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语文教案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随遇而安、柔弱、毫不可惜”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的建造过程,激起对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联系上下文体会“随遇而安”“伟大的工程”等语句,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阅读——观察——阅读,在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的语句体会蟋蟀肯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蟋蟀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
从阅读中感受,从观察中认识,从分析中体味。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师出示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它有什么本领?
(唱歌,斗蛐蛐。)
2、它今天要向我们展示另一个本领——建住宅,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是不是想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边读课文边画生字读一读。
2、学生试读后,同桌互读互认生字。
3、出示生字,抽生读,师正音。
4、学生介绍学的方法,师指出“蔽、搜”等字的写法。
三、回读课题,激发探究意识
1、别的昆虫的住处称“窝、巢”之类,为什么蟋蟀的住处称为住宅呢?
2、学生读1、2自然段,学生通过比较蟋蟀与其它昆虫,解决上面的问题。
3、借用书中的句子说说“随遇而安”的意思。
4、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蟋蟀不随遇而安的慎重选择住址。
四、再读课文,感情逐步升华
1、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可以看出它怎么样?
(勤劳,永不满足)
2、连读1、2自然段重点词句。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
1、 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用处多,本领大。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写并理解6个新词。
3、 进一步学习读句子,体会作者怎样准确运用词语。
4、 能用不光还有写一句话,能用电子计算机的本领真大!为开头写几句话。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知课文内容;教学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 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哪些问题要问?这些问题,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 带着上面的问题初读课文,简要地回答,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 学生自学、检查。
1、自学要求:拼读生字,读准字音;有重点地分析、记忆生字字形;读通课文。
2、检查:读准生字字音;分析难写易错字:幕、局;接读课文,正音。
四、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自学课文,思考:小方进城为什么找不到舅舅?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读第2自然段第1、2句。
城里变化真大,课文是怎么写的?(宽阔的马路、车流不断、绿树成荫、一片新楼房。)
车流指什么?为什么说车流不断?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宽阔的马路上车辆多的情形。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车辆多?(川流不息、络绎不绝、穿梭似的。)
3、请用什么地方变化真作为开头说几句话。
4、齐读1、2小节。
五、 完成作业 。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
教学课文第311自然段,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过程 :
一、 齐读1、2自然段。
二、 学习课文第39自然段。
1、自学课文,划出表示地点的词语(公安局的办公室)。
2、分角色朗读第37自然段。
民警叔叔向小方了解了舅舅的哪些情况?(长什么样子、名字、年龄。)为什么要了解这些情况?
3、轻声读第8、9自然段。
它能帮你找到舅舅!它指什么?
计算机是怎样帮小方找到舅舅的?民警叔叔啪啪啪地按了起来,输入了要查找的有关信息和命令。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个个头像和一行行字,说明计算机里储存了全市的人口资料,包括照片、住址等情况。
三、 学习课文第10、11自然段。
1、 轻声读课文。
2、 完成课后第3题⑵,体会好奇一词用得好在哪里。
3、 小方为什么说电子计算机的本领真大?
读民警叔叔说的话。它不光能找人,还有好多用处呢!不光可以换成什么词?说明电子计算机的本领还有很多。
说说电子计算机还有哪些本领。请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4、 以电子计算机的本领真大为开头说几句话,完成作业 。
四、作业 。
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斤字旁(斤)”;理解“天天、平平安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悉课文,能够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深入研读课文,思考问题:文具的家在哪儿?为什么要给文具找家?
3、读妈妈和贝贝的对话,找出描写妈妈和贝贝心理和动作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整理文具、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斤字旁(斤)”;理解“天天、平平安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养成整理文具、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此处隐藏11454个字……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 人气喘吁吁的情形 ,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第三课时
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初读感知
1.正字音。
折散裘衾角着羌掣
2.明内容。
课题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送别的环境。
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三、品析学读
1.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标示出来。
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
雪是洁白的,朋友情是纯真的;雪景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雪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了军人的豪迈?
3.想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自己试读。
4.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这一刻,画面定格,时间停止,情感激荡。
5.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四、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五、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 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