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时间:2023-04-06 11:43:5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通用8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听说咱们一小的经典诵读搞的很好,我们就来聊一聊“经典诵读”吧。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背诵了多少首唐诗?哇噻!太了不起了,古人云: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你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了。除了古诗还背诵的有什么?(当学生提到宋词的时候)说到词以宋代的最为有名,所以我们常说唐诗宋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词人辛弃疾。(介绍辛弃疾)

2、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写的一首词《西江月》,板书课题,这个题目和以前学的词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比较《忆江南》《长相思》副板书:词牌、题目。横排中间加点)

3、“夜行黄沙道中”说明这首词写晚上词人在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西江月》,(课件出示全词)

1、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自己来读一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正音

(读得好的就夸——最后一句“见”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呢。――再读最后一句,其他同学听他的字音。你怎么就知道读xiàn呢?(风吹草低见牛羊)。太了不起了,你真会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读得不对就质疑:你读得有板有眼,还有感情,但有一点老师给你提个建议。“见”这个字我们以前学的哪首诗句里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古代“见”和“现”意思相同,比较一下读哪个音更合适。(我们要学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3、再读文本,注意停顿

请你把这句再读给我们听听,好吗?(师指点学生这样“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读。体会如何停顿。)

4、师配乐范读课文。生闭目想像画面

(谢谢你们的掌声,老师读得好,那是因为老师边读边想像画面,把自己融入到了诗境中,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老读好吗?)

5、生像老师这样读词。边读边想像画面。

6、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读着“……”我仿佛看到了……)

三、细读课文,进入诗境

1、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深秋的明月无情的落下,留给诗人的只是一片孤寂。而这里的“明月别枝惊鹊”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呀!“明月、树枝、乌鹊”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中有景啊,板书“景”。“惊鹊”“鹊”即被惊醒会怎样呢?(离开树枝,鸣叫)这真是“此地无声胜有声”啊!(板书“声”)不写啼而啼自现。乌鹊对月光十分依恋,月食时乌鹊会惊叫不安。“别”这是怎样的一种别呢?(依依惜别、恋恋不舍)明月的离别有着多少的不舍呀!好一个“明月别枝惊鹊”这里面有景、有声、更有情啊(板书)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前两句)(从你的读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非常恬静优美的山间夜景。)

2、炎热的夏夜,行走在绿树环绕的山路上,听着蝉鸣虫叫,感受着迎面的徐徐凉风,多么的惬意,深深地呼吸这清新的空气。啊,我仿佛闻到了稻花的香味?正如作者所说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说丰年?都有谁在说丰年?他们又对谁说丰年?

(小青蛙对大青蛙说:“爸爸妈妈,你们捉了那么多害虫,使水稻长得好,丰收的果实里有你们的功劳。”大青蛙说:“孩子,多学本领,多捉害虫吧,我们可是这些庄稼的卫士呀。”师:多么尽职尽责的父子呀!)

(辛弃疾自言自语地说:“闻着这稻花的清香,今年的水稻一定能够丰收,百姓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师:好一个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白发苍苍的老翁对老伴说:“孩子他娘,闻着这稻花的香味,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是呀,再也不为揭不开锅而发愁了。”)

(天真的孩童对父亲说:“好香的稻花呀,终于可以有白米饭吃了。”“呵呵,就你嘴馋。”)

4、小结:人人展望着丰收,都透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悦。带着这种喜悦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指导朗读)

5、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在水稻扬花的时候来一场及时雨是再好不过了!真是天随人意呀,瞧,天变了,怎么变了?(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生:下雨了,

师:“两三点雨”又是什么样的雨?

(豆大的雨点,榆钱般的雨点,这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师:这真是好雨知时节呀!有了这场及时雨,水稻一定能够大丰收了。”作者不但写出了两三点雨,也写出了天气变化的过程。“七八个星天外”“七八个星”说明什么?

生:说明星星很少,有乌云遮住了星星。

师:是呀,滚滚的乌云遮住了明月,挡住了星星,带来了一场及时雨。

7、现在我们来回想一下,树枝和乌鹊对明月那么依恋,明月依然告别,明月是无情的告别吗?(不是,明月是主动地告别,心甘情愿地告别,她要把天空让给乌云和大雨。)好一个善解人意的明月,她别出了一场及时雨,别出了一个丰收年。)

8、天要下雨,赶路的辛弃疾怎么办?(找地方避雨)(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路转溪桥忽见”的是什么?“旧时茅店社林边”。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旧时的茅店出现在他的面前,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还用担心淋雨吗?(唉,太美了!这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处处和谐,皆大欢喜。)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再来读词。

9、再次感情诵读全词

此时此刻你就是辛弃疾,望着窗外的大雨,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吟诵出这首词。(看,同学们都陶醉在你的朗读中了。)

(这首词流传很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我们来用不同的身份朗读课文。)

四、课外拓展《破阵子》

在西江月中辛弃疾为农民的丰收而喜,可词人一生的梦想又有几人知。(出示《破阵子》,听朗读,比较和西江月不同的画面。)

可怜辛弃疾“男 ……此处隐藏5754个字……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课件设计:

PP四张抒情音乐一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2、揭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牌词题

二、布置初读。

1、自由诵读: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2、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检查。

1、(出示课件1)指名读,正音;齐读。

2、质疑,引导解疑。

四、小组学习。

1、用心读,边读边想画面。

2、小组内互说,有感情地朗读。

五、大组交流。

1、自由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①引词句。

②说画面。

③作补充。

④练诵读。

2、范读。学生闭眼想象完整画面。

3、(出示课件2)说完整画面。

①小组内互说。

②独立说或合作说完整画面。

4、配乐诵读。

①指名诵读。

②简评。

③齐诵,可变换方式。

④练背。

六、补充积累。

1、(出示课件3、4)补充辛弃疾词《南乡子》《破阵子》,师生齐诵。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情

乡村夏夜舒适喜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并能背诵。

教学难点: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3、同学们,读了题目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才是词的题目。

4、简介作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他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被免去官职以后闲居在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这首词就是他那里生活时写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4、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1)出示图片,引导理解上阙词义。(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爽的夜风伴随着蝉的鸣叫。闻到稻花的香气,听到青蛙的叫声,让人想象出一派丰收的美景。)

(2)出示出示图片,引导理解下阙词义。(很远的天空闪烁着七八个星星,山前似乎有淅淅沥沥的雨点滴落。旧时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店哪里去了呢?转过了一个弯,在小溪的石桥上忽然就看到了。)

三、读中感悟

读课文,体会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让学生试着背诵这首词。(注意词的节奏)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词通过写乡村夏夜月明风清,稻花飘香,蛙声和蝉鸣,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农村生活的热爱。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看:明月惊鹊星星茅店

听:鸣蝉蛙声雨声

闻:稻花的香味

想:丰收的年月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通用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