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07 14:59:21
语文教案模板合集8篇

语文教案模板合集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一、导入

先请大家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放苏红的《三月三》),这首欢快的歌是不是把我们带回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童年时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还有洋溢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这篇文章中所包含了复杂的情感,请大家细细体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作者及背景知识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 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检查预习

1、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2、注音和解释词语:

①注音:什么 什物 堕落 下坠

模范 模样 宽恕 发怒

嫌恶 凶恶 诀别 决定

②解词:丫杈 憔悴 嫌恶 惊惶 瑟缩 苦心孤诣 伶仃 宽恕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四、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

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

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五、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习与思 ……此处隐藏19951个字……而做贼心虚,怕人听到,只能暗中私语,隔墙之耳也就听得不甚清楚了。

②庙里:林冲无意中听到了陆谦等人谋害自己的全部对话。陆谦等人放火成功,根本没想到深夜冷落萧条的山神庙里会有人,更想不到会是林冲;加上他们自以为阴谋得逞,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免不了得意忘形,无所顾忌;林冲又仅隔庙门,因而听得清清楚楚。

3、作用: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二、分析景物描写——风雪的作用

1、直接描写

①.刚去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出门沽酒时,“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看那雪, 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 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风大雪紧,留下具体印象。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出去沽酒,才会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雪越下越大,草屋才被大雪压倒,林冲才去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雪大,为了抵挡风雪,林冲才将大石头堵门;正因为庙门被抵推不开,才有机会让陆谦等人的阴谋暴露,促使林冲性格变化,起到推动情节层层发展的作用,同时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破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的冷酷气氛,而草料场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点燃了林冲反抗的怒火。正是在这悲壮、凄凉的气氛中,林冲完成了他性格的重大转变,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3、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三、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第七~十二回。

2、完成学案和习案

语文教案 篇8

设计说明

《大还是小》本课开始时由作者自我介绍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中以听、说训练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并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自由畅谈,在开放式环境中发展个性,受到从小学会自立,不依赖父母,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的教育。

学前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时、候、觉”等11个生字,认识“彳、亠、忄”3个偏旁,会写“自、己、衣”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

学前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

2.生字卡片,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题引疑。(用时:5分钟) 1.点3~5名学生作自我介绍。

2.板书课题《大还是小》,启发学生看题质疑。 1.3~5名学生作自我介绍,其余学生认真倾听。

2.读课题,思考并提出问题:“我们自己是大还是小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大还是小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看拼音读准字音,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通句子,要把语句读正确,注意停顿。

3.检查学习效果。 1.认真听课文。

2.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集体读,轮读。 1.读一读,连一连。

三、尝试自主识字,识字读文。(用时:13分钟) 1.游戏:考考你。

2.出示生字卡片。

3.学习新偏旁“彳、亠、忄”。

4.小组合作,怎样记住生字,并给这些生字找朋友。

5.课件:拼字游戏。

6.自由读文,巩固识字。 1.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2.指名读,开火车读。

3.认识新部首“彳、亠、忄”。

4.小组合作学习。

5.积极发言。

6.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照样子,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并组词。

例:女 妈 妈妈

彳______ _______

亠______ _______

忄______ _______

四、指导写字。(用时:8分钟) 1.课件展示生字:自、己、衣。

2.分析字形。

3.范写。

4.巡视指导。 1.认读并认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怎样写。

3.照笔顺提示在书上描红。

4.练写生字。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4分钟)

1.谈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2.布置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大还是小》一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育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孩子们读文后也有同感:感觉到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大,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小,全文形象生动,本节课认字、写字是重点,以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同桌、小组合作的优势,并通过多种手段学习巩固生字,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认识自己,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学习重点

正确认识自我,从小树立自立意识,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学前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教师)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巩固识字。(用时:6分钟)

1.出示生字卡片。

2.课件展示图片及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细读体悟。(用时:20分钟)

1.提出问题:文中的小朋友,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又觉得自己很小?

2.组织交流,指导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式读书。

3.出示课件,分男女生分别朗读小朋友觉得自己很大和很小的句子。

4.分小组朗读。

(1)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会_______________,所以我觉得自己很大。

(2)我够不到____________的时候,我听到________的时候,我要_________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三、自由畅谈,扩展思维。(用时:8分钟)

1.夸夸文中的小朋友。

2.说一说: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四、明理导行,课堂总结。(用时:6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我们觉得有时候很大,有时候很小。这是一种正常的想法。因为在我们的力量范围内有些事能做到,有些事做不到。但是我们能做到的事,我们要尽量去做,不给长辈增麻烦。

2.小结:我们现在能做到哪些事?哪些事现在做不到?

《语文教案模板合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