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04 01:55:49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集锦8篇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集锦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把握本诗所寄托的高洁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玻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品味法

媒体设计: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王维,唐代大诗人,大画家,仕途较为顺利,官居高位,却选择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能体现其诗风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二、鉴赏品味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

(1)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体会律诗的音韵美。

(2)结合本诗谈谈律诗的特点。

提示:学生自读课前知识段落,掌握理解律诗相关知识,然后与本诗比照,谈谈本诗有几联,如何押韵,哪里对仗等等。

3、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1)找出最喜欢(你认为最美)的一联,给大家描述一番。

提示:注意画面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等等。

举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一幅动静结合、色调清淡的很美的画。皎洁的月亮把清晖洒向松林,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影;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发出极轻微的声音,仿佛它也不忍心破坏这诗一般宁静和谐……

(2)如何理解本诗主旨?

明确:尾联已表明心迹—即使芳草衰败了,这里依然有美好的景色,是王孙隐居的理想境地。另外,我们从前三联诗人对空山秋景的美好描绘中也能品味出诗人心志。

三、延伸阅读

提示:显示王维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鉴赏。

四、布置作业

1、诵记本诗。

2、课外阅读王维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写写读后感,比如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五、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雨后空山→王孙可留

景情

(清淡宁静)(淡泊出世)

教案点评:

1、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律诗的音韵美;

2、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鉴赏品味“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鉴赏王维同主题及特色的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故事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故事寓意。

2、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3、“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课前我们已对课文进行了疏通,下面检查字词学习情况。教师出示小黑板: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一厝朔东。()(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汝心之固。()(4)且焉置土石。)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分小组朗读。

三、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教师导语: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教师引导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学生讨论回答:

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

语文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三年来的有关学习、生活等各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让学生重温初中生活的欢乐与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创设一个学生才艺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到表现;

3.营造一个情意融融、心灵相通的环境氛围,提供学生自主组织、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活动课程设计

一、成立活动小组

1.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他们需要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活动的程序,并就这些内容同学生进行探讨,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2.有效合理的分组。

根据活动的需要,成立若干专项小组:

策划组(2~3人):负责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策划、组织和调度,管理和督促其他各小组的工作开展。

产生方式:提出要求(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有参与活动的热情,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创新的意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调度能力)。同学自荐(学生根据要求自我推荐),师生考评(由教师和全班同学根据其以前的各次综合性学习的情况,进行考核确定)。

班史编写组:主编一名;编委五名,负责资料的整理、有关图片的搜集和处理、撰写班级英才小传、版面设计等内容。要求有工作的热情、较好的文笔、能熟练操作电脑等;顾问(教师及编写组邀请的有关人士,如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等);资料提供;全班同学。

毕业晚会筹备组:主持同学由策划组同学担任。

节目组:由全班同学根据其志趣、爱好自由组成,每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9人,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准备本组的节目。节目要求主题突出、形式多样、有感染力、有创意。并要在一周内将其确定的节目报策划组同学处,以供其统筹安排。

< ……此处隐藏3223个字……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点拨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

六、作业布置:

A类:抄写生字词,并为文章写一个提纲。

B类:抄写生字词,并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C类:抄写生字词,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位置——强烈反差

形状——鬼斧神工

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大峡谷

景观——景色奇异

展望——世界关注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故事,使学生了解风对人类的帮助及危害;

2、教育孩子们向风娃娃学习,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说一个关于风的谜语。

二、导入新课。

三、教师讲故事。

(学生边听边思考:风娃娃帮小猴和小兔灭火怎么帮错了?)

四、教学故事。

1、教学第一段故事。

a、先看图(一)提问: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b、讲解第一段课文,并提问。

c、请大家讲第一段,再找一名同学上台配合表演

2、教学第二段

3、教学第三段

4、教学第四段

五、全班一起将故事,并请6名同学上台表演。

六、谈话。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了风娃娃是一个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说一说:你们平时是怎样帮助别人的?)

七、总结。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

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去帮助他……

同学们都要学习风娃娃那种乐于助人的好思想。

语文教案 篇8

《珍珠泉》是一篇略读课文,以“珍珠泉何以为珍珠”为探索主线,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情景,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设计理念】

《珍珠泉》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课题组把它归属于语言积累型。教学略读课文,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课一得”的理念指导下,教学本课的重点设定在紧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留心观察景物”这一单元主题,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讨论、积累,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欣赏、积累语言,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叙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特点,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叙述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泉”的资料、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资料导入,揭示课题

1。用“资料袋”导入新课:请阅读“资料袋”中的材料,看看我国有些什么神奇的泉。(1分钟)2。在我国的崇山峻岭中,分布着许许多多的温泉,这是我国的一大旅游资源。比如:昆明市安宁的温泉富含矿物质,有调理身心,治疗疾病的神奇功效,被誉为“天下第一汤”;坐落在宁海县城西北20公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的宁海温泉,被天台山和四明山环抱,风景绝佳,如同“世外桃源”。在腾冲县的火山群中,有许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热气升腾的泉水,其中最大的泉水被称为“热海”。不少地方还有一些被誉为“珍珠泉”的泉水。比如,昆明市黑龙潭的“珍珠泉”,安宁市曹溪寺的“珍珠泉”……(出示图片,学生欣赏)(1分钟)

3。在课文中,“我”的家乡的山林中也有一眼“珍珠泉”。想知道这是一眼什么样的泉吗?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它的美丽身影吧!(板书课题:珍珠泉)

【设计旨意】:通过阅读资料,回忆自己所见过的泉,增加感性认识,拉近与课文的距离,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二、一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照拼音读准“镶嵌、青苔、蕨草、青褐色、缘故、一嘟噜、绽放、扑哧、干涸”等词语,并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5分钟)2。四人小组成员轮读课文,通过各组员的声情并茂的朗读,相互正音,相互学习,同时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初步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钟)

3。四人小组交流:

(1)说说读了课文后,家乡的珍珠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你喜欢课文中的那一段,把这段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4分钟)

【设计旨意】通过读、听、议,既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大意,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集锦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