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07 14:59:20
【推荐】语文教案锦集6篇

【推荐】语文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罕、袭、泛、滥、疯、篷、撑、脖、旷、扰”,积累8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出示课题。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发明家爱迪生,今天,让我们来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

2、板书:牛顿在暴风雨中

3、出示课文第1-4节,找找哪些地方看出暴风雨很大。

4、交流句子,随机进行生字教学:“罕、袭、泛、滥”。理解“罕见、袭击、泛滥”的意思。

5、师:在暴风雨来临之际,你们会怎么做?

6、交流。

7、齐读第1-4节。

8、师: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听课文录音5-10)边听边想,你有什么疑问?

9、学生质疑。

(预设:牛顿为什么在暴风雨中做实验?做什么实验?他真的“疯了”吗?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二、学习生字,细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

2、生字教学:

“蓬、疯、撑”正音。“蝙蝠”交流记字方法。“扰”找姐妹字:“优、忧、犹”

3、解决问题一: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什么实验?

(1)读6-8节,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第7节)

(2)交流:牛顿想了解风力。

(3)师生接读第6、7节:牛顿的头发┅┅浑身┅┅有时候┅┅有时候┅┅每跳一次┅┅有几次┅┅

(4)板书:了解风力

4、解决问题二: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

默读5-8节后,用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交流找到的有关句子。(第8节2-5句)

5、解决问题三:他真的“疯了”吗?

(1)再读第8节。

(2)思考: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3)板书:爱研究勇敢

6、解决问题四: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思考:妈妈明白了什么?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读妈妈想的内容。

三、复习巩固。

1、选词填空(词句活动室第一题)

2、妙笔生花。(词句活动室第二题)

(1)比较句子: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2)读一读,多了哪些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具体描写了妈妈当时的动作和焦急的心情)

(3)(圈画动词)小结:这样句子就更具体、更形象了。

(4)练习写话:爸爸查找资料。

课外延伸:

查一查:牛顿的其他故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板书设计:

7 * 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 (爱国)

望大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用纸盒及多种材料制作一栋小屋。

2、教、能说出小屋里住着谁,他喜欢做什么。

3、小组或全班同学将作品摆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庄园、城堡或村落。

教学重点:

1、是否敢于想象。

2、是否敢于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

课前准备:

1、师生一起收集一些各种各样的纸盒。

2、教师准备一些“童话里的小屋”的图片或录象资料。准备若干摆放学生作品的场景。

3、学生准备剪刀、彩笔、浆糊等材料。

教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检查绘画工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回忆、讨论、交流你最喜欢哪个童话故事,喜欢童话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他又住在怎样的屋子里?

三、讲授新课:

小朋友们,你想成为一名小小的建筑师吗?你想拥有一套漂亮精致的小房子吗?就让我们自己 ……此处隐藏2004个字……句子。

真棒!同学们,你从哪儿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呢?

姥姥的剪纸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这是讲姥姥剪纸像,“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是讲姥姥的剪纸活了,活灵活现。

请注意这番话中乡亲们仅仅是在赞叹姥姥剪什么剪得活灵活现?

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么说的?

(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句子三: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你从哪儿看出姥姥的心灵手巧?(体会“左邻右舍”、“都”)

句子四:

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你又是从哪儿可以看出她的心灵手巧呢?(有求必应,求姥姥剪纸的人多,这正是因为姥姥的剪纸深入人心。)

3、小结(出示小结)

4、现在请你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前后同学先互相夸夸。

(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 像 ,剪 像 ,剪个 ,剪个 。)

(学生讨论,互相夸夸。)

谁来赞人物?谁来赞植物?谁来赞器物?

(“你姥姥神了,剪小孩像小孩,剪老人像老人,剪个娃娃会哭笑,剪个老汉长胡须。”“你姥姥神了,剪树像树,剪花像花,剪个桃子红通通,剪个香蕉长溜溜。”“你姥姥神了,剪凳子像凳子,剪桌子像桌子,剪个花篮喜洋洋,剪个房子好气派。”)

二、剪纸喻理。

1、过渡:姥姥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在剪纸的过程中还教会我一个道理——熟能生巧。我们接着学习第二部分,这个部分可以分几层呢?

2、学生分层。(追问这两部分是什么关系呢?第一部分是具体写熟能生巧的事例,第二部分是概括写熟能生巧的道理)

3、通过什么事例写清熟能生巧的道理呢?

4、学生试着说一说。

5、这个事例和熟能生巧的道理是什么关系呢?

6、课文为什么要着重刻画我的“调皮蛋”、“刁蛮”、“耍赖”呢?(越是写我调皮捣蛋就越能表现出姥姥高超的技能。)

7、过渡:同学们到这里作者觉得还不能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为了使道理更加明白还加了一段。

(1)(出示)

(2)数九隆冬,三伏盛夏,这告诉我们是一年四季总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这告诉我们姥姥一天到晚总剪。

(3)我们也和姥姥一起来剪纸。(分角色朗读)

数九隆冬剪,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三伏盛夏剪,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日光下剪,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月光下剪,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灯光下剪,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甚至摸黑剪,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4)一年四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天到晚,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就是姥姥透过剪纸告诉我的一个朴实实的道理。

(5)小结:作者通过一个具体事例的描写,概括描写,充分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剪纸传情。

(一)分层。

1、在我童年的那段难忘时光里,还有很多很多我和姥姥之间的美好回忆,在我心头回荡。根据刚才我们学习第二部分分层的方法,请你试着来分层。

2、交流分层。(第一层:具体事例,姥姥在密云多雨的盛夏为我剪纸。第二层:

学习第一层概括事例,“我”上学前、上学后还为“我”剪纸。)

(二)学习课文。

1、课文第三部分都是在写剪纸,请同学们把写剪纸的部分划出来。

边划边思考:姥姥的剪纸剪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剪这个内容?

2、学生读书思考。

3、(出示三部分剪纸内容)

1)(出示在密云多雨的盛夏):剪的是牛驮兔的剪纸、牛和兔啃食青草的剪纸。

表达姥姥什么样的感情呢?姥姥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剪的?(疼爱之情)

2)(出示在我上学前):剪了那么多牛兔主题的剪纸,没有具体写哪一张。表达了姥姥什么样的情呢?(对孙子的呵护之情)

3)(出示在我上学后):“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请你把目光移到那幅剪纸上,来想象这幅画面。请同学再来读读这句句子。姥姥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剪的这幅剪纸的呢?

这里姥姥借着剪纸来表达什么样的情呢?(期待、思念)

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凝望、期待、牛兔情)

4、在这三部分中,哪些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嚷、缠、忆)

这三个字分别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我”对姥姥剪纸的喜爱,请同学们再找找课文中的哪一个字能传神地概括这三个词儿,集中表现出姥姥剪纸对“我”的吸引力。(拴)前面三在词都说明了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

5、姥姥的剪纸拴了“我”多久?还将拴“我”多久,还能拴“我”多久?

(姥姥的剪纸拴了“我”的童年、小学、中学、大学,还将拴“我”一生,让我的生活,让我的心境与梦境永远有声有色。)

6、如果说童年时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什么?(对家乡、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牵挂。)

7、小结: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这三部分内容,姥姥都在剪牛、兔主题的剪纸。

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些牛、兔主题的剪纸,再来细细地读一读,感受这头老牛的形象。

(出示: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8、你感受到什么样的亲情呢?

(姥姥任劳任怨、勤劳善良,对我的关爱、期待、思念、牵挂)

9、作者更是深切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出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10、作者的心境与梦境为什么会变得有声有色起来了呢?

(作者有感于姥姥对自己的一份爱,感受到这份恩情,作者的感恩之心会陪伴他一生。)

11、让我们饱含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部分。(音乐起)

四、总结课文。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不禁被这份浓浓的爱所打动,被感动了。之所以还历历在目,是因为作者独巨匠心地用剪纸把这份情串联起来了。

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

《【推荐】语文教案锦集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