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07 15:00:39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汇总5篇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汇总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2、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感知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从读、记、 ……此处隐藏5701个字……“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暂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知“幽愁暗恨”在“声渐歇”过程当中凝聚着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迸流,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有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文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在曲终之后,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身世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出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

3、教学第4、5两段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能。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就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情况和作者被贬之前的情况相比是有着某些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处境也是有着某些类似之处。因而,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的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奏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过来又激起“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衣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4、小结课堂内容

三、作业

1、背诵诗中的一段音乐描写

2、熟读全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指名学生背诵“大弦嘈嘈如急雨……如裂帛”

二、新授

1、诗歌对音乐描写的特色

诗人以间接描写的手法,以听众的反映来尽写其魅力,“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三次弹奏,感情层层加深,颇具感染力。

2、分析诗歌的结构特色——先分写,后合写

一、诗人——送客

二、琵琶女——弹乐

三、琵琶女——诉身世

四、诗人——抒慨叹

五、诗人、琵琶女——共鸣

3、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妙处

请学生从诗中找出有关景物、环境描写的词句

枫叶、获花、江水、秋月、浔阳地僻、湓江地低湿、黄花、苦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这些环境或景物凄冷、苍凉、加上秋瑟瑟,更衬托了琵琶女的身世之苦,诗人的处境之遭,心情之凉,在全诗中起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4、分析字词的特色

本诗语言明白如话,但“用常得奇”处却俯拾皆是,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用词虽常,却既能刻画出邀者之情切,见者之态姗姗,又使琵琶女那千种情思,万般风姿跃然纸上。又如,第三段中“五陵年少争缠头”和“门前冷落鞍马稀”中的“争”和“稀”两字虽虽通,却非常准确、形象地概括了琵琶女前后两个阶段身世的巨大变化。

三、作业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曲终收拨当心画

凄凄不似向前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

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

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

目的1。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肯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二、老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

三、生准备分小组比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老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相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决课后习题一。

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

(用原文回答)

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

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

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三课时

一、本节课进行比较阅读,将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书中的诸葛亮相比较,小说家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研究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汇总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