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07 14:59:28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集合7篇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集合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1、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2、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3、可以观看《音乐之声》的音像资料,了解影片的故事内容,并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教学构思:

1、歌曲激趣,导入课文

以《音乐之声》中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把话题引向课文。

2、全文总览,概括情节

浏览全课,用简洁的话语概括全文大意,并简要交代剧本在表达上的特色。

3、研读剧本,把握人物

围绕“玛丽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研读,从“旁人眼中”的玛丽亚和“真实“的玛丽亚两个角度去把握人物特征。

4、联想现实,引领生活

由剧中人联想到现实生活,描述生活中的同类人物,发现生活之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案:

1、可用大家熟悉的电影歌曲《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晚安,再见》、《16岁的来临》等歌曲导入。

2、可以观看《音乐之声》的音像资料。

自主感悟

一、由一位同学介绍,《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有关情况:

——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姑娘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失去了妻子,她象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孩子们使孩子们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玛丽亚来了以后,给孩子们带来温暖,带来欢乐,带来歌声受到孩子们的爱戴,也改变了上校的沉闷心境。玛丽亚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纳粹德国吞并脑奥地利之后,德国军方胁迫上校接受任务。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自音乐会尚未散场之际全家摆脱了监视开车驶往国外,逃离了德国军方的摩爪。

二、本文节选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出剧本内容。(学生阅读,讨论发言)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仪式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的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三、词语讲解:(多媒体展示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山麓(lù)远眺(tiào)伫(zhù)立铃铛(líng·dang)弥撒(mí·sa)

2、解释词语:

峥嵘:高峻,突出。

嬷嬷:这里是对年长的修女的称呼。

涟漪:细小的波纹。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密集。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整夜。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满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峰环水抱:山水包围着。指环境幽雅。

遐思:悠远地思索和想像。

按捺:抑制。

老成持重:经历多,做事谨慎稳重。

固执己见: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晕头转向:形容头脑昏乱。

窥视:暗中察看。

朗读交流

分角色朗读课文:(略)

研读剧本、评述人物

一、思考:

1、在众修女的眼中,玛丽亚是怎样一个人呢?结合剧本说说。

——她缺席每日必做的功课;她喜欢牲口;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她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她上教堂不准时,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就是吃饭挺准时,;她爱唠叨,叫人难捉摸;她总是坐不住,听不进别人的话。

2、在众修女们的眼中,什么样的玛丽亚才会符合她们的要求呢?

——只有循规蹈矩,保持严肃沉静才能让她们接受。

3、玛丽亚会顺从大家要求,去求得大家的满意吗?为什么?

——不会,在剧本的最后,当她发觉大家严肃的注视着她的举止时,连忙放慢了砰然作响的脚步,还小心翼翼的窥视身边的人,看到大家都严厉的看着她,她就摇摇头,无奈的走了。

4、试用一个比喻句形容一下你心中的玛丽亚(形象及鲜明的个性)(学生发言:略)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1、课文开头如何交待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起了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残雪斑斑点点,山风阵阵呼啸。

——作用:开头的环境描写,洋溢着清新自然、无拘无束的气息,成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玛丽亚的纵情歌唱相映衬,情景交融,有力的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天性好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活泼乐观。

2、根据课文构思一个电影镜头:(学生闭目静思,教师舒缓朗读)

——电影以富有奥地利特色的地方风光的描写起始,由远而近,层次渐近,向人们展现了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漫山遍野的挺拔的松树,声声啼唱得云雀,高高山巅上尚未化尽的斑斑点点的残雪,阵阵呼啸的山风,风声回响的旷野;山麓下风环水抱的萨尔兹堡,高高低低、鳞次栉比的房屋,坐落在绿树浓荫中的庄严肃穆的修道院,以及山坡上的草地、小树林和小溪。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致中,让主人公渐次“亮相”:推出玛丽亚活跃的身影,响起玛丽亚动人的歌声,呈现玛丽亚细微的动作、表情。使人们在剧本中初识女主人公玛丽亚,就感受到她生动鲜明的形象。

(学生发言:勾画出感受最深的画面,共同欣赏。)

3、教师讲解画面感:画面感是影视剧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相像 ……此处隐藏5822个字……

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样使用人才;如果你是杨修,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生:交流表达

师:不管怎么说,杨修死了不可复生。有人给华山杨修墓题了一幅挽联,现展示给大家,请大家在课后玩味。在未来的生活里一路走好。

生:齐读对联。

五、教师小结后下课 注: 板书略 教学流程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懂得从小要尊敬长辈、关心老人。

2、会用文中句式“我给谁干什么”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能利用投影进行想象说话和复述课文的练习。

4、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会用“我给谁做什么”的句式说话。

2、利用投影想象说话和复述课文。

教学方法:

重点突破法学习迁移法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利用生字卡片开双轨火车(同桌一人读,一人组词)

2、尝试听写生字,利用卡片直接纠正

二、投影质疑:

出示投影①

1、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课文《奶奶病了》。(出示课题)

2、出示投影①

①观察力培养:你能从这幅图的哪些地方看出奶奶病了?

②质疑:你能想象出奶奶当时会怎么样?(略)

是啊,生病的人可痛苦了,可你们看,图上奶奶的表情是臬的?(笑咪咪)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初识课文:

听录音,看课文,自由说说奶奶为什么笑了?

四、学习重点句:

1、说话练习

(1)出示投影②:①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板书:倒开水)

②她会怎么做,怎么说?

③奶奶又会怎么说?

④连说三个问题。

(2)小结方法:刚才这幅图,我们说了哪3个问题?

(小黑板出示投影②的学习方法)

(3)出示投影③④

①请同学们自由选择1幅图,按刚才的办法说一说。

②指名说,反馈、评议。(板书:拿苹果、讲故事)

③同桌互说刚才没说过的寻副图。

2、文字训练:

①冬冬为奶奶干了哪些事?文中中句话写出了这一点?用“”划出

②自由读一读,用“·”标出表示动作的词。

我们朗读时,应该把它们读成重音。

3、朗读训练:

①齐读重点句

②范读,生听、比较,再齐读

③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发现写讲故事这件事时,和前两件有何不同?

④理解“还”的用法,并用“还”说一句话。

⑤同桌分角色表演读,配上表情与动作

4、发散训练

出示句式“我给谁干什么?”说说我还会给奶奶干什么?

五、学习1、2、4句:

1、正因为我给奶奶倒开水、拿苹果、讲故事,所以奶奶笑了,好为什么笑?

2、冬冬怎么会想到去做这些事的呢?

六、导行:

1、如果妈妈在家,你认为冬冬还会这样干吗?

2、由此可见,冬冬是个怎样的孩子?

3、如果你的奶奶病了,你会怎么做?

4、说说其他时候,你会给谁干什么?

(出示句式:我给)

七、回归整体:

1、朗读全文

2、看投影、板书复述全文。把今天的事,告诉下班回来的妈妈。

3、看板书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作业本:按课文填空

板书设计:

20、奶奶笑了

谁倒开水

干什么病了、我拿苹果、笑了

说讲故事(还)

教后感:

1、投影片的灵活运用。本课用的复合投影,设计时出现了错误,第一框“奶奶病了“都满脸笑容。教学时,灵活运用,抓住这一点由“病、笑”激出学生的疑问,自然导入重点句的学习,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2、重点突破的教学设计。质疑后,直奔中心,进行说话训练,语言文字训练,在最佳学习时间内解决了课文的重点法。

3、学习迁移的运用,使学生的自主地学习了投影③④教给了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的。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的?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的?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由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的,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集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