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语文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语文教案-威尼斯的小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美丽风光。课文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和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最后说明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课教学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挖掘文中的美,通过品读赏美,使学生感到生活的美,感到语文的美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进而将这种快乐内化为乐学语文的动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威尼斯小艇的美,发现威尼斯城市的美、自然的美;在赏读课文中随着情感的步步深入进一步感悟美;最后通过感知“威尼斯小艇”外在的美深入到语言文字美,并能个性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使感悟美内化为审美的素养。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自主探究小艇的特点。
2、 能感受文中的美,细细地品读赏美,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3、 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学习课文,激发创作的欲望。
4、 领会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能感受文中的美,细细地品读赏美,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自主探究小艇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自主探究小艇的特点,领会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 让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态进入美的意境。
1、(观看录像)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以她的美丽与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友人,让我们也随着马克吐温先生一起浏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
2、师:我们一路浏览,一路深深地陶醉。你发现是什么令你如此陶醉呢?(板书:小艇、建筑、水道等)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答:不是。)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 ……此处隐藏3351个字……p>(2)圈一圈:太空“清洁工”是什么?
(3)划一划:太空“清洁工”是怎么样的?
(4)写一写:太空“清洁工”有什么用途?
2、学生按要求学习。四人小组一起讨论学习。
3、交流反馈。
4、交流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说说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复述课文。
现在,你是太空“清洁工”。如果你是太空“清洁工”中的一种,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自己?
学生自由准备。要求:说清楚太空“清洁工”的特点和用处。
指名学生复述,评议。
(五)展开想象。
读了《太空“清洁工”》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语文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设疑自探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会问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
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他们可能是在春暖花开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嚣的酒家……那可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夜晚暖暖的灯光下……
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饮酒作诗,作画下棋,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时光,可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老朋友就要离别,在这美丽的三月,要到扬州去。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自由读)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
(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李白后来又为这次的黄鹤楼之别写了一首诗(出示李白的《江下行》),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己读读,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什么?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写了他目送朋友远去,借长江水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回去以后,请你们搜集一些送别诗,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好吗?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六、作业
搜集送别诗,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