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苏教版语文第二册有《鲜花和星星》一课:“我最喜欢夏天里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到了晚上,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当教学完全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启发想象,指导说话,作个小诗人”的教学环节。因为“说话”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在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尤为重要。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说和写并不是同步的,为了缩短说和写之间的差距,所以创设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作诗的情境,实际上就是开发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这样进行训练学生的潜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了语言的积累,又实现了语文学习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课堂也因此而美丽起来。在此,与各位交流。
【课堂教学片断实录】:
师:这首诗歌多美呀!小朋友们想不想向小女孩这样也写出这么好的诗?
生:想!(异口同声,非常兴奋)
师:好吧!让老师来帮帮大家。
师:(点击课件,出示第一幅图)这是什么?
生1:这是羊。
生2:是羊群。
生3:许许多多的羊。
师:(点击课件,出示第二幅图),这个呢?
生1:一大片白云,下面是草原。
生2:是大草原。
生3:上面还有羊群。
师:对!这是草原上满地的羊儿。(教师将学生的话进行归纳为学生后面的作诗埋下伏笔)
师:再看这儿(点击课件,出示第三幅图)
生1:哇!好美的菊花。
生2:许多菊花。
师:(微笑地点头,继续点击课件,出示第四幅图)
生3:这是秋天满地的菊花。
师:小朋友们说得好极了,下面我们来作诗,看能不能成为今天的小诗人。(点击课件,出示:练一练)
我最喜欢
秋天满地的菊花: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学生自由思考,不一会儿陆续举起了小手。
生1:我最喜欢秋天满地的菊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地上的牛羊还多。
生2:我最喜欢秋天满地的菊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草原上的牛羊还多。
生3:我最喜欢秋天满地的菊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森林里的树木还多。
学生相互评议,认为他们说得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意评选他们为“小诗人”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不错,这么快就学会了像课文那样作诗。但这还不能算得上是“小诗人”。(刚才学生还沾沾自喜,听到老师这样说,不由得露出惊讶的表情,问“为什么”,老师顺势提出高一层次的目标,如下)
师:(点击课件,出示:聪明题)
我最喜欢
():
这里(),
那里(),
真比()。
屏幕刚一显示,学生纷纷高高举起了小手。
生1:我最喜欢天空中飞翔的小鸟,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水里的鱼儿还多。
师:真不错,你真注意观察,如果把“水里”改成“河里”是不是更好呢?
生1:还可以换成“大海”!
师:对!
生2:我最喜欢森林里绿绿的小树,这里一棵,那里一棵,真比天空中的白云还多。
生(略)
生生交流,学生自选小伙伴,把自己作的诗读出来与他们分享,互相评一评。教师巡回聆听指导。
师:小朋友们真不简单,能作诗了,那么课后,大家还可以把自己作的诗跟同学、老师、爸爸妈妈交流一下,或把它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开个赛诗会,怎么样?
生齐说:好!
【评析】
今天,学生的表现的确给了我一个惊喜,更令我惊叹的是:他们这些小不点儿竟有如此出众的创作才能。看来,小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责无旁贷的引导者,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启发,善于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他们的才华就会喷涌而出,我们的课堂会因此而美丽。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提出了顺应时代需要的新能力。特别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我们绝不能把教材看作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要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只有在处理教材时进行一次再创造,才能成功的活用教材。训练学生运用教材句式自由表达的能力。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创新。通过开放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拓展教材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许许多多的波折甚至失败。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经常反思一下,有助于我们探寻到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提升我们把握课堂的本领。教师经常用新课程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一定能使自己在成长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更健康地成长起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2一、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题目《留心观察》,二是两段文字说明,三是两幅小插图。要求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说一说,也可以考考其他同学,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善于观察的。
二、教学理念:
贴近生活,凸显生本,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体现听与说的多边和谐互动。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其与口语实践同构共生,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及勇于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发言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激发他们善于观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观察所得。
3、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倾听与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己在生活中观察到了什么。
五、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大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2、录音词带,歌曲词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听录音,明确交际内容。 ……此处隐藏4434个字……“宁静”在朗读、背诵中流露出来。)
师:这些列队的士兵——灰黑色的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呢?
生:捉鱼的命令。
生:赶它下水捕鱼的命令。
师:课文中怎么说?
生: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师:用一个词说是——
生:“一抹”。
师:(让学生将“一抹”写到黑板上)那么“一抹”是什么意思?可用哪些词来代替?
生:“一抹”是“轻轻一擦”的意思。
生:也可以是“轻轻一划。”
师:那可用哪个词来代替呢?
生:可用“一擦”代替。
生:除了“一擦”,还有一挥、一拨、一扫、一划、一推等等。
师:是呀!还有很多。(让学生一一写在黑板上)
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悟意,读中奠定感情基调;在分享宁静之际自然地、不露痕迹地引“一抹”,解“一抹”,为推进教程打下基础。
二、体味内涵 研“一抹”
师: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看“一挥”多有力!“一划”多刚劲!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先自行研究,再同桌或小组合作帮助。
师:好!有研究成果了,我们来交流。
生:“一抹”很轻,显得宁静,与第一节的意境相吻合。
生:用“一挥”或“一擦”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来得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到鸬鹚。
生:用“一抹”,可以看出渔人对鸬鹚的关爱,小心伤着它;还可以看出渔人与鸬鹚配合默契,只要 “一抹”,它们就扑扑地钻进水里捉鱼去了。
生:是呀!只“轻轻一抹” 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
师:啊!的研究发现。板书:训练有素
师:同学们想一想,渔人为什么早不站晚不站,偏偏这个时候站起来?
生:因为他发现了鱼,很兴奋。
生:噢!我明白了,如果用“一挥”或其它词,太用力了,会发出响声,鱼儿会吓跑的。
师:还有许多成果,这个问题研究到这里。我们来读一读,读出“一抹”所包含的情和意。
研“一抹”,通过读文、比较、揣摩,感悟用词的准确,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一抹”的内涵。领悟“一抹”所包含的情和意。
师:同学们,为什么用“一抹”?我们学得很好,但老师相信,好戏往往在后头,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呢?小组研究,看哪个组的研究成果多。
师: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我们来交流,交流时可这样说:我从课文哪儿读懂抹出了什么。
生:抹出了波纹和浪花。因为鸬鹚钻进水里,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师:我觉得你很有审美观,你能将那么美的意境读出来吗?
生:抹出了许许多多的鱼。因为课文中写着:一只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这鼓鼓的喉囊里装的肯定是鱼。
生:我有补充,课文中还说,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可见抹出的鱼还真不少。
生:还抹出了渔人的忙碌,湖面上活跃的气氛。
师:是呀!这一抹使平静的湖面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现在请合上课本,让我们一起走出课本想一想,还能抹出什么?
生:还抹出了钱,鱼儿卖掉就有钱了。
师:对!讲得多好,这就是勤劳致富。
生:还抹出了渔人的喜悦和丰收。
生:抹出了吃的、穿的、用的,如苹果、哈蜜瓜、西装、皮鞋……
生:还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等
生:总之,抹出了渔人一家的欢乐和幸福。
师:打开课本,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来享受一下,把你最拿手的句子读出来,一起欣赏。
(个别读——点拨、激励——表演读——齐读)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注重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的熏陶和感染,借助文本挖掘内涵,超越文本展示灵性、闪现人性;在交流、碰撞、点拔、引导中体验情趣,张扬个性,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育创新能力。
三、感受平静 收“一抹”
师: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湖面又恢复了平静,这里为什么要用“恢复”?
生:因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现在回复到了原来的样子,所以用“恢复”。
师:这时的“静”与第一次的“静”是不是一样?是一种怎样的静?将自已体会到的说一说:
投影:这是一种 的静, 的静, 的静。
生:这是一种欢乐的静。
生:这是一种丰收的静、幸福的静。
生:这是一种温馨的静、美好的静、令人陶醉的静。
师:这样的静想享受吗?试一试,引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凭借“一抹”,感受“一抹”的内涵,领略渔人的喜悦,让我们再一次尽情地享受其中的欢乐(配乐,自由诵读课文)。
在比较、独白中深入领悟湖面恢复平静后的不平静,这是一种美好的静,温馨的静,令人向往的静,课虽尽而意无穷。
赏析:
一、显悟性 用心诵读
《鸬鹚》语言优美,富有情趣,适宜于学生朗读和背诵。教师在教学中,自始自终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诵读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情、读中悟法,使文中景活现、事活化、人活脱,从而培养学生的悟性,展现灵性,张扬个性。例:上课伊始,学生分享宁静,用轻轻的、美美的语调诵读第一节,借助画面、伴随音乐,读中显境、诵中悟意,为推进教程铺垫情感;为什么用“一抹”?多元解读后,让学生读第二节,读出“一抹”所包含的情和意;“一抹”抹出了什么?在抹出人间欢乐和幸福之际,引导学生带着这种喜悦,在读中尽情回味、享受;结课处的引读,学生充分感受到湖面恢复平静后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那份欢乐的静、温馨的静、令人陶醉的静。
二、展灵性 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多元的。鉴于这一理念,本教例在设计上着力体现在文本诵读感悟中,充分挖掘、展现学生的智慧潜能;在文本解读中,充分显现、展示学生的灵性。针对为什么用“一抹”?“一抹”抹出了什么?这两个研读专题,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自读感悟,研读引悟,摆脱了多余的提问设计、繁琐的情节分析、僵化的章法讲解。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用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多元解读,这是学生情性的催动,灵性的涌动,生命的冲动,课堂充满了人文情怀。
三、闪人性 独特体验
语文教学应重视熏陶感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教例,学生在教师的点拔、引导下诵读感悟,多元解读,对文本有着独特体验。“一抹”抹出了什么?学生在字里行间体验之,在超文本上想象之。从抹出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浪花,到鲜美可口的鱼儿;从抹出钱,到抹出吃的、穿的、用的;进而抹出渔人一家的欢乐和幸福……这些体验,不仅仅是对“一抹”抹出什么?的诠释,更是学生情的迸发,性的涌动,是语文课堂悟性、灵性、人性的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