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语文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炼研读专题
1.(板书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大胆地推测一下“游”字的含义。使学生体会到是对作者的赞叹,赞叹其画技高超,把鱼画得栩栩如生。
2.那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画家又是谁呢?这句话是谁说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并尽量读正确,读流利。
二、自主读书
1.给学生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读书、识字和写字。可点拨学生充分自读自识,在读中批注,并做到读而有疑,然后再找伙伴交流与互助。
2.有针对性地指导读词、写字。注意笔画较多的“港、澈、壶、缸、徽、聋、哑”。
3.尝试朗读。面向全体,由学生自主选择段落朗读。发现问题,并进行评价和助读。特别注意生字生词和长句子的朗读。
4.粗说印象。
一是:课文主要写了聋哑青年看鱼和画鱼;
二是: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由疑入手,提炼研读专题
1.将看书读书后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议论后将无法解决的最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如,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为什么说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先游到我的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3.在各组充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读专题为“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二、研读“鱼游到了纸上”
1.找到相关段落,默读后说说“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这是对他的称赞)
2.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ɑ.用小女孩的话直接赞叹。
b.细致的动作描写,写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一样耐心细致,把每个部位画得形似;有时挥笔速写,捕捉金鱼的动态,画得神似。
c.写围观人物的赞叹和议论。
3.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ɑ.观察方法:认真看,仔细听。
b.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4.出示插图:作者略写了围观人们的赞叹和议论,如果让你具体描写,来表现青年画技的高超,你想怎样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后,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说一说)
三、研读“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默读相关段落,体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要对金鱼非常熟悉,掌握特点,做到胸有成“鱼”)
2.快速浏览,找到相关段落,说说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自己心里去的。(结合“爱鱼到忘我的境界”,出神入四、迷地观察,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进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勤奋与执著)
3.再次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ɑ.长期仔细观察,并进行笔谈。
b.举止和神态描写。
4.有感情朗读你认为描写精彩的段落。
研讨“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因果关系)
四、延伸课外
1.自己选择摘抄描写聋哑青年外貌、神态或动作的语句。
2.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啊,虽然我们不能同他交谈,却可以同他进行笔谈。你想对他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语文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
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三)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鹅,或展示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由此引入课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提示: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版《白鹅》教案3》。(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来分析。——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 ……此处隐藏10868个字……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这几自然段的说明中你可以看出蝈蝈吃哪些食物?
3、“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而是领着读者去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应怎样说?
6、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2)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7、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认为蝈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三)拓展阅读
蟋蟀出世记
法布尔
(1)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金属笼里的情况,将在后面予以介绍。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3)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以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是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4)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幼虫完成卵孵化时,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5)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从视觉点稍稍向上,恰好在圆柱体顶端,此刻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6)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情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监视”在句子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就语言特点上来看,此句属于何种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4、从全文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蟋蟀的出世的?请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5、本文除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6、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法布尔告诫我们观察事物需要怎样的品质?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这样的品质?
7、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布封”你了解多少?请把他的情况写在下面。
答案18、绿色蝈蝈
学习过程
1、(1)gōu(2)梧(3)狩(4)xiāo(5)喑(6)mì(7)篡(8)zhōng(9)shǔn
2、(1)弱肉强食(2)隐隐约约(3)连续不断(4)惊慌失措
3、(1)句子: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野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作用:很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在夜晚发出的细小的声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句子:它们对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作用: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把蝈蝈吃食的情景描绘
地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
4、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5、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6、略
7、略
8、略
9、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达标检测
(一)D
(二)课内阅读
1、描写;外形特征;喜爱之情。2、蝉、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3、不能去掉,因为这里是猜测“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带着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4、告诉读者,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你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就会有新的发现,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5、意思是说蝈蝈的打颚非常有力,钳子非常地锐利,很容易就把猎物的肚子划开;绝大多数的俘虏都会被它开膛破肚6、(1)拟人(2)设问(3)比喻7、从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它的态度等方面去回答即可。
(三)拓展阅读。
1、保持高度警觉,耐心,细致,不错过任何观察机会。2、打比方;生动说明(文艺性说明);生动地说明了母蟋蟀产卵的特点。3、不能,因为“大约”表示估计、推测,不确定,是个约数,去掉后说明就不准确了。4、时间顺序;如:“时至六约的第一个星期”“两天过后”“产卵后十五天左右”“不久”等。5、如①作比较: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可以了解两种不同昆虫的各自特征,夜对不够熟悉的蝈蝈加深了印象。
②列数字: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准确地说明了母蟋蟀每次产卵的数量。6、耐心,警觉;如:观察母蟋蟀产卵的全过程就体现出他的耐心、警觉。7、布封,法国学者、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