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04 21:31:55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合集6篇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合集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挂图、幻灯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初步了解并会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引入课文

(1)教师随手抓起一张废纸(准备),揉成一团随便扔在地上,接着问:小朋友们,老师刚刚做了什么?老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但是老师刚刚看到有些小朋友就是这样做的,同学们相信吗?不信的话,我们一起来看第18课。请小朋友们把课本翻到第48页。同时在黑板上揭题,齐读课题。学习“纸”字(请看幻灯片),带读,注意翘舌音,右边比较难写,老师板演,学生书空,并数笔画。应注意的难点是:强调"纸"字下面没有点,可以用"地下没有木屑"来帮助记忆;末笔是一个斜钩。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桌下的纸团是从哪里来的?请小朋友们合上书本,先听录音。在听的时侯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朋友的故事呢?

(2)放录音,结束后,指名回答以上的问题,得到^答~`案后,出示课文挂图。

(3)那么丁丁、小刚和冬冬各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个问题。在读的时候要按照拼音读准字音,把生字圈起来,自己想办法记生字。

3、结合理解课文,学习生字和词语

(1)丁丁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第1节,指名读第1节。

①要求回答提出的问题。

②学习生字(请看幻灯片)

a、“完”:带读,跟读,指名读(板书:田字格中教师书写),说说间架结构。

问:做完作业的"完"是什么意思?

b、“作业”:(步骤同上)。“作”字还要注意平舌音;“业”注意笔顺(学生看田字格下“业”的笔顺),带领学生书空。

c、“成”:(步骤同上)。难点是读音(翘舌)和笔顺,末笔是点。

③齐读这一小节。

(2)我们来看小刚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指名读第2节。

①要求回答上一个问题。

②学习带读字“踢”(请看幻灯片)分析间架结构。

③齐读这一小节。

(3)那么冬冬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指名读第二节。

①回答。②学习生字“脸”(请看幻灯片),分析间架结构。③齐读第3小节。

4。巩固生字和新词

(1)出示生字和新词卡片,抽读(纠正),带读。

(2)书写指导,重点是“纸,业,成”。

5。作业:朗读并抄写课后的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3个小朋友各是怎样对待纸团的,搞清楚几个动作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抽读生字和新词(用卡片)。

2、讲读课文

(1)自由朗读,看课文共有几节,指名回答。

(2)学习第1小节。

①指名读第1节,其余同学想:纸团原先是谁扔的?怎么会到小刚脚下?

②指名回答,小结:丁丁随手扔下的纸团滚到了小刚的脚下。

③齐读。

(3)学习第2小节。

①那么小刚又怎么做呢?请小朋友看课文插图,哪个是小刚?你怎么知道?他做了什么?

②小刚把纸团踢到了冬冬的课桌边,那他又是怎么踢的呢?请一个小朋友读第2小节,其余同学思考这个问题。然后要求回答。

③问:小刚为什么要悄悄地踢纸团?

④小结:小刚看到地上的纸团,悄悄的踢到了冬冬的身边。

⑤齐读第1小节。

(4)学习第3小节。

①现在纸团到了哪里?那冬冬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请小朋友看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

②指名读第3小节,其余小朋友听的时候想一想:冬冬什么时候把纸团扔进了纸篓?为什么冬冬要在那个时候捡起来扔呢?

③指名回答并小结:下课后冬冬自觉捡起地上纸团,扔进了纸篓。

④齐读第3小节。注意最后一句,丁丁和小刚为什么脸红?

⑤指名回答。(因为知道自己错了,冬冬做的对。)

小结:冬冬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丁丁和小刚改正了乱扔纸屑的坏习惯。

3。齐读课文,教师总结

(1)朗读课文。

(2)出示思考题。

①课桌下的纸团从哪里来?

②这个纸团来到了谁的身边?

③这个纸团最后到了哪里?

(3)讨论以上3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丁丁--小刚--冬冬--纸篓纸篓

(4)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丁丁、小刚和冬冬3个小朋友对待纸团的态度是不同的,那么他们谁做得对?为什么?小朋友回去好好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下节得再讨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让学生知道不能乱丢果壳纸屑,自觉保持环境,巩固生字和新词。

教学过程

1、讨论课后问题,加深理解课文

(1)指导朗读全文。

(2)看课后练习4,说说丁丁、小刚和冬冬谁做得对?为什么?

(3)那丁丁和小刚知道自己错了吗?从课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丁丁和小刚脸红了)

(4)请小朋友想像一下,丁丁和小刚两位小朋友,以后会怎么做呢?

2、行为指导

(1)请小朋友们对照一下,我们班里有哪些小朋友像冬冬呢》我们为这些小朋友鼓掌。其他小朋友要向他们学习,自觉保持环境卫生。

(2)问:①别人把废纸扔在你的桌子下,你应该怎么做?

②你看到别人桌子下有废纸,怎么办?

③纸团要扔进纸篓里,那么香蕉皮、西瓜皮应该扔在哪儿呢?

指名回答。

小结:不能乱丢果壳和纸屑,小朋友要自觉保持环境卫生。(结合课后练习5,齐读。)

3、作业练习

(1)复习生字,口头组词。(完、作、业、成、脸)

(2)完成课后练习2和练习3,指导纠正。

(3)结合作业本练习题,布置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 ……此处隐藏5713个字……>

(1)“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是怎么一回事?

(2)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讲越国“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出的是什么奇兵?

对上述问题,教者不必作答,可以启发学生课外读《史记》(白话本),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的详细经过。

三、指导造句

1、找出课文中的原句:吴王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2、理解“建议”的意思。

3、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建议”?

4、练习口头造句。

5、指名造句。

四、作业

1、用“建议”造句。2、继续练习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附板书:           12 卧薪尝胆

战胜

越王   卧薪尝胆   吴王

转弱为强

灭掉

语文教案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法引导

(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读书与交流,给学生播放《月光曲》录音,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月光曲》。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10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出示生词卡片)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4)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此曲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探究目标。(学生提出的疑点)

(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3、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4、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合集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