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07 08:27:30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汇编8篇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汇编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

(一)、学习书写生字“八”

1.课件出示“八”字,说一说“八”字部首、结构。

2. 引导生说出“八”的读音。

3.我们用先学本义识字法来学习“八”这个字。

4.试着说一说“八”本义是什么?

5.师小结:将物分开,是分的初文。

6.指导书写“八”字。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二)用相似的方法学习书写生字:十。

shí 甲 菫金烷【字形】甲骨文、金文像一根竖置的棍棒之形。【本义】一根竖置的棍棒。

(三)、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进行组词、口头造句。

2.课件出示词语。

二、学习我会认的生字。

出示认读生字“六、七、九”等5个生字。

1.指名认读,纠正字音。

2.多种形式朗读识记字形

3.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理解积累成语。

交流学习本单元的收获与想法。

完成阅读平台。

学习积累民族谚语。

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动笔的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6、完成习作编写故事,培养学生想象、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温故知新积累成语,温习学过的课文。

教学过程:

朗读理解与积累中的十个成语

1、指名读、小组读。

2、说说你学过的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A、联系上下文B、C、查成语词典

3、运用以上方法理解成语的意思

二、练习背诵积累以上十个成语

三、请你找一找本单元课文中你喜欢的成语读一读,并积累下来。

四、学习拓展与交流

1、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内容及文章表达的情感

2、我们先看看文中人物她们读文后的感受如何?

3、说说你自己读文后的心得体会或感受。

4、相互交流,师适时引导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阅读平台中的短文《泼水节》

教学过程:

自读短文,出示自学提示:

二、交流反馈:

1、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你喜欢的语句是什么?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3、泼水节一文中都对什么场面进行描写?

4、你还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呢?

三、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四、学习积少成多

1、指名读一读以前学过的谚语。

2、集体读一读文中出现的短文

3、指导背诵谚语。

4、说一说你自己收集到的其他民族谚语或俗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2、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动笔的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点:达到整理资料的两项要求教学难点:搜集资料的途径的落实,按主题分类的指导。

教学准备:

1、提前分组,落实搜集资料的途径。2、请组长填写表格。(表格见后面)

3、教师准备一些有关故事或歌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2、提出要求:

(1)讲故事或歌谣时吐字清楚,内容健康、具体。

(2)语气生动、用手势助说话气势。

3、全班交流

4、介绍过程刚才同学们故事讲的好,能把你们搜集过程或整理过程向全班介绍吗?(1)组长将填写表格给同学们看,并进行讲解。(2)组员补充并说说体会

表格一:搜集途径

时间小组成员搜集途径(画√)具体内容

采访

图书馆

上网读物表格二:整理资料

按主题分类故事名举例

善良、美好的:

勤劳、质朴的:

勇敢、无畏的:

聪明、智慧的:

二、各组把找到的民间故事及歌谣整理起来。

(出示老师找的歌谣,让学生读一读,出示教师准备的一份小报请同学参看。)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大胆想象,清楚完整地写一个故事。培养学生想象、书面表达能力。

2、懂得续写故事所表达的意思应与原文内容一致。

3、故事内容具体,有故事情节。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还记得《神鸟》的故事吗?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神鸟给可汗讲了三个小故事,什么内容,都是歌颂什么,批评什么呢?3、可汗不甘心失败,他又第四次捉住了神鸟,神鸟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你们现在就是这只神鸟,想想,你准备讲什么故事呢?

二、根据原文,选择材料1、同桌互相说说(故事中角色是谁?故事内容是怎样的?)2、全班交流。请2-3名说说3、评议:哪些材料选的好,为什么?4、小结:选材必须与原文意思一致,不能与课文内容脱节。怎样保持一致呢?要点:(1)歌颂小动物某一方面的好品质。

(2)被主人误解错杀了。

(3)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令人同情。

三、内容具体,情节感人1、出示例段,请大家修改2、看来,要使故事情节感人就要有具体内容。要点:(1)写故事时,要想好这个故事分为几个环节,每一步是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写故事时每个人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的要写出来。

(3)要把感人之处、令人同情之处写具体。

四、写出作文,互相评改

1、学生自己写文2、读文,学生评议。(按习作讨论平台中的三个问题评议)

2、修改作文,抄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此处隐藏3445个字……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题”趣

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二、“字”趣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文”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吟”趣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书”趣

书写“立”与“童”。

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

1.出示生字“立”“童”,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游戏“找相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七、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因为)意欲……,

(所以)忽然……。

点点头,扭扭头读。 , 。

拍着手读,男女声和。 ,。

倒背,跺着脚读。(之所以)忽然……,(是因为)……。(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看读

听吟

想唱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汇编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