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综合学习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综合学习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综合学习总结11,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是若干个体共同协作,相互提升和影响的过程。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挥每一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彼此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巨大的磁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现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与创新意识。例如,在课外阅读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老师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假如你是比萨城的一位记者,听说伽俐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有什么反映?你会对他提出什么问题呢?这样一问,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求,产生了强烈的交流欲望,思维的火花频频燃起。他们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充分的交流探究,在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大胆交流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你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呢?”“你这样做是否有科学根据呢?”“你这样做是不是太固执、太胆大妄为了呢?”“亚里士多德是个有权威的大哲学家,你怎么敢否定他的说法呢?”“你这样做是否违背人类的真理呢?”……学生课堂表现异常活跃,始终处于自主探索的学习状态,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创新意识和潜能。
3,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关注生活现象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开放探究的时空,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4,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通过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在参加各级各类的活动竞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语文综合学习总结2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自己还尝试写了诗,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头搜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宋词的资料。我一打开“google”输入“宋词”,马上进入了词的世界,屏幕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字:苏轼、陆游、辛弃疾、李煜、李清照……我轻快地点击着,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词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我被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吸引。读到李煜的《乌夜啼》时,我默默吟诵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看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又沉浸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好意境中……
通过交流,我还阅读了不少唐诗、元曲、以及现代诗等诗歌资料,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许多诗歌知识。
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语文综合学习总结3我校课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研究》申报并经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审定批准立项后,我们立即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现总结如下:
1、领导重视,教师参与面广
课题申报成功后,我校马上于20xx年1月5日召开了课题动员大会。校长亲自主持,研究布置课题前期研究工作。校长指出:语文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水平,必须要参加教育科研。要放下包袱,减轻压力,我们的教师完全有能力胜任课题研究这项工作。校长还动员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组,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会上,确定了课题组人员,选定各年级骨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尽可能让更多教师能进入课题组,使课题研究能对学校今后的教学产生深远影响。让学校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2、达成共识,理清研究思路
课题组于20xx年1月先后召开了两次研讨会,就综合性学习相关知识,组织学习了《课程标准》及^专~家对综合性学习的解读,明确什么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实施方法。理清了研究思路,并由课题组负责人完成课题实施方案,安排了全体研究人员的任务,具体工作细则等。确定了课题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
3、分工明确,做好前期研究工作
按照实施方案的安排,课题组于3月初进行了综合性学习的前期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我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误区,老师普遍认为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的成绩没有影响,所以开展没有实效过,而且没有评价标准。新课程实施多年来,大家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调查问卷反映出了我校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缺乏自觉意识, ……此处隐藏4920个字……《周总理,你在哪里》,整篇诗歌在抒情中穿插描写“那沉甸甸的谷穗上闪着的辛勤的汗滴”“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无不透露出周总理一心为民,是人民的好总理。所以上课时让学生自己读,小组读,集体朗诵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体验。
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的理想状态应是:教师立足文本,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反复诵读文本,从而使文本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血脉深处,从而培养的了学生的语感。
二、紧抓文本意蕴深刻句,咀嚼语言,加深感悟
所谓意蕴深刻处,指一篇文章或具体语段中的中心句,也指文章中那些含义隽永,深刻动人的语句。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钥匙”,所以语文教学可以以文章的意蕴深刻处,为切入点来咀嚼语言,加深感悟。
a、起始句。文章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的作用。
《夏》的第一句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整个文章都是围绕这三个词来写的。
b、主旨句。
《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接揭示了主旨。
c、深化句。指在文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
《一面》中“每当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起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就变得更加坚强起来。“这一句饱含深情,教师可借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作者这句的背后包孕着怎样的情感。想清楚了这个,就能更好地走进文章的主题。
d、矛盾句。文章中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却寄寓了深刻的含义。如《草》“他的话,又轻,又慢,却似沉雷滚过草原”其中“又轻,又慢”和“沉雷”看似矛盾,其实“又轻,又慢”表明周副主席身体虚弱,而“沉雷”表明周副主席的话给红军战士的震撼大。所以不矛盾。抓住字面上看似矛盾的词,挖掘它的深层含义,整句话的含义自然就明了了。
e、总括句。文章或语段中概括总结文章,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童年的朋友》最后结尾“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饱蘸笔墨抒发了高尔基对外祖母的感激之情。
f、标点符号。文学作品中的标点符号,如省略号,感叹号,问号,破折号都有较深的含义,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
总而言之,课文中有不少语义丰富或是深刻的重点语句值得品味感悟,对这些蕴含丰富的语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潜于文本语言的深处,鉴赏玩味,潜心涵泳,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透视出丰富的形象,理解到深刻的含义,体会到潜藏的情感。
三、寻找学生情感触发句,品味语言,体验情感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
正如《三颗枸杞豆》文章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爸爸以为这是他拳头惩罚的功劳。他的口头禅是‘猪羊怕杀,人怕打!’其实,他的拳头只能伤及我的皮肉,真正征服我的,是那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因为联系全文他的转变过程来看,并不是爸爸的拳头打醒了他,而是三叔的悔恨以及一生的遭遇带给了他心灵上的震撼,并因此才开始发奋努力.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拳头只能征服皮肉,深刻的启示,心灵上的震撼才能触及心灵。
为了更好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先设置了一个小问题,说说让你受教育最深的一次经历。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很容易就得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往往使我们受益匪浅,所以只有心灵上的震撼才能触及心灵。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作者程海在结尾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总之,对文本蕴含的情感,教者不能简单地引导学生用语言归纳总结,而应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触发点,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唤醒学生的相似经历;以学生曾经有过的生活情境诱发其真切情感,让学生进入文中,进入角色;凭借相似情感,以己度人,感受其情。学生在感同身受的心境中,会对课文的描写感到十分可亲,可信,从而让课堂在强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语言,应是语文课的根!文本,是师生学习最重要的凭借!让我们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回归文本的语句,回归文本的血脉,与文本作零距离的亲密接触,让学生在反复触摸中咀嚼语言,品味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在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微笑,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换句话说,微笑同生活中的阳光、空气、水分一样重要。
微笑是一种亲切的语言,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微笑是一缕柔和的阳光,温暖别人,明朗自己;微笑是一曲无声流淌的的音乐,能调节紧张的气氛;微笑是心灵相通的七彩阳光,可融化你心中的冰雪,使生命更加灿烂。
教育最需要微笑,学生也需要微笑的老师。因为教师的情绪,教师的脸色,最能直接地在学生身上起到影响作用。教师同学生交谈中亲切的微笑会给学生无限的理解和信任,让学生感到巨大的热情和愉悦;上课时,教师走进课堂时甘甜的微笑,将给这节课增添浪漫的感情色彩;教师给学生解惑时春风润雨的微笑,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在化解学生矛盾时和蔼友善的微笑,将为学生架设起沟通的桥梁。
上学期,我教4(2)班的语文,记得有一天的下午,我进班上课,发现教室的黑板上画着一张笑脸,旁边还写着“汪老师的笑”。我想:是谁没事干,竟敢在黑板上画老师,真是胆大包天,太不像话了!我的火蹭的就上来了。我怒容满面,双眼严厉的扫视全班的学生,希望一下子揪出那位捣蛋鬼,学生们一个个睁大了惊恐的眼睛望着我,面面相觑,他们感觉到要下暴风雨了。教师的职业告诉我,此时必须冷静,否则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我强带笑容说:“呀,谁画的老师,这张笑脸很灿烂呢。”教室里紧张的空气柔和了许多,学生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班长罗勇怯怯地站起来,低着头说:“是我画的。”“是你,你为什么要给老师画一张笑脸呢?”我心中虽然有气,但是语气很柔和的问。他抬起头大声地说:“同学们都认为您每天的脸都是‘阴天’,动不动就发脾气,一点笑容都没有,同学们心里都非常紧张,不敢回答问题,害怕您批评,他们都希望您能微笑着给我们上课。”此刻,我心灵被深深的震撼了,顿时愣在那里。没有想到学生对老师的情绪变化观察得是这么仔细,更没有想到老师的微笑在孩子们的心中是这么重要!
细细想来,也许我们老师在应试的海洋中迷失得太久,被分数遮住了双眼,被功利尘封了心灵,情感早已淡漠,心灵早已得了“肝硬化”,一味粗暴冷酷地面孔对着新鲜的生命和活泼的童年,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不幸,更是身为人师的悲哀!
我真正认识到微笑是一种力量,教师的微笑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他们看来,老师的笑容就是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和宽容!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美丽的微笑留给可爱的学生们!因为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是一句不学就会的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若是人人都擅长运用这美丽的语言,让微笑成为连接人际关系的纽带,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以后能做的就是把我真诚的爱、炙热的情毫无保留的奉献给孩子们,要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温暖,我要把对教育的真情,对孩子的挚爱变幻成绚丽的微笑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