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地一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园地一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园地一语文教案1教材简析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教媒学体准使备用
词语卡片。
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
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
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学法指导】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园地一语文教案2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
2、积累生字、词语、春联。
3、训练孩子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黑板字卡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读题,明确题目意思。
2、你发现图中有哪八种事物?
3、读“泡泡”里的话,学生自主发现,按照“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的句式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调动孩子发现的兴趣。
4、你发现八种事物中还有什么想什么?
5、出示句式“我发现像。”学生口头补充句子。
6、教师提示表达的顺序可以灵活,如:“银杏叶像扇子。”也可以说成“扇子像银杏叶。”
7、小组交流,口头补充句子。
8、扩展: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
请用“……像……”的句式说说。
二、日积月累
1、读题,明确题意。
2、读读认认。
(1)、自读八组字词。
(2)、每组横线左边的字是怎样得到横线右边的字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区分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
3、读读背背。
(1)、小黑板出示四副春联。
(2)、告诉雪糁春联是春节时帖的吉庆的对联。
(3)、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春联。
(4)、教师示范读,师生对读,反复吟诵,背下来。
4、我会说。
(1)出示“的春光”,教师语言提示“怎样的春光”,填上“美好”,提醒孩子要搭配准确,用词优美。
(2)出示“的天空的阳光的田野的小溪的枝条”
(3)小组交流,汇报。
(4)我们学过的课文有这样的短语吗?
三、展示台
1、读学习小伙伴“泡泡”里的话,明确本次展示的内容。
2、展示孩子们收集的词句、书法作品,予以评比。
3、在春天里,你还想展示些什么呢?(诗配画等形式均可)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自读17页方框里的话,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春天里的发现》。
2、老师展示一个关于春天里的新发现。
3、什么是“新”发现?(让学生明确课文中学过的,别人说过的就不是新发现了,要想有新发现就必须仔细地观察。)
4、小组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启发学生从植物、动物、天气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去观察。)
5、学生汇报自己的“新”发现。
6、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注意指导写话的格式,如:每个自然段前应空两格。
二、宽带网
1、学生自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让学生了解“市花”的相关知识。
3、你从文中知道了哪些城市的市花?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花?
4、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市树吗?
园地一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4、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5、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教学重点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教学准备
1、搜集家乡景色的照片。
2、搜集一篇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文章。
3、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谈话引入。
我们家乡有着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看课件说说景区的名字。(南雁荡山、北雁荡山、敖江南几、温州楠溪江、温州中山公园、金乡海口、文成铜铃山、泰顺原始森林、瑞安玉海楼、洞头的海霞女子民兵营……)
家乡的一山一水总关情。比如小河、小溪、小山、小岭等。你想讲讲哪座山,哪条河呢?
家乡的大街小巷一定是咱们生活和休闲的好地方。你想讲讲哪条街道呢?
你也可以介绍家乡一年四季的变化。
你知道哪些在你看来很有特点,很吸引你的地方景物?如果有人请你当导游,你最想介绍哪一处呢?
二、明确要求。
1.讲清你介绍的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打 ……此处隐藏16787个字……和小兔子一样的情况,你怎么做呢? 8.布置作业:回家和父母一起分角色表演这首小儿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的能力。一年级的孩子虽有些小,但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交流和表达,教师应充分给予他们思考、表达与交流的空间。在交流中丰富语言,在交流中感悟内容,在交流中明白道理。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减少《语文园地》内容带给学生的枯燥感,我设计了“汉字王国做客”的一系列情境。1.情境示范。课件动画里的人物更容易贴近学生的情感需要,因此,以动画人物为主体的示范朗读,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观察与倾听上,迅速提升了示范的作用。2.情境理解。《咏鹅》这首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前基础好的同学早已熟读成诵,但是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却十分浅薄,机械的诗意理解只能是“蜻蜓点水”,而动画产生的情境却生动地再现了古诗内容。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欣赏中就理解了诗意,领悟到了诗情。
园地一语文教案13知识目标:
1、完成习作。
2、准确区别区别的不同读音。
3、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
情感目标:
熟练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
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我们的课余生活
1、导入:
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乐趣与大家分享。
2、生分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
3、全班交流
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评议
(1)看学生他们的课作生活安排有何不同?(注意内容充实)
(2)选拔优秀,颁发小奖品。
(3)生谈交流后自己的打算。
二、习作指导
1、导入。
2、生选择写作题材
游戏娱乐生活:踢毽子、跳皮筋、跳绳……
课余辅导训练:网页制作、科技小发明、绘画写生、足球比赛……
个人爱好:小收集、小饲养、小种植、小演奏家……
家务劳动家庭帮手:洗衣服、餐具、打扫卫生……
3、写法指导:
这篇文章只需集中写一项课余活动或一件课余发生的事。
4、生拟定提纲、评议。
5、生起草。
6、生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7、生各自修改。
8、誊写文章。
三、日积月累
1、生自由轻声读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2、指名横着诚。
3、揭示发现:
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4、齐读巩固。
四、读读认认
1、生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意拼读。
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的共同之处。
4、齐读巩固。
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
五、读读背背
1、师范读古诗。
2、师引导。
3、生模仿读。
4、比赛读。
5、师生合作、表演。
6、竞赛背诵。
六、展示台
1、小组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
2、了解展示准备。
3、举行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4、评选优秀展示组。
园地一语文教案14教学目标
学会正确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⑴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⑵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
⑴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⑵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
(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⑴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⑵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园地一语文教案15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1、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 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 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 师生小结。
⑷ 再读。
2、练习:
⑴ 生自由读:
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 师生再读。
⑶ 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学法指导】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