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教学准备:
指3——5名学生在上课前讲故事。
一、故事诱导,赏中入境
1、播放录音,生听故事。
2、生听后根据故事质疑。
3、根据学生质疑情况,教师归纳为学习目标。
二、想象表演,趣中释疑
1、生自由读课文2、5、7自然段,思考:虾将军会对鲸讲些什么道理?
2、同桌合作,想象表演鲸和虾将军争吵的场面。
3、指2——3桌同学配合表演,师生评议,评选出最佳搭当。
4、生快速浏览课文2、5、7自然段,用线画出最能说明“鲸不属于鱼类”的语句。
5、指名读所画语句,师生评议。
6、全班齐读画线部分,加深理解与记忆。
三、自我介绍,乐中求知。
1、指名读3、4自然段,其余边听边画出文中描述鲸的种类及其主要特点的语句。
2、轻声读第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那种鲸,向大家作自我介绍。
3、指3名同学上台“自我介绍”。
4、师生围绕“自我介绍”内容及方法进行评议,渗透基本的说明方法。
四、想象作画,动中领悟
1、小组齐读第5自然段,边听边想:怎样判断鲸的种类?
2、出示书中插图,指名判断鲸的种类并说明理由。
3、根据文中叙述,在插图上添画齿鲸的水柱。
4、生自由读第6自然段,读懂后用笔画出鲸睡觉时的样子。
5、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议。
六、拓展延伸,练中创新
1、快速浏览全文,准备做小导游向大家介绍鲸的有关知识。
2、推荐“导游先生”、“导游小组”各一名上台为大家介绍。
3、小练笔:围绕“虾将军与鲸”的争吵,编一则童话小故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做到节奏停顿得当。
2、通过自学、交流、感悟、读书,能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并得到启迪。
3、初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韵味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感悟文中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学思结合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发现新知激发兴趣
1、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文言文——《论语》一则,谁还记得?(指两生,再全班齐背)课件出示:三人行……
2、光会背可不够,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3、你记得真清楚,说得也很明白,在这方面你就能成为我们大家的老师了。
4、刚才我们复习了《论语》一则,孔子的话让我们知道做人要有虚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文言文同样出自于《论语》,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明确句意的重要性
1、请您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这篇文言文,看你能不能把字音读准?课件出示:两则论语。
(指名一生)
2、生字读音有点难,咱们先标上拼音,自己再练练,看看这回能不能读准、读通顺了。(学生自由读)谁来试试?(指名两生)
3、指导字音。
(1)文中四个生字读的都挺准的,但这儿有个多音字(课件强调:为)既念wéi又念wèi,猜猜在这句话里应该读哪个音?为什么?(学生争论)
(2)不能瞎猜,猜得对不对得用字典检验一下。老师从字典中查到了这个多音字,请你默读它的意思。课件出示:为两个读音的不同解释
想一想,根据哪个意思能确定这个字的读音呢?(引导学生说把哪个意思放到句子里最恰当)这么解释比较合理,你们同意吗?这个字的意思是做、当。课件出示:为:做、当。这个字读?课件出示:为:wéi
(3)把字义放到句子里解释,看看句子通不通,这样来选择字的正确读音真是个好方法。可见,学习古文时,弄清字义、句意真的很重要。
三、了解句意积累方法感悟道理
(一)学习第一则,积累学法,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思结合”。
1、回忆方法。
(1)以前学过哪些方法,可以知道字的意思或者句子意思?(板书:看)谁给大家读读第一则论语中注释了哪几个字的意思。(课件出示:子、故、新的意思,指名读)说明:连词成句是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2)那些没注释的字,我们怎样弄清它的意思呢?(查、猜、连)
2、运用方法。
(1)现在就请你用上这些方法(指板书),自己试着解释第一则论语中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吧。
(2)小组里交流交流,这个字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3)谁来说说你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字或词什么意思的?(问别人,也是种好方法,但应该是在经过自己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问。板书:问)
相机指导
温:复习。什么叫复习?(把学过的知识再学一遍。)
而:回忆刚才复习“择其善者而从之”时,那个“而”什么意思?是连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以不解释。复习已有知识对我们学新知识很有帮助。
知:知道。
矣:文言助词,一般放在结尾,相当于“了”。
(4)字的意思弄清楚了,现在就请你连一连,试着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吧。
3、汇报学习成果,积累方法。
(1)谁愿意先和大家交流一下学习成果?(指名)
不通顺怎么办?这时就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举例:新的意思)谁再来试试?(指名说)
你说得挺清楚,没把每个字词的意思一个个的拼在一起,连成句子,做了适当的调整。(板书:调)
(2)小结:调整时,有时需要添几个字,有时需要减几个字,有时换个意思相近的词,以后,我们还可能遇到需要调整词语顺序的情况呢,但不管怎么调,都不能改变句子本来的意思。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再试试。
(3)老师也解释了这句话,并且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看看这样解释是不是更通顺一些?你默读一下,看看和你们要说的意思一样吗?(课件出示:第一则意思)
(4)知道了句子意思,建议每一个同学都说说,可以和同桌合作,一人读句子,一人说句子的意思。说完后可以再交换一下,比比谁句子读得好,谁意思说得清 ……此处隐藏2462个字……序介绍的?
(生)在课文中把二至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三 观:
1、指导学生观看长廊的风光片。
2、指导学生谈观后感。
(过渡)师: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再次感受长廊的特点。
四 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
2、与同桌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引导学生探究,加深感悟长廊的特点:
①此处可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廊的图片,来进一步理解长的特点,以及长廊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②通过与自己身边事物作比较,如700米长的马路来体会作者运用数字描写的好处。
五 悟:
运用学习上一自然段学习方法去感悟一下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万寿山的图片资料,谈感受。
2、观看佛香阁与排云殿的风光片,谈感受。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得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4、讨论分析重点词语:如耸立、一排排、金碧辉煌、黄、绿、朱红滑过为什么不用划过。
重点句子:①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②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练习朗读,注意语调。
六 说:
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扮成小导游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进行导游,向游客们介绍碧波浩渺的昆明湖,最后评出优秀导游员。
七 品:
学生用欣赏、陶醉、赞美的情调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脑海里再现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八 练:
1、放风光片,欣赏祖国的风景名胜,谈感受。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及其他风景名胜的图片,文字资料。
3、选择课文中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作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为颐和园写一句导游词,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希望,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
5、总结:以三字经的形式总结如:颐和园、景色美、长廊长、真神奇、排云殿、面积大、万寿山、高又高、昆明湖、景色秀
小学语文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懂得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2、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生命科学的知识和收集资料,获取信息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向父母了解自己的出生情况,准备出生证,满意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让四名学生扮演康康熊、乐乐猴,爱爱鸽,创创鼠,另选一学生演盼盼,上台玩“点兵点将”的游戏。
盼盼:他们讲德对不对啊?大家来评判!
二、交流信息,讨论问题
1、学生分组交流,向爸妈了解的四个问题
2、选派代表发言
三、看图,进行浅显的生命科学常识教育
1、出示幻灯片(父母结婚照)
照片上是谁?
2、出生照片(婴儿)
四、听配乐朗诵《我从哪里来》
五、动手填填贴贴,并进行交流
六、故事会-成长乐园
七、教师作小结
1、生命来之不易,每人珍惜自己。
2、父母养育辛苦,应感激。
小学语文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将信将疑”、“自信不疑”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2.读懂课文最后一小节,练习说话。
3.与科常相联系,让学生了解有关花的命名方法。
4.学习文中“我”对事物好奇,勇于探求的;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探究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页下载。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课题,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或课文中的词句来介绍一下打碗碗花。
2.朗读全文。
3.说说这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阅读重点语句,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1.出示:
(1)我将信将疑地看着外婆,她脸上的神色是严肃的,郑重其事的。
(2)如果她再提起,我可以自信不疑地回答:“打碗碗花--不打碗!”
2.用学过的方法重点理解“将信将疑”、“自信不疑”。
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联系已有的旧知识理解词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围绕词语提几个问题,然后理解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将信将疑”
(1)用已有知识理解“信”、“疑”。
听记有关“将”的解释,理解“将”,整体理解词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提几个问题,理解“将信将疑”在文中的含义。
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为什么相信?为什么怀疑?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指导朗读。
通过阅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帮助理解该词的含义。
理解“自信不疑”
学法同上。
;通过对这两个词的深入理解,我们读懂了小女孩怎样从将信将疑到自信不疑的过程,体现了她不轻信别人,敢于怀疑,非把事物弄明白不可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阅读课文最后一小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1.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
读一读,想一想,这两句话有几层意思?这时候,小女孩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指导朗读这一节,读出语气。
2.小组讨论:人们为什么给这么美丽可爱的花起了这样一个怪名字?
小组合作;给打碗碗花取个好听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3.交流。
:我们读懂了课文,猜想了“打碗碗花”这个怪名字的由来,还动脑筋给它取了好多好听的名字,收获真不少。
四.跨学科综合学习
学生分组上,认识各种花卉,了解花卉的一些规律。
五.说话练习
模仿课文最后一小节(一问句一叹句),进行说话训练。
说话内容:
(1)老人们常把月食说成是“天狗吃月亮”(多媒体出示月食形成图和训练句式)
(2)麦粒肿俗称偷针眼,有人说这是因为偷了别人的针才生这种病的。
六.布置研究性长期作业和课后练习
1.生活中,人们对一些现象有迷信说法和不合理的解释:
(1)看到公鸡学母鸡叫不吉利;
(2)突然打喷嚏,是有人在想你……
像这一类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想不想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去弄明白呢?请你找个感兴趣的问题去调查研究,把过程和结论告诉大家。
2.完成课后练习--4.把句子写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