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08 05:11:50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汇总5篇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发现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大胆想象的能力。

2、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鼓励孩子的发明创新。

4、培养学生借图画看懂故事,并能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5、能根据情境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自己设计的桥(图或实物),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区别形近字、同音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进行朗读训练。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自己大声地朗读韵文,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如:“千”和“口”合起来是“舌”;

“舌”和“甘”合起来是“甜”;

“土”和“里”合起来是“埋”;

3、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汉字的部件在桌上摆一摆。

4、交流所摆生字:舌、甜、埋、棉、闪、闯、闷、拿、掰、跌。

5、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识记生字:甘、埋、闯、掰、跌。

〖日积月累

1、我会填。

⑴ (出示字卡)学生认读并说说每组字的异同点(音、形、义)。

⑵ 选择适当的字填在书上的( )里。

⑶ 集体订正。

⑷ 扩展练习。

坐 座 圆 园 声 生

( )位 公( ) 学( )

请( ) ( )形 ( )病

2、我会读。

⑴ 自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⑵ 小组合作学习,将短文读正确、读流利。

⑶ 指名读,并说说这台机器有什么用处。

⑷ 说说自己读了短文后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此处隐藏911个字……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见过什么样的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发言)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座有趣的桥影子桥。

板书课题。认识桥。

二、初读识字。

1、轻声读课文,用熟悉的喜欢的方法认识课后字条里的字。

2、读词语。

(1)齐读。(2)男女生比赛读。(3)指名读。

3、读生字。

(1)指名读。(2)开火车读。(3)抢读。

三、细读感悟。

1、默读或小声读课文。思考:影子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学习课文。

(1)汇报第一自然段时,指名在黑板上简笔画小河与石拱桥。

(2)师:站在这座桥上向下看,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自由朗读二、三自然段)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5)师:夏天,我爱在桥下的石头上坐着,还可以看影子桥,在这儿有看到了什么?(小组内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五自然段)

(6)交流汇报。

(7)指导朗读。

(8)师:这么美丽的地方有谁不喜欢呢?丁丁是怎么做的?

学习最后一段。

3、美读全文。

四、拓展升华。

师: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小河和桥,你打算怎样保护这些美丽的地方?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2、小组内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说一说哪些字最难写?怎样写?

3、练习书写。

六、布置作业。

把你见到的倒影画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会认的字8个,会写的字15个,掌握词语14个。

2、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从文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让学生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学习新课

板书课题,揭示课题。齐读题目,思考问题:

(1)“救助”是什么意思?(2)“蚂蚁的救助”是什么意思?

二、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想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一说课文大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习情况。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四、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结: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呀!读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和同学交流。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细读课文,想想蚂蚁是怎样救出它的朋友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蚂蚁的救助(齐读课题)。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助,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2、学习第二部分:

(1)、当花盆水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

(2)、按提示填空回答问题。当时( ),我想( ),我准备( )。

(3)、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的意思。换一个词,意思不变。(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4)、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①、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一词,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了与第三自然段区分,避免了重复。

②、哪幅插图画出了这个情景?看图说说蚂蚁怎样救遇难的同伴?

③、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④、我看到还在水中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落难的蚂蚁的?

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

⑤、品味带点词语,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⑦、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6)、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3、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2、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4、请你对小蚂蚁说一句话。赞美它的品质、精神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作业:

1、积累词语。

2、小练笔:以“小蚂蚁,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蚂蚁的救助

用力互相关爱

奋力互相帮助

继续衔舍身相救

关爱他人 关爱生命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汇总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