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通用21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通过与两类人的比较,能说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2、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3、理解作者忧乐观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通过对作者忧乐观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
一、美景欣赏
自读课文,划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句子,读一读,试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情感体验
1、划出文中描写人们欣赏景物所产生的情感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2、造成他们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试作分析。
三、作者之志
1、面对这样两种人的表现,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的宽广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四、文章主题
1、滕子京是否属于“仁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五、“仁人”之心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了忧国忧民的责任心和先苦后乐的忧乐观。面对这样的“仁人之心”,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六、学(教)后记
七、随堂练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加点字词
⑴古仁人之心()⑵或异二者之为()
⑶先天下之忧而忧()⑷微斯人()
2、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古仁人”的“忧乐”与“迁客骚人”的“悲”“喜”形成鲜明对比,前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的悲的句子是“”,喜的句子是“”。
4.文段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此段文字在《岳阳楼记》中是显示主题的段落,作者在此段中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
B此段文字探究了古仁人的博大胸怀,揭示了古仁人与上述两种人不同的思想根源。
C此段文字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阐发议论,点明全文的中心。
语文教案 篇2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之《期行》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主要写了陈元方和父亲友人的对话,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元方则针锋相对,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懂得“诚信”乃立世之本的道理。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加上乡镇中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缺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已经有了一点肤浅的文言知识,能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
2、这则短文所述故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会表现得积极主动。对于本课的主题思想,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3、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教学本文,应培养学生明礼诚信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翻译难理解的句子,了解故事大意,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取情感体验,认识到“诚信”是立世之本。学习古人懂礼知仪的优秀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2、通过故事内容,推究文章内涵,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通过探究讨论使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生成问题策略:“生成”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
导策略,设计教学过程时,给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有效的“生成问题”,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
--悟读主旨,质疑探究--创读课文,指导人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阅读理解这个故事,由王戎的善于思考,聪慧机敏,引出《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像王戎这样聪敏机智的儿童,导入新课《期行》。
2、简介《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由南朝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原书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期行》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类。“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学生认真听读欣赏。
2、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课件展示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1)读准字音:如“尊君在不?”读fǒu,
(2)读好节奏:把握停顿,准确断句。如“君/与家君/期日中。”
(3)读出情味:由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表演 ……此处隐藏11804个字……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语文教案 篇19教学目标:
知识: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认识4个字;理解本课新词。
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教育:
懂得爱心是无价的,它是不需要回报的,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帮助她(他)
重难点
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审题质疑,引出课文。
说说你所见过的项链都是什么样的?项链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你听说过爱心可以做项链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本课词语,指名认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自由发言,说说自己从中悟到了什么.
4、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给课文分段。
四、精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从中理解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表达的感情。
自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克雷斯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2、画出中年人帮助克雷斯的动作的语句,这些语句说明了什么?
3、中年人提了一个什么样的要求?对此你怎样理解?
快速默读其余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克雷斯以后是怎样做的?
2、最终克雷斯收获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3、现在请你说说对“爱心项链”的理解。
五、进行小练笔。
根据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想象克雷斯帮助别人的一件事,把它写下来。
指导时可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注意:
4、把事情写完整,有头有尾,重点是写经过。
5、加上环境描写,并使之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
6、要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
六、全文
引导学生自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语文教案 篇20写字是指导学生掌握写字技法和汉字书写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通过写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打好坚实的基础。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现谈一谈我对低段写字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做好学生的表率作用
教师要以身作则,平时课堂板书,批改作业,都应注意书写姿势,握笔姿势,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端端正正并且美观的汉字。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关键是要持之以恒,让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平时我是这样做的:
1、故事激励。讲一讲古代名人练字的的故事,激发他们的斗志。
2、观赏名人书画。培养兴趣。
3、形式多样的竞赛激励:
小组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团结合作,握笔姿势,写字姿势正确。
同桌一组竞赛,比一比哪一桌写的字时姿势正确,写字美观漂亮。
个人竞赛,前三名帖子小小书法家班务栏里。
每一次竞赛我都要把最优秀的小组,同桌,个人照相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四周墙壁上。
三、传授基础
1、基本笔画
每个字都是由基本笔画构成的,要写好每一个字,就要练好每一笔,练好起笔,运笔、顿笔、收笔、为今后工作打基础。
2、字的偏旁
找准规律举一反三的练习
3、字的结构
给字分类,看他是左宽右窄、左窄右宽、左右相等、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上紧下松,我要求学生写字时要:眼到、心到、手到。
四、严格要求
良好的写字习惯不是靠几节课练成的,请家长、同学积极配合,互相监督,让学生共同进步。
语文教案 篇2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国各民族亲如一家。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本课7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
2、体会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含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
2、学生互相纠错,重点指导易错字。
二、导入新课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整理课文,看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3、针对全文,学生质疑。
学生甲:民族小学有哪些民族的学生?
课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来民族小学上学的学生有白族、景颇族、阿昌族,还有汉族的。(老师指挂图)看,他们的穿戴各不相同,很有民族特色。
学生乙:这些学生是怎样上课的?
课文第2、3自然段中说,他们一来到学校很快就成了朋友,他们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向老师问好,向树上欢叫的小鸟问好,坐在教室里跟着老师用普通话读课文,他们学习多认真啊!
学生丙:下课了,学生们又是怎样活动的?
他们玩得非常开心,小学生们蹦蹦跳跳来到大树下,有的跳舞,有的摔交,还有的做游戏,孔雀、小鹿和小猴都躲在一旁看热闹哩!
4、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课文记叙的是民族小学的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情况,歌颂了全国民族大团结,亲如一家的大好景象。
三、朗读指导
1、让学生反复读,自读自悟。
2、老师导读,重点答疑。要读出小学生非常开心、活泼、开朗的气氛。
3、指名竞读,榜样示范。
4、放录音,有感情地跟读。
四、课堂延伸拓展
你愿意到这所民族小学来学习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