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07 05:11:59
【实用】语文教案锦集8篇

【实用】语文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一、 谈话导入

“路”是本单元的主题,看到这个主题,你能想到些什么?你都知道些什么?

你都知道些什么样的路呢?(柏油马路、水路、海上航路、山间小路、商路、邮路、空中走廊、人生之路等等)

生活中有这么多的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感受路的风采。

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从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开拓新路的艰辛,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明白,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才能把握好方向更好地前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来看看诗人通过这首诗向我们传递些什么信息。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自由练读,争取读得流利。

3.课件出示下列字词:

丝绦 缔造 干涸 险峻 沟壑 颠簸 匍匐

侏儒 丰沃 开拓 万顷 波涛

4.理解字义。课件出示课文中句子:

(1)乡村大道,又好像一根根金光四射的丝绦。

丝绦: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丝绦、绦带。

(2)这一串串珠宝交错相连,便把我们的锦绣江山缔造。

缔造:A?结合。缔结、缔交。

B?创立,建造。缔选。

C?禁止。取缔。

(联系句子进行选择)

匍匐:爬行。

开拓:开辟,扩充。拓荒、拓展、开拓。

5.字形记忆。

条( )绦( )

帝( )缔( )

固( )涸( )

石( )拓( )

匍( )葡( )

6.指读分小节朗读课文,想想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这首小诗的语句都是很优美的,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要把诗读得流利。边练习边思考:这首诗共有四节,每节都写了些什么?

2.学习诗歌第一节。

(1) 第一节中分别用了两个比喻句,把乡村大道比喻成了什么?

“乡村大道,好像一座座无始无终的长桥!”

“乡村大道,又好像一根根金光四射的丝绦!”

这两个比喻句说明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可以结合插图来理解。

(乡村大道的特点是长远、宽阔、美丽)

(2)“那两道长城般的高树呀,排开了绿野上的万顷波涛。”这一个“排”字用得十分准确,请大家想一想,说说这个“排”字用得好在哪里。

(准确地表达出路边树木的状态:整齐的一排,很高大,郁郁葱葱,有风吹过时,就像海面上翻涌的阵阵波涛,十分壮观)

(3)“所有的城市、乡村、山地、平原,都叫它串成珠宝;这一串串珠宝交错相连,便把我们的锦绣江山缔造”一句中,“它”指的是什么?“一串串珠宝”指的又是什么?

(“它”指乡村大道,“一串串珠宝”指的是被乡村大道串起来的城市)

(4)让我们一起继续感受郭小川的诗歌魅力,相信大家对诗中那些优美而又充满豪情的句子过目不忘,现在我们一起来带着激情朗读。

3.学习诗歌第二节。

(1) 想一想,在第二节中,诗人又把乡村大道比做了什么?这些比喻又说明了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好像一条条险峻的黄河”、“好像一道道干涸的沟壑”;说明乡村大道曲折,充满坎坷)

(2) 诗中是怎样形容这些曲折和坎坷的?

(3) “每一曲,每一折呀,都常常遇到突起的风波”这一句怎样理解?这里的“风波”指什么?

4.指名读第三节诗。

(1)“匍匐”是什么意思?“我”真的曾在乡村大道上面爬过吗,你怎样理解?

(2)“侏儒”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要这么说?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诗人所说的“英雄儿女”呢?

(4)“前来的”和“不来的”分别怎么理解?

(5)齐读这一节。这一节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的生活,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节?不要这部分可以吗?

5.自读最后一节诗,想一想,这一节诗与前三节有什么样的联系?

(最后一节诗,是对前三节诗的总结和概括)

(1) 为什么诗人说不但爱“你的长远和宽阔”、“你的明亮和丰沃”,还不能不爱“险峻和突起的风波”、“坎坎坷坷、曲曲折折”?险峻和风波、坎坷和曲折也值得爱吗?

(2) 如何理解“在花砖地上旋舞”?

(3) 你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算是诗人说的“伟大的生活”?

(4) 练习以激情澎湃的语气来朗读诗歌。

四、 再次朗读感悟

全班饱含激情地朗读全诗。整首诗都学完了,你怎样理解“乡村大道”?这仅仅是指一条乡村的道路吗?还有哪些其他的用意?

学完诗后你有什么感想?(生活只有历经锤炼才能称之为伟大,我们要热爱生活)

五、 小结

著名诗人郭小川用优美而又富于激情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乡村大道”一语双关,既指自己家乡的道路,也指人生之路的起点,二者都抒发了诗人扎根生活和人民之中、永葆劳动人民本色的情怀。

通过学习,我想大家也一定会有许多收获,人生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和错误都是对我们的磨练,只有历经磨练,我们才能更健康地成长,才能更坚强地走向成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对热点问题的看法、意见的议论方法。

2、进一步掌握议论的积极谦逊态度,做到有理有礼。

3、培养大胆发言的习惯。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采访表演,评议引入

2、议论(解)就是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求得共同的统一的认识。

3、明确目标

二、学习讨论,明确方法

1、出示问题:优秀生应具备什么条件?

2、讨论焦点:偶尔犯错误能评优秀生吗?

3、讨论交际礼节:①起始:“我认为”②表明态度:“我不是这样看的”“因为……”“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也觉得是这样的”“我同意×××的意见”

③结尾:“请指正”“请补充”“请支持”“……”

4、班级讨论,评议

提出要求:积极、谦逊,做到有理,有礼

三、小组议论

1、标题①成绩好就是好②学习不好就不能参加活动

2、小组讨论③全班议论竞赛

四、实践作业:班 ……此处隐藏10738个字……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辬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辬,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多幕剧和单幕剧的区别

2.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

3.初步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教学过程

1.了解剧情、剧中人物身份,语文教案-三块钱国币。

2.分角色朗读剧本,了解该剧矛盾集中特点。

3.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了解剧本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很完整过程。

分析情节结构: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破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杨与吴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忍无可忍,打碎吴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4.指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的焦点,本应是女仆与女主人的冲突,如何转移到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并成为焦点。剧本着重描写了这个焦点,即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这些交锋,层次清晰,由发展到高潮, 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在矛盾冲突中,大学生杨长雄是替女仆说话,义正词严,据理力争,而女主人吴太太胡搅蛮缠,尖酸刻薄,显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

5. 总结扩展

本剧把看似平谈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6.布置作业

1.阅读剧中反映杨长雄与吴太太冲突的部分,归纳他们之间三次交锋的焦点。

2.找出丁西林的独幕剧《一只马蜂》或《压迫》,阅读欣赏其讽刺幽默的喜剧特点。

附:板书设计

结构 人物 剧情

开端 吴太太→自言自语 埋怨女仆

杨长雄→坐着看书 与友下棋

发展 吴太太 逼仆赔钱 典押铺盖

(两次交锋) 杨长雄 不应赔钱 不应典押

高潮 杨长雄 忍无可忍 打碎花瓶

吴太太 争吵谩骂 不依不饶

结局 杨长雄 握紧拳头 掏出纸币

吴太太 一时语塞 抢过纸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剧中主要人物性格。

2.欣赏本剧讽刺和幽默的语言,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三块钱国币》。

教学过程

1.让学生重温上节课归纳的杨长雄与吴太太的三次交锋,注意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语言。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找他们的语言、行动。

大学生杨长雄敢想敢说,能言善辩,锋芒毕露。如“有花瓶的人,不会把花瓶打破,因为他没有打破的机会。动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花瓶的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

如舞台说明提到“杨面白手颤,忍无可忍。忽然看到了花几上放着的花瓶,急忙地走去,抢在手中,走到吴的面前,双手将花瓶拼命的往地上一掷,花瓶粉碎。”

这些言行都充分表现了他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的性格。

女主人吴太太从出场时的唠叨,自言自语,话语尖酸刻薄,狡辩谩骂,如“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她身上,她只有三毛钱……这是她的铺盖。这条巷子的对面,就是一家当铺。我请你带着她把这个铺盖拿到那家当铺去押三块钱交给我。”“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

这些语言充分显示了她自私、吝啬、胡搅蛮缠的个性。

3.赏析语言的特征

杨长雄:发牢骚,泄不满的语言,模仿吴太太上场时说话的语调:“我的三块钱用处多得很这个年头,自来水笔,卖到六十卖块钱一支,钢笔头,两块钱一打,九毛钱一瓶墨水,一毛钱一只信封。从来没听说过!”这些话像是抱怨,实际上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成众:语言不多,面对杨长雄的气愤则说道:“和一个女人打架?不太妙”。可是我赞成给她一个教训。当吴太太要他证实杨长雄骂人,他则说:“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留心到我四周围的环境。”这些低缓、风趣的语言,则与他的沉着稳重和幽默的性格分不开的。

4.总结、扩展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我们在欣赏这幕剧时,首先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等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其次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有时表现为人物的动作冲突,如杨长雄站了起来,好像真想动手的样子说:“这样的女人,除了拳头的教训,没有别的办法。”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活动,如吴太太听说当铺的人给李三块钱,但不要李嫂的铺盖后,赶快把警察引走。

5.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课后朗读人物对话。

附:板书设计

人物

语言特点

形象特征

女主人

吴太太

说话唠叨、出言不逊“……花瓶,五年前……在九江买的”,“我为什么不能多讲?”

“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身上,她只有三毛钱……这是她的铺盖……对面就是当铺”

“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

吝啬、自私、尖酸刻薄

逼人太甚、缺乏同情

泼妇骂街、胡搅蛮缠

大学生

杨长雄

“有花瓶的人,不会把花瓶打碎……动花瓶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语言激愤)

“这个年头,水笔卖到六十块钱一支,钢笔头,两块钱一打……”(表面抱怨,实则讥讽)

“岂有此理!你把她的铺盖押了,你叫她睡什么?”

《【实用】语文教案锦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