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1-21 17:15:27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集锦7篇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 了解作者及问题特征

2、 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性意识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能力目标

1、 学习作者以调侃的文笔借戏说的形式表现自己的写法。

2、 品味文章中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者的。

3、 体会杂文鲜明的性、文学性。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奴性,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是深刻含义

3、 体味杂文的性、文学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故宫图片及漫画导入

二、初步感知

1、“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请大家阅读课文,分点作简要说明。

妻——王后

子——王子、太子

女儿,亲眷——公主、皇亲国戚

“我”——天子,万岁

2、地位如此尊贵,有条件吗?——只因为“我”是王,“我”有权。

三、深入探究

1、 看来这王是个好东西啊,引无数人竟折腰。问世间,王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唐朝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明朝靖难之役,叔侄反目;近有袁世凯称帝,卖国求荣;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不就是为了王位,为了王权吗?那么,王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王是封建残物,奴才的首领

2、 看来作者对王的态度很明显,是蔑视,是批判。(生活在奴才们中间,做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四、难点突破

1、 作者假定自己为王,却发誓要将所有的臣民杀死,这是为什么?

提示:①臣民们犯了什么错,要一齐杀死?——他们是奴才,作者憎恶一切奴才和奴才相。

②奴才相是怎样一副嘴脸,再文中找一找——第五段,请大家读一读。

③请大家用成语概括——阿谀奉承,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奴颜媚骨……

④看来奴才有很大的危害性啊,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小故事。

——易牙善烹调,齐桓公召之。一日,齐桓公说:“我尝遍天下美味,却不知道人肉是什么滋味。”易牙听后,烹子,以媚桓公。

2、 现在,杀光了臣民,没有了奴才,“我”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终不能为王,但作者又说“却也是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古今中外最大的王,那是怎样的王?如何理解“真的人们”?

请大家思考

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

——最大的王是我不为王,真的人们和奴才相对,是有独立和人格的完人。比如说不事权贵的李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五、拓展

1、写于民国,今天,我们又重提,你认为现代人还存在着王权意识和奴性意识吗?

——某些执法者的专断独行;做流行的奴隶;做金钱的奴隶。

六、

希能做这样的人。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们说,从今天起,做一个真正的人。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体味诗中蕴含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

2、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谈谈诗歌

本文的体裁是诗歌,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通过精炼、含蓄、优美而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诗歌的基本特点:(1)高度的概括性。(2)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3)语言凝练富有音乐美。

诗歌的分类:(1)按内容、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等。(2)按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3)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诗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理解诗歌时,须注意以下要领:

1、用心吟诵,整体感受。

2、分析要点,感受诗的形象。

3、借助联想和想象,领悟诗的意境和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节奏和音韵之美。

  三.走近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被誉为“让九十年代推迟到来的诗人。”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等。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

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生活经历。

  四.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请一位同学给加色的字注音。

痴想( ……此处隐藏3850个字……/p>

1、观察生活,唤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按一定的顺序具体描写事物的变化

3、根据习作的内容自拟题目

重点难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入

1、学生阅读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学作品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2、交流阅读感悟

二、教师指导

1、指导拟题

A、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语句做题目。

B、用标明主题的语句做题目。

C、用文章中记叙的主要人物或事物的名字做题目。

2、指导审题

A、学生认真阅读习作提示,想想本次的习作提示,有什么具体要求。

B、本次的习作主题:人类的现代生活,从衣食住行交往方式等方面选择一个内容。

3、指导选材

A、让学生互相启发,广开思路。

B、从衣食住行交往方式等方面归纳。

C、学生自由选择,独自构思。

4、习作指导

A、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连句成段。

可以按时间推移的自然顺序为主线连句成段,安排段落层次。

可以按照方位、处所转换的顺序来记叙,连句成段。

B、可以运用对比,把同一事物的新旧两个方面对比。

C、注意写具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习作

2.修改完善习作

一、学习构思,完成习作初稿

1、拟写题目

2、选择材料

3、确定说明顺序,运用说明方法

二、学生交流习作初稿

1、学生朗读习作

2、学生欣赏习作:好在哪?不好在哪?

3、提出修改建议

三、学生修改习作

1、对照欣赏自己的习作,找出精彩的地方,不足之处

2、进行修改

3、小组内评议

四、誊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

1.学习课文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预报、通过、争先恐后”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卫星的不同语气。

多媒体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卫星资料);生字、新词的投影。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2.星星的新朋友是谁呢?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3.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评价。

二、熟悉课文内容,表演课本剧

1.分小组,尝试演课本剧。

2.全班交流。讨论怎样评议每个小组的表演。

3.确定方案:自然大方,能演出每种卫星的作用。

4.逐一评议。

三、学习课文的生字,掌握生字的记忆方法

1.再次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思考:运用怎样的办法才能记住这么多的生字?

2.交流记字方法。

3.指导学生书写:专、世,注意“世”的笔顺。

4.学生仿写后,教师评议。注意纠正生字的占格位置。

四、总结全文

1.再读课文。思考:星星是怎样结识这些新朋友的?

2.课文赞颂的是谁?(课文赞颂的是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实现了大家的愿望。希望每个同学也能播下科学的种子,用勤劳浇灌,结出丰硕的成果。)

1.教师在教学《星星的新朋友》时,先让学生围绕以下思考题预习课文:(1)“星星的新朋友”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在文中,星星认识了几个新朋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教学时,可设计三次读:(1)自由通读全文,边读边找,课文描绘了星星的几个新朋友?这些新朋友分别有什么特点?(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并提出问题。(3)有选择地朗读课文片断,挑一处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读一读,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3.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对文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对比读、欣赏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领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比一比,再组词。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无边)的夜空 (永远)的朋友 (各种各样)的卫星

(好奇)地问 (大声)地发言 (清楚)地介绍自己

3.趣味语文题。

(出)(生)入死 (深)(入)浅出 (眼)(高)手低

(阳)(奉)阴违 (避)(重)就轻 (天)(南)地北

4.星星都有哪些新朋友?它们分别有哪些功能?

一 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照相侦察卫星有的可以把地面上广大地区的景物拍摄下来,有的拍摄范围虽然没有全景相机大,但分辨能力高,可以把军事机构、港口、机场、导弹基地等战略目标照得清清楚楚。

二 导航卫星

导航卫星是从太空发射无线电导航信号,能为地面、海洋、空中和太空用户导航定位的人造地球卫星。利用卫星导航或定位,具有高精度,全天候,能覆盖全球和用户设备简单等优点。

三 营救卫星

营救卫星运行在850公里至1000公里高的近圆形绕地球飞行的轨道上,可以接收来自直径约5000公里的广大地区内任何地方遇难的飞机、船只等发出的求救信号。飞机、船舶失事时,其携带的装置能迅速地发出紧急呼救信号。飞经上空的卫星接收到信号后,将信号转发给地面信息接收站。地面信息接收站将情报传送到飞行指挥控制中心,由它向出事地区的救援组织发出通知,进行营救。此外,卫星救援也可用于因考察、探险、登山等遇难个人或团体的救援。

五、说课设计

1.教材简析

《星星的新朋友》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第二册第四组中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这组课文主要是以爱科学为主题的。

这篇课文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及其作用。全文语言简洁,适合儿童阅读。根据课文内容,本文配有一幅插图:深蓝色的夜空中,星星们在悄悄谈论着什么。形象的画面,奇妙的想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遐想,感受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课后编有“学习链接”,介绍了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情况,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资料,了解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2.教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3.学法说明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引导学生掌握“读、想、画、议”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达到有所思、有所得的教学预设,认真思考,划分重点词句,议出问题,把握本课的训练重点。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集锦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