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07 11:43:21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富兰克林的生平事迹,学习并传承富兰克林的精神,感受专主的人格魅力。

2、学习本文简朴凝练、准确明了的语言风格。

3、比较沈从文和富兰克林的风格异同。

4、从情感的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从生活细小处所领悟到的深刻人生哲理。

2、把握传记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富兰克林的资料

2、预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谁能介绍一下富兰克林?(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补充:富兰克林生平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年)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出身寒微,10岁便辍学回家做工,12岁起在印刷所当学徒、帮工。但他刻苦好学,在掌握印刷技术之余,还广泛阅读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著作,自学数学和4门外语,潜心练习写作,所有这一切为他在一生中取得多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注意观察自然现象,研究科学问题。他从实践出发,从事科学实验和观察,在电学上解答了“电为何物”的问题,将不同状态下的电称为“正电”和“负电”,提出了电学中的“一流论”,在大气电学方面揭示了雷电现象的本质,被誉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他以仅读过两年小学的学历,被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大学等六七所大学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2、听完了老师的关于富兰克林的介绍与你们预习时的感觉相比较一下这是同一个人吗?(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原因的兴趣)

二、情感激励

1、用一句话给幸福下定义。幸福是什么?

2、围绕“幸福”写一段话,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参考资料

1)幸福

只不过是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

当你感到心理平衡的时候

幸福正悄悄地蹲在你的口袋里呢

2)幸福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3)《求求你表扬我》电影对白:

“什么是幸福,你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

“幸福呀,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到别人手里拿着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

“天冷了,看到别人身上穿件皮棉袄,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在哪来,那你就比我幸福。”

4)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

3、你认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整体把握

1、请你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作者是从哪些事情上得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人类的幸福,并不是由百年难遇的机遇带来的,而是由每天产生的细小利益汇集而成。

促使从市场到居民住处的路上铺上石头;

让居民一起支付费用清运垃圾;

策划城市铺路,并改良路灯;

想办法有效地清扫道路。

2、根据刚才的分析,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不作重点,简单带过)

3、富兰克林做了这几件小事,带来了怎样的效果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富兰克林所做的是小事,但是收到的效果却是巨大的,从而进一步领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

4、自传体的文章注重细节描写,试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是一个非常注重细小之处的人。

明确:(1)P65页第一段;

(2)P66页第三——五段;

(3)P66页第二段;

5、富兰克林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你认为这些细小琐碎得似乎不值一提的事情有必要写进自传吗?

你赞成作者的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其实往往是小事才体现大智慧,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

三、鉴赏语言风格

1、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试跟原文(P66页第二段“一天早晨……像大病初愈似的”)作比较

在一个阳光明媚、春风和送的早晨,我在整齐、平直的克莱文大街上,看见了一位脸色苍白、身体羸弱的老妇人。看上去她象大病初愈似的。我看见她正在用一把桦树枝做成的,很结实耐用的扫帚在清扫街道。她清扫街道时,很仔细认真,生怕扫少了点什么似的。

(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分析写传记时的语言风格,为写作打下基础,同时掌握如何集中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明确:表达方式不同:原文用叙述,而改写文段多用描写,两相比较原文显得准确明了,符合传记的文体要求;两段文字的侧重点不同:原文侧重于花很少的时间就能把大街扫得很干净,改写的文段侧重于老妇人如何认真地打扫。

2、《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和《幸福从细小处开始》都是自传,这两篇文章在文风上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再拓展一些向研究性方向发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明确:关于差别答案是开放的,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传主的个人经历;2)作者的写作风格;3)作者所处的国家情况等等。

四、拓展探讨

沈从文和富兰克林都是只受过小学教育,但他们最后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阅读下面两段材料,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寻找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有太少,有时便有的发愁。……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从文自传》)

1749年,一位英国科学家在波士顿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表演了电学实验。富兰克林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他的表演,并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科学强烈地吸引。随后富兰克林开始了电学的研究。富兰克林在家里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了两种电荷的性能,说明了电的来源和在物质中存在的现象。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富兰克 ……此处隐藏11693个字……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很高 很薄 无雨、雪

(3)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4)高积云: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1)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2)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3)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4)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1)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2)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

(3)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4)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6、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第三课时

1、读第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问题:在这一段中,除了说明晕、华、虹、霞出现的位置之外,还用了另外一种生动的语言说明了这四种光彩和天气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请举例说明。——采用谚语。

恰当使用谚语也是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一个方面。作用:生动形象,把道理说得更通俗易懂,增加了说服力。

2、用屏幕展示:你还知道哪些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同学们充分发言后,再用屏幕展示一些谚语当作日常积累所用。如下所示: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5)山戴帽,大雨到。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8)逆风行云,天要变。

总结: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语文教案 篇8

1.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2、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师:现在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3、师:是啊,你们评价的真好。你们把画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显示画师的话: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4、反问句的改写。

5、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生: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生用“原来——”说话)。

6、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7、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们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①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的“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显然是马儿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才招引来了蝴蝶。主考官见了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②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鲁班造锯)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的创新能力,我们也来“画花”,比比谁画得花多。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大胆的创新赢得了画师称赞,希望同学们多动脑筋,用最巧妙的方法画出最多的花。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作业:配套练习册。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