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合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田地、人烟稀少、老百姓、眼睁睁、旱灾、迎接、徒弟、扑腾、提心吊胆、渠道、灌溉、收成”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西门豹的民间故事资料
2、教师:
做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课件。
3、生字词课件:
巫婆头饰、化妆胭脂、口红。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说说理解
(战国时期魏国的官)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生字音)
2、自读课文,说说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3、四人小组讨论生字音形义及词义(要求:互帮)师参与。
4、出示课件生字词,抽说音形义及词义:
旱灾:长时缺水造成庄稼死亡。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5、读生字新词:
⑴ 齐读。
⑵ 抽读。
⑶ 去掉音节齐读。
三、提出不懂的词,合作解决
邺:古代地名。
开凿:大孔挖掘。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各层次意思。
(给一定时间读书)
2、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3、抽说: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共探讨评议。(板书:发现灾情──调查──惩治──开渠)
4、齐读课文(注意目标1中词语读音,出示课件,指导)
小学语文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案 篇3《太阳》教学反思
在语文的课题上,为了更好地抓住语言训练点,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必须仔细钻研教材,挖掘一节课中的语言训练点。
在《太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熟知说明文里面的说明方法。但我发现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考虑得不够周全,导致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用到说明方法的地方时不够全面。在大概跟学生说明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这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后,我没有让学生尝试自己去找一找还能体现这几种说明方法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有些句子或者段落里往往存在一些几种说明方法共存的地方,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较为仔细地分析句子。而我作为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居然也漏掉了不少混合使用说明方法的例子。如第三自然段就是用到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这三种说明方法。第四自然段也居然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这些被我漏掉的地方还是我在课后一些练习册习题中发现的。如此一来,我觉得在备课的时候为了做好语言训练这一关,作为老师要在经过自身琢磨后还要适当地参考一些练习书,以便对课文进行更加详尽的把握。
在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中,我特意让学生找出两对反义词,还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对这段话的记忆与背诵。
同时,我们必须重视课文的课后练习题,再进行信息搜索、组织语言进行回答。作为老师不必要领着学生逐段学习,可以放手给学生去找,去互相补充。。在这一课中,课文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这就要求学生先统观全文
无论如何,我们作 ……此处隐藏930个字……3课时
活动过程:
一、会前动员
向全班同学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 (号召全员参加,小组合作,准备。)
二、组建活动小组
按兴趣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确定组长,明确分工。
三、选择读书交流内容
有四项读书交流内容可供:
A.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B.演示并讲解有趣的科学实验。
C.朗读科学家所写的文章。
D.谈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教师不做硬性规定。
四、彩排
1、选好主持人,写好串联词。
2、组建评审小组,对各组所准备的内容进行检查。
五、召开读书会
事先布置好会场,在黑板上写好主题。可邀请家长及有关人员参加,并请他们参与。观众注意倾听、积极交流、大胆发言。做好会议记录。
六、交流
会后,可引导学生谈谈参加读书会的感受,自己的发言或写一体会在班内交流。
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内容。
板书设计
综合活动
读书会
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6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l.板书课题,看到课题后你想到了什么?
2.范读课文,引起读书的兴趣。
生自由表述。
听读课文。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自己试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并练习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识字,多种形式练读生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4、整体感知内容,说一说课文写了几件事,分别
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圈画生字、新词。
3、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重点指导读好一节(可以从第一节开始,也可以让学生从前三节中任选一节)
(1)自读自悟。读这一节时你想表达会感情,每一句话你怎样读。
(2)指读评读。交流:这一节诗告诉我们什么?(妈妈的爱是无私的)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感情(必要时老师可以范读、领读)
(3)自己练习读出整节诗的理解和每句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思想感情。
2、采取以上方式,读好前三节中另两节诗。
1、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2、边读边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3、能有条理地表述。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1、指导读好第四节。
(1)自读自悟。讨论:哪儿能看出“我“一天天长大?这和妈妈的爱有什么关系?
(2)指导读好每句话,表达“我”懂得回报的心情,颂扬母爱的伟大。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受。
1、学生汇报,质疑。
2、自己在读中领悟词句的意思,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写几句话表示自己对妈妈的爱。
生自由写话,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即可。
六、研究性作业: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妈妈关心爱护自己的具体实例,谈一谈自已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板书设计:12妈妈的爱
夏夜扇扇子
雨天妈妈撑伞
我生病抱我看病
“三八”节我献花
课后记:
小学语文教案 篇7一、教材简析
马背小学是当代词作家李幼容的一篇现代诗。诗歌共分为七小节,前三小节是写了哈萨克的小朋友从小在马背上生活,四至六小节写了哈萨克的小朋友们盼望着过上现代的生活,最后一个小节主要写牧区小学的教师用知识带给了他们实现的希望。全诗语言优美,朗读富有节奏感。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感受哈萨克族人民渴望更美好的现代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
难点:指导作为城市中的学生正确地体会草原牧民的日常生活和其内心渴望发展的心理。
四、教具准备:
主要采用朗读、诵读和以前学过的理解诗的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并辅之以课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并解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许多兄弟民族生活在一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描写哈萨克族的小朋友生活和学习的情形。
2、板书课题:马背小学
(1)能谈谈自身读了题目生想到了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吗?
(2)相机指导:学生根据自身课前收集的资料理解伊犁马、哈萨克、冬不拉等与本地学生生活所不同的词语。(课件提前做好相关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这些词语有直观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身尝试读诗歌。
2、同位或小组内互相读着听听。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全文。
(2)正音。
三、指导学习方法。
1、想一想以前我们学习诗歌时一般会运用哪些方法?
2、引导归纳:朗读、联系上下文、借助图、找出关键的词句……
四、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才所提和的方法进行讨论,师巡视。
五、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给予指导、归纳。
(一)要点:
1、前三小节是写哈萨克民族的小朋友自小与马的关系十分密切,小朋友们在马背上了解了生活,了解了世界。
2、四至六小节是哈萨克的小朋友们憧憬高科技能改变自身的生活,并提出:“这难道是遥远的梦景吗?”
3、是对上面提出的问题的回答:马背小学的教师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二)读了诗歌,你能体会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一方面表达了哈萨克民族的人民渴望发展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知识是改变生活的最好方法。(学生概括的只要意思能符合即可)
六、指导朗读
朗读全诗,找出自身最喜欢的段落,说说自身为什么喜欢,并读给全班的同学听。
七、想一想,马背是牧区小朋友童年的“学校”,你的“童年学校”是怎样的?
学生可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来谈,生活是一所大学校,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你可以通过自身的观察、考虑,在生活中得到丰富的知识。
八、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与本诗有关的资料:关于词作家李幼容、哈萨克族等。也可以收集其他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