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21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藏、捡、扔、波、荡”这些生字和所组成的词语。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文两个问题:①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学他说话?②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从而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回声,知道回声产生的原因。
4、通过学习《回声》这篇课文,认识科学的有趣,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
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小黑板、水缸、生字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
2、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复习
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听说训练(要求:听后自己练说,最后把话连起来说)
⑴小青蛙看见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呱呱地叫起来。
⑵这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跟着呱呱地叫起来。
⑶小青蛙以为桥洞底下藏着一只小青蛙学他说话,他觉得非常奇怪就问
妈妈。
学习课文4、5、6自然段的内容
学习第4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了,小青蛙看到了什么现
象?(小黑板出示)
要求:①用△△划出妈妈做的有关词语(带、跳、捡、扔)
②用 ~ ~ 划出小青蛙看到的现象。
⑵检查学生找得是否正确,重点理解小青蛙看到的现象。
①指名读小青蛙看到的现象的句子。(检查划读情况)。
②指导看图理解内容。图片(2)
⑶填空,结合动作理解“捡、扔”等词。
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
(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⑷结合课文内容出示生词“捡起”“扔进”“波纹”“荡回来”,认读、检
查读准字音,结合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词意,了解字形。
⑸再说说小青蛙看到的现象。板书,波纹。
⑹实验(学生试投物体进水缸,观察产生的现象)。
⑺用自己的话说说实验中看到的现象。
⑻指导读课文,想象体会当时的情景。
⑼小结:这个自然段写了小青蛙看到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这种现象。
过渡:河水的波纹荡出去又荡回来跟小青蛙在桥洞里听到的声音有什么
联系?
2、学习第5自然段
⑴轻声读课文,用( )划出妈妈讲的话。
⑵指名读妈妈说的话,边听边用序号标出妈妈说了几句话。
⑶小黑板出示已标序号的小青蛙妈妈的话(对照检查订正)
⑷开火车轮读妈妈的话,要求:想想这4句话的意思。
⑸思考:河水的波纹荡出去又荡回来这种现象跟小青蛙在桥洞里听到的
声音有什么联系?(学生说)
小黑板出示:
①河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②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
比较两句话的意思,重点比较“荡”、“返”,点出那返回来的声音也就是
回声。
--------------------------------------------------------------------------------
板书:
--------------------------------------------------------------------------------
--------------------------------------------------------------------------------
--------------------------------------------------------------------------------
⑹读妈妈的话,想: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⑺用自己的话说说回声是怎样产生的?(指名说,同桌互相练说,指中
下生说,检查教学效果)。
⑻小青蛙听妈妈的话后怎样?,结合理解“一蹦老高”。
⑼体会说话:小青蛙为什么那么高兴?
⑽指导朗读:读出妈妈的耐心、亲切和小青蛙的高兴。(分角色读,评议,
鼓励学生尝试读出感情,互相练读,再指名读)
⑾引导小结:这个自然段讲了小青蛙妈妈帮助小青蛙懂了什么是回声和
回声产生的原因。
⑿说话训练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回声和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②你还知道什么地方能听到回声呢?那又是怎样产生的?
过渡:小青蛙弄清了“回声”这个问题之后又怎样了?
3、学习第6自然段
⑴看图读课文
⑵回答:小青蛙弄清了“回声”之后又怎样了?
⑶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想象当时的情景。
⑷小结
总结课文,质疑:
1、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检查中下生)
2、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质疑
启发学生说话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回声”这种现象的知识,那平时你听见或看到很多
你不明白的现象,你可以用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吗?
出示例:(第三课时时选做题4)
小学语文教案 篇2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从老黄的身上感受动物是有感情的,从全家人对老黄的态度和做法上体会人是如何关爱生命的。
2、抓住第八和第十一自然段的情景描写,联系当时的情景,感悟叙事过程中景物描写对情感的烘托作用。
3、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感悟叙事过程中景物描写对情感的烘托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此处隐藏5882个字……>
生:喜欢。
师:是啊,看到这么美丽可爱的小鸟,谁又能忍的住满心的欢喜呢?同学们一定是迫不及待的想走近珍珠鸟了吧?或许想跟珍珠鸟来一个亲密接触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珍珠鸟的温情与美丽吧!
师: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我们该怎样来读呢?请大家推举一位我们班朗读最好的同学来读。
生:我认为应该用情来读,用一种喜爱的感情来读
师:是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文章如果有了情感,就有了灵魂。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要设想读者如文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之,由文入情,就会与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心相应的境界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想了解的内容?或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用你最喜爱的语气来读一读。
(生自由择读)
师:好,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接力赛读,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能读出播音员的水平。老师挑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师播放轻音乐,师生进行接力读。)
师:几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连老师也甘拜下风了
请大家开动脑筋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我是怎样照顾它的?你能把与之相关的语句说出来吗?小鸟还怕我吗?说出相关的语句?
(重新为它们加工鸟巢;按时添食加水;按捺自己的好奇心决不轻易打扰它们的生活。)
2、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你能以小鸟的口吻对作者说一句话吗?
(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相信我)
3、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是的!信赖是一种接纳,是一种包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襟。有了它,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人与动物之间也可以相互信赖!有了它,我们的生活中定会多出许多美丽而温情读故事。我想这就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心声。
(齐读此句)
三、美读片段,感受“美好的境界”
(出示幻灯片5)
让学生挑选最有感触的语段,一般为6──16小节中的片段,教师配乐创设环境。
四、 迁移拓展
师:读《鸟的天堂》,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正当我们陶醉在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中时,突然,我们看到了我们不愿看到的画面。但是,它是事实,客观存在。是我们人类的残忍和贪婪使我们失去了鸟儿对我们的“信赖”,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什么才能使“信赖”永驻人间呢?我认为是“爱”!让我们一起唱一首爱的颂歌,让爱之泉流淌在我们心田,流淌在万物之间吧!
那么,请拿起你的笔,为保护动物写下一句标语,来表达你的心声吧!
(生自我发挥)
五、教师小结
听着同学们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我的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幅温馨的图画来:
鸟儿们又在快乐的歌唱了,小动物们又在自由的奔跑玩耍了,大森林里又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了。
六、布置作业
(出示多媒体)
1、摘抄文中你认为的精彩语句。
2、试着接触一种不熟悉的小动物,努力使它成为你的新朋友,并尽力记录这一过程。
小学语文教案 篇7浙江省编义务教育教材第九册中《背篼》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配画明文 文画共赏。文章以简练而又富有情味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打柴归来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读此文,那勤劳、纯朴的山娃子仿佛已活脱脱来到你眼前,令你无法抗拒内心对他的爱。
怎样让此景、此情轻松留住,添一份永恒记忆中的甜点,成了我和学生共同的目标。为此,在教学此文时,我们采用了“配画明文,文画共赏”的方法。
一、初读试画,感知美
在出示课题后,通过简笔画“背篼”开篇,既掌握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的每一个小节都可作画,同学们不“见”的景物。学生喜爱作画,他们迫不及待地自由读文,边读边画下所“见”的景物。学生很快便感觉到了文章的“景物性”、“图画性”。当图画绘诸笔端时,他们又对课文语言作了揣摩,并自主地了解内容。这一过程是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的。过去那种一味枯燥地读文变得生动而有富有情趣,这无疑产生了“积极、主动”的态势,充分发挥了情感功能。没有生硬的词语解释,没有刻板的提问,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发挥。于是,平时一位从未提过问题的学生向教师请教“坎”该如何画?通过点拨,他成功作画,爱创新的同学,有了发挥水平的机会,外加了许多合理的景物。初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得到回归,强化了学生对深读课文的兴趣。
二、研读添画,拓展美
在课文初成画后,让学生自由说图,再参考文章内容说一说,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比较中,学生能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简练,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配画明文 文画共赏》。“能否将这简练的语言再丰富一点呢?”让学生再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切磋文章的遣词造句,体会思想感情,然后合理添画景物,为画配词。在发展他们的研读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
(1)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富有动画性。如那飘过林梢的袅袅炊烟,画成了高扬的手臂,配以“孩子,回来啦!”一路上,注明了“拐、绕、走、跨”,不同的走法。
(2)中心句巧妙地升华。“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山里的孩子不只是打柴,他们拎水、割稻、种菜、拔草,这就是勤劳;也有学生画了许多背篼、许多孩子,表明了山里的孩子共有的美德。对山娃的赞美之情早已注入其中,何用表白!
(3)填补空白。文章语言简练,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一路问候村人,一路的山歌小调;如何打柴,如何采药,如何在山里“贪玩”,摘下红红的山柿子;那晚,孩子为卖药做了一个甜美的梦……。这一切,丰富了课文内容,使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程度的体验。
此时,再让学生说画,课文原有的构思又有了创新,他们创造性地表情达意。再读课文时,那简练语言的内涵就丰富多了,感情更为深厚。这样,互为映衬,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使课文形象更加鲜明。作画与“学文”相辅相成,互促互补,使阅读课堂教学达到了十分和谐的美的境界。
三、文画同赏,表达美
当文已读,画已成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成为轻松自在的事了。作车再现了课文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鲜明、准确而丰富的感性知识,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他们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学生在研读中细细品味了文章,深切感受到文章对山里孩子的赞美之情。这时,学生的朗读就显得入景入情,真切感人,做到了“以情传声”,可以说是真情的流露。
这堂课下来,把讲读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笔的趣味送给学生,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他们便会主动、生动地去阅读。我认为,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挖掘他们的想象能力,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