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06 18:15:40
关于语文教案模板汇总6篇

关于语文教案模板汇总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一、导入

先请大家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放苏红的《三月三》),这首欢快的歌是不是把我们带回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童年时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还有洋溢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这篇文章中所包含了复杂的情感,请大家细细体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作者及背景知识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 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检查预习

1、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2、注音和解释词语:

①注音:什么 什物 堕落 下坠

模范 模样 宽恕 发怒

嫌恶 凶恶 诀别 决定

②解词:丫杈 憔悴 嫌恶 惊惶 瑟缩 苦心孤诣 伶仃 宽恕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四、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

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

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五、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 ……此处隐藏7586个字……我们走进了初冬的美景中,在这一片大雾中远处的景色是什么样的?生汇报:①远处,望不见;[课件] (板书)师:谁愿意用他的朗读让大家都感受到远处的塔、小山怎么望也望不见?师:他读得怎么样?师:那你也读一读。师:你的朗读使老师感受到了那浓浓的大雾,你感受到了吗?大家就像他这么读。师:那近处的景色又如何?②近处,像隔着一层纱,看不清;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你能看清大家吗?那现在呢?大家能看清他吗?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看不清的情况吗?(在书上画一画作为积累)想不想亲眼看一下?[课件]文中句子写的多美呀,让我们感受到了隔着这层纱看近处的景物是一种朦胧神奇的美。带着感受再来读一读吧。[课件] (板书)师:“望不见”“看不清”都在说看雾中的景色,我们把这两个词语调换一下行吗?能说说理由吗?师:“望”是向远处看,“看”通常用于近处的看,文中的用词多么准确呀![课件]让我们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远近景色的不同吧,男同学用你们的朗读带我们看看远景,女同学向大家展示一下近处的美吧!(板书)[太阳课件]师:瞧啊,这是什么?雾中的太阳什么样?让我们到句子中去看一看。师:他读的怎么样?(随机指导、范读)师:快自己试着读读吧。师:这回谁再来读?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师:是呀,平时光芒万丈的太阳现在却只发出了“淡淡的光”,这是因为(引读“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远处的景物望不见了是因为(引读“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近处的景物看不清了也是因为(引读“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课件]师:是呀,在这白茫茫的一片大雾中,我们跟随着作者由远及近的欣赏到了小山村的美景,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能背诵下来了,如果忘记了也可以看着屏幕想一想,让我们一同走进雾中的小山村吧。[课件]师:过了一阵,[课件](引读)“雾慢慢地散了,太阳射出光芒来。”那雾散后这些景象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快自己读一读、看一看吧。师:你看到了哪些变化?师:树林中的柿子树仿佛在向我们招手。[课件]①柿子树,像红灯笼师:小声地读一读这两句话,你认为那句写得美?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数量、样子、颜色)[课件]师:那怎样读才能展现出这句的这些优点呢?你来试一试吧?师:雾散了,树林里也别有一番美景[课件]让我们一起到树林里去看一看吧。落叶—黄,松柏—绿。(指导朗读,体会松树柏树的坚强的精神)(指名读)(齐读第8自然段)师:不怕冷的松树和柏树多坚强啊,它们为初冬的小山村增添了一抹充满生命力的翠绿。

(四)回味课文,美读结束师:孩子们,在这大雾弥漫的初冬,我们既感受到了雾中那模模糊糊、像隔着轻纱的朦胧之美,又欣赏到了雾散后这清亮的、多姿多彩的美,大自然是多么的美丽、神奇啊!它留在了我们的眼里,也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最真挚的情感去感受初冬的美景吧。[课件]六板书:19 初 冬雾中雾散远望不见望得见近看不清看得清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读,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认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自主学习的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

2.点拨:文章由一偶然的发现——海棠花未眠,联想开来,引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艺术品作为启迪,艺术美让人们更好地领略社会的真实美;发现美还得需要一定的条件。

文章形散神聚,画家雷诺阿的话、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作品、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真正黄昏的天空等内容都是由“花未眠”引发的对艺术的感悟。

三、重点提示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①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海棠花怒放,作者从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识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丽,所以,他说“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从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说的,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③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怎样理解?

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他的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④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点拨: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当然是美丽的,给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着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美学中哀婉、幽玄、虚幻因素的影响,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忧郁,所以他认为盛放的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关于语文教案模板汇总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