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1 15:00:00
搭石教学反思15篇

搭石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搭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搭石教学反思1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文本教学,捕捉画面,品读文美

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老人摆搭石,摆出了助人美;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谦让美;“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体现的敬老美,同样都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人景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二、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三、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感悟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课本对话的目的。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四、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使学生的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搭石教学反思2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写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和谐美。

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学习这个自然段的主线,贯穿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段

这篇课文文字虽然浅显,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学习第3自然段开始,让学生读书,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谈到了这个自然段很美,像画一样,我立刻抓住这个“美”字做文章,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阅读全段,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这一行走搭石的人,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二、抓住关键词句感知美

在教学第3自然段“行人走搭石”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师生合作读,想象人们“走搭石”的画面;让学生敲击桌子发出的“踏踏”声,模仿一行人走搭石的声音,从而形象地感受了课文中描写的“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想象画面,感受那藏于文字之中的美。通过学生的回答人们走搭石没有人突然止步,感受心灵美。从而整段的音乐美、画面美、心灵美浑然一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升华。

三、多种形式地读

感受美这是一篇美文,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和语言的积累。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如自由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齐读,想象画面读等,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关注朗读的层次性,通过评价性的语言,教师的引导,层层递进。如开始通过朗读找出体现美的句子,再抓住重点词理解体会搭石的美,读出美感,最后通过想象拓展提升学生的情感,朗读更富有激情。读出了画面的美,音乐的美,诗歌的美。

在教学本课后,我觉得自己在关注全体学生方面做得还不够。关注全体学生不能只是挂在口头的一句空口号,不管是在备课时,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头脑中时刻要有关注全体学生的意识。如在备课时就要想好这个问题我该请哪位学生回答,我为什么要请他回答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我想提高他什么能力。再如,在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都要有所关注,不能让成绩好或表现积极的学生独占课堂,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却一无所获。

搭石教学反思3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一)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供给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文中的那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能够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学生每寻到一处美,教师就用不一样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二)、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教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经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此处隐藏12160个字……只是和学生进行合作朗读。师说前面的,生马上接上去,师说后面的,生马上紧跟上去。刚开始是一个小组,接着就是全班,那种默契,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一起去走那优美的搭石了。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环节,课堂马上焕发出光彩,成为本节课一道最亮丽的风景。词语的理解不攻自破,水到渠成。至此,学生已经完全融入到课文中,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的生机勃勃。接下来的教学就更得心应手。在读中悟,读中思,紧紧抓住读这条主线。另外还加强说、写的训练,设计了从搭石走过的还有哪些人?会怎么走呢?进行说话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语言训练与表达。通过朗读──评价,描述画面──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品质。 其次,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提示学习规律。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前提。在词句教学时,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蕴涵美,生活处处是文章。深深体会到小山村的迷人风光。

再次,注重人类美好品德的熏陶,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特别是欣赏完了一行人走搭石的美之后,师话锋一转:那如果是对面走来,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学生体会到谦让是一种美德。体会到那里民风的淳朴。问到如果是老人和青年时,这个环节让人感动不已。青年人背老人是理所当然,是每个人认为很自然的事。这里的教学可以结束了,可她却又适时的生发下去:如果这个青年老了,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心灵深处的美德被激发了,他们说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说的多好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在学生心中扎根,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欣慰的呢?这位老师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好。无论是在开始时那娓娓道来的音乐伴颂,还是各个环节的教学,优美的语言总是把人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去。还有在教学青年人背老人时老师出现的象形字,连我这个自以为对书法很感兴趣的人却也一无所知。这场景也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也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知识渊博,让人敬佩!当然我也有点不同意见,毕竟把人与狗连在一起,似乎有点不妥(当然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

总之,看完录像后,心中感触颇多。似乎耳边还依然,萦绕着那“踏踏”的声音,正如她在那极其简单的板书中写的那样: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她的质朴,她的谦虚,已和搭石一起融进我们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们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搭石教学反思14

《搭石》以优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家乡人的人文美,包括奉献美、谦让美、协调美、敬老美等等。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一方面感受《搭石》所体现出来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另一方面要学会观察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体会人性美。

这篇课文的学习,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我设置了精美了教学课件和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希望在教学中,学生们能够快速、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但是一堂课下来,我发现这堂课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自我反思。

首先,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我设置了精美的课件和非常有逻辑的教学环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甚至还读不通顺,更不用说读得流利和有感情了,所以在朗读环节首先败下阵来。原因是在生字教学上,我高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对生字词和课文中预设的他们难以理解和难读的字词进行一遍遍的强调,第一课时读的部分过少,导致第二课时学习学生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上,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流利了,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赵志祥老师说的“读的时间不能少于10分钟”我觉得这个理念是要践行的。

其次,在教学中,我讲得太多,学生读、写、说的时间相对少,我讲得累,课堂气氛也提升不上来。这是我教学上的一个顽疾。我总是担心学生回答不到点上,担心学生回答的声音不够响亮,担心学生不会思考,担心……担心的越多,自己不知不觉说的也是越多,所以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的不充分。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一堂课,要读、写、说相结合,使学生在一堂课上,手、口、脑齐用。

②要丢掉自己的担心,不怕出错,对学生回答有充分的耐心,语文课堂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要多鼓励学生开口。

③要学会做一个会“偷懒”的老师,学生有能力说的,自己绝对不开口,学生能写的,自己绝对不动笔。

④多使用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自己在教学中担任引导者,而不是传输者。

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课堂调控能力不够,经验不够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碰到问题要及时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啊!

搭石教学反思15

《搭石》全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本文通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的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是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

在设计教学时,我本着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教学建议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进行,重点放在“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实际的“美”,有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美”,在学习后,班级学生交流感受,升华感情。

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想的情景,总结反思有以下几点

1.同学们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一般,使得我有些紧张,直接的影响到了我的情绪,致使思路有些被打乱。如果我能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首先把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话,我想效果会好很多的。

在引导同学们充分的朗读上,我觉得我还是有些进步的,在原来的教学中,我没能更好的

2.同学们在读中体验、感悟并且积累,现在我已经知道了学语文的重点应放在读中了,但是教学中引导读的时候环节有些散乱,例如在句子中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层层相应的联系性、统一性不够好,使知识变的有些杂乱了,学生理解掌握起来就有困难了。

3.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有时同学们的问题让我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解释、回答,在这方面我想和我备课不够充分以及教学机智不够灵活有很大关系。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新课程倡导学生应该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以我应在认真备好课的前提下,不束缚孩子发展的想法。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环节和方法以及个人素质能力方面,我觉得我还应该不断加强,虚心学习,积累经验,把语文课上好。

《搭石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