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语文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松鼠》,掌握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小动物——松鼠。(板书课题)
2、你了解松鼠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内容)
3、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帮助大家多少。
二、讲授新课:
(一)初步感受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认识生字。
1、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文。共同交流阅读课文时需要注意的内容。
2、学生独立的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个别的学生。同时了解其他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3、老师出示课文中的新生字和新词语,检查掌握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四肢 敏捷 镶嵌 搽过油 格外 嬉戏 歇凉
遮蔽 榛子 橡栗 储藏 缝隙 树杈 摇晃 干苔藓
4、集体交流课文中出现的不同句式现象。(出示投影片)
⑴它们好像怕强烈的日光,白天常常多在窝里歇凉,只在树枝被风刮的乱摇晃的时候,他们才到地面上来。
⑵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常常把窝搭在树杈儿中间。
⑶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藓苔压紧,踏平。
⑷秋天,松鼠就储藏过冬的食物,把它们塞到老树的缝隙里,赛得满满的。
⑸他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有暖和,有安全。
5、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这些句子,互相进行发音的纠正。
6、学生再进行朗读课文,老师了解个别学生的读书情况。
7、请你快速的找一找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学生回答。
8、请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课文读得是否准确。
(二)熟读课文,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1、在朗读过程中,生字、词语、句子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
2、指学生提出生字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进行解决。
比如:重点分析记忆“捷遮蔽嵌”等生字。
3、请你把新生字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它们在哪些句子中?
4、在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指学生提出来,比如:嵌、嬉戏、歇凉、藓苔、橡栗)
5、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具体句子,利用更换词语、直观演示等方式进行理解。
6、在解决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中的松鼠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7、指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美丽、可爱
三、课堂小结:
老师小结:短短的一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了一种美丽、可爱的松鼠,那么小松鼠哪些方面美丽、可爱呢?课下思考也可以在书中进行划一划、写一写。
四、板书设计:
美丽
松鼠
可爱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能概括出文中写的七件事,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并理解其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2。反复品读,揣摩关键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情感的作用;
3。感受文中真挚的师生情谊,培养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美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写人记事详略得当的方法。
难点:理解关键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从幼儿园到现在,你一接触过很多老师,可能不少老师的面容还时常在你脑海中浮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还会引起你会心的微笑。那么,著名作家魏巍笔下的老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来感受一下。
请同学们默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标记重点,牢记心中。(板书:第6课 我的老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概括出文中写的七件事,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并理解其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2。反复品读,揣摩关键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情感的作用;
3。感受文中真挚的师生情谊,培养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美好感。
二、先学
过渡: 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的要求,开始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一)自学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并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了解背景。
2。自由朗读课文,把你朗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或你认为是应该重点掌握的字词勾画出来,注意关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不明白的查字典或求助解决。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回忆蔡老师的几件事,由此看出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自学检测
要求: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书写认真,不乱涂乱画,同桌互相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1。了解作者。
本文作者 魏巍 ,原名 魏鸿杰 ,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 谁是最可爱的人 》,长篇小说《东方》等。
2。根据字音写出相应汉字或给加粗的词语注音。
kē( 磕 )头 tuì( 褪 ) 色 yú( 榆 )钱 黑痣( zhì)
焚香(fén ) 狡猾(jiǎo huá ) 卜问( bǔ) 纠(jiū)纷
3。 结合课文内容填写。
本文共记叙了 七 件难忘的事情,分别是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小纠纷,我梦里寻师。蔡老师是一位温柔美丽、具教学特色、关爱学生、公平的老师。
(三)我的疑惑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
过渡:作者写了老师这么多事情,是怎样安排
1。文中所叙七件事详写了哪几件,略写了哪几件,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
其中前五件是略写,概括地写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后两件是详写,用具体事情写蔡老师曾给予“我”的莫大帮助,以及“我” 对 蔡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的事。这样安排详略是为了抒发我对蔡老师的爱戴、依恋、思念 之情,使文章结构疏密有间 , 感情浓度逐渐加深。
过渡语:同学们,本文的感情波澜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实的文字里,好像一股涓涓细流 ……此处隐藏3987个字……导游介绍得最好,最称职!
(学生自读课文)
三、 精读感悟、深化理解
师:小导游们都准备好了吧?下面我们开始吧。先请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香港的地理位置。
生:香港在祖国的南边,靠着大海。
生:香港是个港口城市,是祖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生:老师,什么是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师:问得真好,哪个小导游能帮他解释一下呢?
生:香港在祖国的南边,每天都有船和飞机通向世界各地,就像一个大门,所以叫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师:说得真棒!让我们齐读第一小节。
(齐读第一小节)
师:我们已经来到了美丽的香港,哪个小导游想率先给我们介绍一处美景呢?
生:老师我想带大家去海滩玩。
生:老师我想带大家去海洋公园。
生:我也想把海洋公园介绍给大家。
师:看来小导游们还真是积极地做了准备,那么我先去海洋公园吧,想介绍海洋公园的小朋友站起来,人还真多,谁来介绍呢?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海洋公园?
生:海洋公园举世闻名。
师:什么叫举世闻名?
生:就是很多人都知道,全世界有名。
生:很著名,很出名的意思。
师:说得都对,那么那儿什么最著名呢?
(板书:著名的海洋公园)
生:那儿最吸引人的是海狮和海豚的精彩表演。
师:什么叫精彩?谁来联系课文说说。
生:表演得很丰富,很好看。
生:海狮和海豚的表演非常得出色。
师:我想请一位小导游结合录像介绍一下海狮和海豚的表演如何精彩?(放这段录像)
生:它们有的顶着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有的嬉水跳跃,游客不时被逗得开怀大笑。
生:海狮和海豚的表演可精彩了,它们有的顶着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还有的嬉水跳跃,游客们不适被逗得开怀大笑。
师:介绍得非常棒,那么你们根据他们的介绍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海狮和海豚的表演非常精彩,很好看。
生:我从课文中出现了四个有的知道了了海狮和海豚的表演非常丰富,确实很精彩。
师:这个同学非常会读课文,从四个有的知道了它们表演的精彩,那么你们能用有的造句吗?
生:自习课上同学们有的看书,有的写作业,还有的画画,大家都很认真。
生:体育课上同学们有的跳皮筋,有的踢毽子,有的追跑打闹,还有的打羽毛球,大家玩得都很开心。
师:说得不错。小导游们把海狮和海豚的精彩表演介绍给了大家,大家也观看了录像,那么想一想如果你是游客你看了如此精彩的节目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我感到很高兴。
生:我感到很快乐,我会开怀大笑的。
师:高兴、快乐的心情让我们看了表演开怀大笑,谁能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呢?
(指导朗读)
师:我们兴致勃勃地玩过了海洋公园,下面去哪玩呢?
生:我想把沙滩介绍给大家。
生:我也是。
师:那好吧,我们去沙滩玩。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想去沙滩啊?
生:因为浅水湾的沙滩特别迷人。
生:因为那儿有大海,有沙,我们城市里没有。
师:谁来说说浅水湾沙滩如何迷人,怎样吸引了你?
(板书:迷人的沙滩)
生:我读了课文知道了那儿的沙滩浪平沙细,阳光和煦,所以我特别想去玩。
师: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和煦吗?
生:阳光和煦就是说阳光很暖和,照在身上很舒服。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还有什么吸引着你们呢?
生:我从课文中知道了那儿的沙滩是金色的,而且海风吹得很轻柔,所以我想去看看。
生:我从没有听过浪涛声,课文中说浅水湾的浪涛很好听我想去听一听。
师:原来浅水湾的沙滩有这么多优美的风景吸引着同学们,那我们再来看看录像感受一下她的迷人。
(观看这段录像)
师:看了录像,你们能想象出漫步在金色的沙滩,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动听的浪涛声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我想应该很轻松。
生:我感到特别的快乐,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生:我觉得所有的人都很高兴。
语文教案 篇7课时1
教学目标
1、训练按一定的目的从课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文章辨证立论,突出重点,广征博引,层层深入的写法。
3、认识治学中占有材料与钻研理论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辨证立论,突出重点,广征博引,层层深入的写法。
难点:治学中占有材料与钻研理论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具
预习要求预习课文,提炼作者的观点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
一、作者简介:
吕叔湘(1904-1998.4)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江苏丹阳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考取江苏省公费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研究。1950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6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荣获首次吴玉章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现代汉语八百句》等。他治学严谨,著述材料丰富,引证充分,阐述详尽,见解精辟。
二、文章的出处:1980年吕叔湘先生在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开幕式上作的《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的学术报告中,提出要处理好中和外的关系、虚和实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通和专的关系,为我国语言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实验中来。
(二)理清文章的脉络:文章围绕“虚”与“实”的关系,广征博引,层层深入。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全文的总纲,提出论题并表明了观点: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实验中来。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具体阐述理论和事实的辨证关系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第三部分(第7—11自然段):着重论述观察和实验方面的有关问题
四、作业:预习课文,思考文章是怎样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