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07 05:11:32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7篇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脚丫、拽住”等词语。

2、了解故事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感受童话的奇妙。

3、根据文中奶奶给王葆讲的故事,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新故事。

[教学重难点]

感受童话的奇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创编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观看《宝葫芦的秘密》动画片中的片段。其实这部动画片是由一部长篇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出示《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的封面,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书名。

2、了解封面,介绍作者。(板书课题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提出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你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疑问。

2、鼓励其他学生自主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针对不能解决且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进行汇总。

问题预设:

(1)奶奶讲了几个故事?这些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2)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三、带着问题,合作学习课文

1、四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大家提出的问题。

2、全班交流。

(1)奶奶讲了几个故事?这些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奶奶讲了4个故事,分别是:张三劈面撞到神仙得到了一个宝葫芦;李四远足旅游到龙宫得到了一个宝葫芦;王五肯让奶奶给他换衣服得到了一个宝葫芦;赵六掘地得到一个宝葫芦。

(2)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不管是谁,只要得到了宝葫芦,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王葆希望得到一个宝葫芦帮助他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四、理清脉络

1、说一说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指名说,教师点拨、汇总。第1~4自然段可以概括为:故事的主人公王葆是一个爱听故事的少先队员。

3、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归纳文章其他自然段的意思。

(1)第5~18自然段:奶奶每逢要求我做什么,就得给我讲故事,所以,我听奶奶讲了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2)第19~21自然段:我想有一个万能的宝葫芦。

五、识记生字、词语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关注生字。

2、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预设:

(1)我见过“向日葵”和“秋葵”,它们都是一种植物,所以是草字头。

(2)我在《西游记》中看见过“妖怪”这个词,所以我认识“妖”。

(3)我是通过拆分编故事的方法记住“撵”字的,两个车夫将小偷拽出门去。

六、学习写字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预设:

(1)“妖”字右边是“夭”,不是“天”。

(2)“规矩”中的“矩”变读为轻声。“矩”与“短”不同,形近易错。

(3)“舔”右上是“天”,不是“夭”。右下是“”,不是“小”或“氺”。

2、教师重点指导难字书写后,学生抄写本课生字。

七、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每个写3遍。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6个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恰当的运用工具书。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孔雀开屏图,揭示课题

1.点击课件:孔雀图。

2.说一说在哪儿见过?

3.孔雀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

4.今天我们学习与孔雀有关的课文——《骄傲的孔雀》。板书课题。

(二)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点击课本,一幅一幅地看图。

2.学生自己先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3.小组内同学们互说图意。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l.借助拼音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2.发给各小组生字词卡片,组内互相认读。

3.指名分别读课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要读准整体认读音节“影”;后鼻音“孔、挺、停、睁、胸”。

(四)教学生字

1.学生当老师讲怎样记住生字。

用学过的熟字和偏旁组字或拆字的方法识记本课的“骄、傲、睁、孔、迈”等字,培养自学能力。

挺:左右结构,右边是半包围结构,左下是建之儿,不是走之儿。

胸: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笔顺。

昂:上下结构。

2.练习书写。

“骄、孔、胸、睁、停、抓”这几个左窄右宽的字可归类指导。

“展、扇、迈”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要将外面偏旁写得舒展一些,将里面的部件包住。

“傲、挺”:笔画较多,要把部件写得紧凑一些,字体不能太宽。

“影”:右边的偏旁叫“三撇”,起笔要角度一致,三个笔画间隔要均匀。

“丑”:最后一笔的横要写长一些。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请大家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

(二)看图,讲故事

1.将四幅图—一出示,学生看图自由讲故事。

要求: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小组内互讲,并选出一人参加全班的比赛。

3.全班举行讲故事比赛。

(要加上动作,用上文中的精彩语句,看谁讲得生动。)

4.教师相机点拨。

5.其他同学当评委,并向讲故事的同学随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设疑问难

1.孔雀为什么看到自己的影子,非常生气?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有关文字来谈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理解。

3.理解花喜鹊的话是什么意思?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交流。

4.想象:孔雀听了

花喜鹊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此处隐藏2316个字……话。相机:小鸟,小鸟,你看到这么美的小岛,心情怎样?如果能配上表情和动作就更好了,指名表演读

(2)小鹿、小象、小猴也这么说。谁来演一演?

(3)除了它们,还有谁来了,它是怎么说的?四人一组讨论说

用上:啊,这儿真好!,我就住在这儿吧!

4.小猴,小象,小鸭,这么多的朋友都来了,小熊高兴极了,连声说——引读

5.(图片对照)在小熊的辛勤劳动下,昔日的荒岛现在成了绿叶成阴,鸟语花香的绿岛,小熊也找到了朋友。学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找朋友和种树有什么关系呢?

6.齐读全文。想象说话: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到这座小岛上去安家落户?你会怎样把自己的家园打扮得更美呢?

三、写字指导

1.出示:连忙指名读,齐读

2.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3.师范写,生描红,仿影,临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懂得借条、收条和领条的不同用处,初步学会三种条据的书写格式,能区分这三种条据的相同地方和不同地方。

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种条据的不同用处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实际应用时,内容要点的确定与文字组织。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懂得借条的用处,理解借条的写法,学写借条。

(二)教学过程

出示课题,交代学习任务。

2.知道借条用处。

(1)自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并思考:

①谁向谁借书?借了多少书?为什么要写借条? ②写借条有什么用处?谁写借条给谁?

(2)讨论小结

3.掌握借条的写法。(格式和内容)

(1)借助课文中借条范例,自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想想:借条分几部分写?每一部分应写在什么位置?

(2)边投影边讲解边讨论。①映示“今借到”。讨论:写在什么位置?表示什么?②映示“正文内容”。讨论:正文格式要求是什么?应写清哪些内容?应注意什么?③说说正文的写法。④映示“最后部分内容”。讨论:最后还得写上什么?写在什么位置?

(3)小结。

4.认识、书写大写数字。

5.练习写借条。

(1)修改有错误的借条。(投影片)今 借 到 学校实验室烧杯10只,3月2日归还。三(1)主实验员 张红 3月1日

(2)根据下面内容写一张借条。(小黑板)教室里有一张椅子损坏了,劳动委员王新刚向学校总务室主任借一把锯子,一把榔头。借用日期12月20日,准备第二天用好后归还。

①学生各自仿写。②集体交流评议。③学生自我订正。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预习;

1、网上查阅资料,了解晏子其人及《晏子春秋》,重要的信息记在语文书上。

2、正确朗读课文三遍,把课文及注释在摘抄本上抄写一遍(注意格式)。

教学过程:

一、简介晏子及《晏子春秋》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1、晏子,名 婴,字 平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

2、《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可以说是一部最早的“外传”、“外史”。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明显含有夸张与虚构的成分。书中故事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语言简炼,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二、解题

橘逾淮为枳:橘子越过了淮河就变成了枳。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为其来也 臣请缚一人 何为者也 吏二缚一人诣王 圣人非所与熙也

2、个别读,学生纠正

3、听朗读,感知故事

四、反复朗读 疏通文意

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 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 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 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 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将要到达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到我们国家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身边的大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绑一个人,从大王身边经过,大王问:“做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 晏子到达楚国,楚王赐晏子酒,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身边,楚王问:“被捆绑的人是做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晏婴听说,橘子生长在淮南就 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变成了枳,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盗,莫非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善于偷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五、概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了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第二部分(3-6节),写了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2、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记述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确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3、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中看出楚王是个怎样的人? 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楚国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盛。一个夕阳西下,一个如日中天,实力悬殊成为楚王骄横的资本。 楚王: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结果自取其辱。

4、楚王与左右策划了什么办法侮辱晏子? 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景,当晏子来到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偷盗,从而戏弄晏子

5、晏子是怎样挫败楚王的?从中看出了晏子是一个怎样的外交家? 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