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和一个部首“丬”。
2、能正确的读写这些词语,并能准确的掌握词语的搭配。
3、了解这些运动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积累有关体育项目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体育课,你在体育课上都做些什么呢,无论我们
是跑步和还是做操,都是让我们的的身体更健壮
板书课题 《让我们更健壮》。
1、引出(壮),部首“丬”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这个偏旁的字。生组词。
出示(健壮)词,认读(健)学习“健”字。采用比较法,把“健”和“建”在字形和字义上作比较,扩词组词。
2、用(健壮)说一句话。
3、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和一个部首“丬”。
(2)能正确的读写这些词语,并能准确的掌握词语的搭配。
4、出示自学提纲。
(1)观察课文插图,借助拼音正确读出每种体育运动。
(2)同桌相互合作识记生字。
二、自学探究5分钟
三、精讲提炼
1、同学们,你在文中都看到了哪些体育运动?你能正确读出来吗?
课件出示词语。
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多种形式认读词语。
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2、接下就让我们走进体育世界,说一说你都认识了那些体育运动。
(1)出示打羽毛球。
读词语,认识羽和球,“羽”用字理识字来记,“球”用形声字来记打篮球。
用组词比较的方法区别“篮”和“蓝”打棒球。
师讲解棒球特点,学习“棒”木字族的字。
篮球、羽毛球、棒球、这三项运动在玩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出(打)。通过观察,发现特点,学习生字“打”。理解字义、扩词。利用字谜感受形声字特点学习“球”。
(说一说你都见过什么球,女排球在世界夺得五连冠,足球至今还没有在奥运取得成绩。)
(2) 出示踢足球。
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来说说图中画的是什么,学习“踢” 动作识记。
(3) 出示投标枪。
学习“投”和“标” 给“标”扩词。看图 坐一坐 看谁做的更像。
(4)出示掷铅球。
做动作理解。
(5)出示拳击。
告诉学生这是中国第一位拳击世界冠军邹市明,学习“击” 第三笔是竖。
(6)出示跳皮筋。
说说跳皮筋的乐趣,学习“筋” 筋疲力尽。
(7)出示练武术。
学习“术”。
(8)出示溜旱冰。
区别 “汗和旱、汉”。
我们战胜了干( ) 今天天气真热,我们留了许多( ) ( )族人真多。
(9)出示玩单杠。
学习“杠”。
四、复习巩固
同学们边看图就认识了这么多的字,如果离开图你还认识吗。
1、抽读生字卡片。
2、齐读词卡。
五、给生字分类。
按结构分类。
六、指导书写。
壮 球
小学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学会3个生字,认识6个字,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产生热爱国旗的情感。做到声音响亮,比较自然的背诵课文。学生体会识字方法,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准确朗读,能自主识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3个生字,认识6个字,了解课文内容,产生热爱国旗的情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声音响亮,比较自然。
教学重点:
准确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国歌。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旗是什么样的吗?你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
我们参加升国旗仪式,你是怎样做的?别人是怎样做的?
2、学生讨论,与课文联系
板书课题:升国旗。学习生字“升”
指导“升”
师范写,注意各笔画的位置第四笔要长一些。
集体书空
描红
仿写
二、初读课文
1、利用汉语拼音读课文,标出句子序号。
2、前后桌互读,检查帮助。
3、小组内逐句读
4、指名逐句读
5、指名读全篇
三、认识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同桌互指互认
3、开火车读
4、你怎样记?你想到什么?能看出什么?
四、巩固练习
1、读课文
2、认识生字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知道停顿,但是学生不能做到有感情的读文,今后还应多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能自主识字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句朗读课文
3、分组朗读课文
4、认识“!”师说明“!”号意义,生试读
5、熟读课文,试着背下来
二、学习生字
1、自学“立”“正”
2、看笔画跟随表,边说边写
3、前后桌互向说说
4、描红,注意观察各笔画的位置
5、仿写
6、指名板演(分析)
三、练习
背诵课文、抄写生字三遍
作业:把课文背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知道停顿,但是学生不能做到有感情的读文,今后还应多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3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做点热身运动。放响《幸福拍手歌》,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动起来。音乐完毕之后,师:“我们对幸福的表达有很多种方式,比如 ……此处隐藏1744个字……识“央、瓦”等13个生字;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
教学方法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法、质疑问难。
教师教具、学生学具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幻灯出示:北京行政图。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城市的地图吗?
3.师:是的,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让我们把课本打开,同学们试着把课文读一遍,并画出生字。
2.师:读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幻灯出示词语。)
3.请“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1.再读课文
(1)师:同学们,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北京的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师: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总结: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字音要读得准、注意停顿。)
2.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师:现在你们最想去哪儿看看?
(1)教学第二自然段。
生:我想去北京的.中心看看。
(放幻灯片,展示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广场画面和第二自然段文字。)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理解“中央”“庄严”“矗立”等词的意思。
小组选出代表配乐比赛朗读第二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师:好,刚才是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这一次,老师让大家自己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幻灯出示北京马路和立交桥画面以及第三自然段文字。
师: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放幻灯,出示自学要求:
1.说说从画面看到了什么。
2.读读这一自然段。
3.说说读懂了什么。
4.问问不懂的问题。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自学讨论。
分小组汇报自学的四个要求。
理解“绿树成阴”“川流不息”等词的意思。
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3)教学第三自然段,拓展知识。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迹。
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用“有……还有……”“到处……到处……”说话。
放幻灯,播放北京各种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画面,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自由组合,互相讨论看到了什么,以某个景点为例,续编一个自然段。
当回“小导游”:分小组选代表上讲台演讲续编的内容,教师放幻灯,配上相应的图画。“游客”有问题,也可以向“导游”提问。
评出“最佳导游奖”和“最佳小组合作奖”。
四、课外延伸
师: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把你收集来的关于北京资料告诉大家。
师:此刻,你最想对北京说什么?
总结:北京,首都,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
五、集体配乐齐读全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7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构想
教学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两次走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列宁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从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今天,我们学习14课,出示课题:《登山》讲的也是列宁的故事,又表现了列宁的什么品格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宁为什么要走危险的小路?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二、三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归纳。
(1)指名读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
(2)有关这条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样说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样通过这条小路的?
A、指名读相关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B、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轻轻舒了一口气,说明什么?
(4)列宁是怎样走过这条小路的?
4、下山的时候,列宁仍然坚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归纳。
A、第一次必须走,因为要看日出,时间不够。第二次是列宁自己坚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动。第二次走:先走、毅然决然
(三)学习第四段
1、从山上回来,列宁为什么还要走小路?
2、课文最后,列宁讲了什么话?这段话每句讲什么意思?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3、齐读第四段,反复朗读列宁的话。
4、在两次走小路中间,作者还描写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写的非常美,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为什么写这一段?(蕴含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寓意。)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从查找关于列宁的资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看日出 第一次:跟、停、定了定神、
登山 碎小的步子移动 自觉磨练
走小路 自己意志
(危险)第二次:先走、毅然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