该在课堂。带领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这是老师的责任。是带领学生参观,还是引领学生发现,与其说是教学技术,更应该是教学理念的问题。走进教室先调查了解学生,从假期学生所喜欢的活动继续并过渡,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也是最向往的航天航空,从神话引入,转到现实,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还如此重要!衔接流畅自然,达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灵活处理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型教材观。
2、学生的情绪心理产生极大震动。
新课标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课程呈现方式是以社会生活背景为线索、以实验探究为中心,在这一节课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整节课是以老师的讲述与演示为主,但学生也有充分的参与,特别是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反应从开始“这是什么课?”到“激动,似大悟”到最后“兴奋,尖叫”,从课堂学生的情绪与变化来看,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灵的触动、意识的重视、行为的动作。
3、我们的思考:
作为引言课,我们不能单纯评价内容是否超纲,学生是否都能完全接受,或者量化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点来衡量课堂效果,而使学生能产生心灵的碰撞,能形成学习的原动力,诱导或促使学生去自觉学习、主动学习,这才是新课标最核心的理念。当然学生学习的热情需要继续维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摸索加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