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诗歌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长,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游戏。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作所有国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二是体会诗歌拟人化的写法。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第一课时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3小节。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太阳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快乐,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难点是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 说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几个程序:
一、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太阳笑脸。师生共同谈谈对太阳的感觉。导入课题,并指板书,
生齐读课题。
【本环节的设计,采用图片引入新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谈话自然引入课文,】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诗歌,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 生自读。
3、 检查自读情况。
4、 这首诗歌一共有四小节,老师分别请四位同学分小节读一读,其他同学做认真的小听众,看他们是否把字音读准,诗句通顺。
【初读诗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三、 指导精读,积淀感悟。
(一)第一小节
1、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我读第一小节。(课件出示第一小节。)同学们听听老师读得怎么样?
2、 师范读。
3、 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评价。
4、 是呀,老师在朗读的时候,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副美丽的图画,谁也看到了?你看到了吗?
5、 你看到的居然和老师看到的一样!你是从诗句中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点击突出“朵朵白云”“红彤彤的晚霞”)
6、 跟老师一起去欣赏那洁白的云朵吧!(出示白云图)太阳让白云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瞧!(出示晚霞图)
7、 现在你理解“红彤彤”的意思了吗?(颜色特别红,红得十分艳丽)。
8、 朗读练习:多美呀,你们也像老师刚才这样美美地读读第一小节。先在座位上练习。
9、 指导背诵:原来美的图画就是优美的诗句,优美的诗句也能变成美丽的图画。让我们把这一切都记在脑海里吧!
【夕阳西下的美景以其特有的魅力闯入学生的视野,刺激着学生的心理,唤醒了学生的经验,在欣赏中想象,回味。美丽的图画也能成为优美的诗句,在欣赏体会的前提下进行朗读美景自然仿佛溢于眼前。教师在学生先读的基础上范读,目的在于避免机械的朗读技巧的指导,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基调,后又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句所描写的意境,这样学生的朗读就有感性的基础了。】
(二)第二小节
1、 太阳落山的景色真美啊,太阳也是大家的朋友,为我们做了许多好事,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小节,想想太阳为我们做了哪些好事?
生自读。交流并板书:鲜花 、小树、小朋友
2、 解“洒”“拔”。
全班做动作体现“洒”。太阳把金光往鲜花上洒,鲜花会有什么变化?她还把小树往高处拔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拔”的?(这不是说太阳把小树拔起来,而是说太阳照耀小树给她营养,使它茁壮成长。)
【诗歌的教学也要有重点词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要求作概念上的解释,而是领悟体会。如对“洒”“拔”等拟人化的动词的理解我就是通过做动作,想像体会等形式进行启发,使学生感受到用词的准确。】
3、 想象:就在这一洒一拔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太阳的一洒一拔中,鲜花和小树会说些什么?让我们走近每一颗小树,每一朵鲜花,听!你听到了什么?自由说。
【通过想象,是画面出现,让学生深入体会太阳带来的快乐】
4、指导朗读:高兴地读,感激地读 ,齐读。
5、教学后两句:
6、说话写话练习:太阳仅仅做了这些好事吗?你从哪看出来?(课件显示:……)太阳还做了很多好事:聪明的你想一想她还做了哪些好事?
【通过做一回小诗人,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也让学生呢感从生活中去寻找太阳所带来的好处,快乐,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内化情感。】
(三)、第三小节
1、太阳忙碌了一天,她——引读:就要从西山落啦!
你的心情怎么样?(舍不的),读出心情。
2、她会和我们一样进入梦乡吗?她会去哪呢?请你用书中的语言深情地告诉我!指名读!
3、原来她去了另外的国家,她走向哪些国家?用“她要趁人们睡觉的时候,走向——。”说话
:原来太阳走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深情得朗读第3小节!
【给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在朗读中发现,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合作,由老师的指导过渡到学生的自己学习,使一个能力的提升,在朗读中自然的读出了语气。】
四、 总结
五、 生字指导。
(三)、反思:
这次的教学设计参考了网上的一些东西,自己个性化设计不多。本来安排一课时把整首诗歌全部上完,但经过试教,这样的设计并不理想,有走过场的感觉。经过备课组商量后,去掉一个小节的内容,加入了小练笔的内容,让学生把前三小节学得更扎实,为第2课时教学最后一小节,理解诗意,升华情感奠定坚实 ……此处隐藏14626个字……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课伊始,我激动地向学生宣布:“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这次**同学参加七巧板比赛荣获县一等奖。”至此,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而后让获奖的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也请鼓掌的同学说说这掌声所包含的意思,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我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掌声有关的课文,看看文中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这掌声又有什么意义?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自由读文。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字词。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为后续的学习蓄积情感。
第三环节:扣牢“变化”产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4小节与第1小节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 。然后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这样的吗?”自然引入到第1小节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到英子的开朗、快乐与忧郁、文静之后,我以::“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四环节:聚焦“掌声”,感受浓浓爱意。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 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 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 的等生动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 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教师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板书: 掌声
忧郁—————爱—— 开朗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掌声》 一课写的是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
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题眼——掌声,以小英的来信为线索串起全文,将两次掌声的出现、为什么要给小英掌声以及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并通过与生活的联系进行说话训练,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来信导入、质疑掌声。
从小英的来信入手,复习小英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第一和第五段,回忆掌声前后小英个性的变化。引出学生的质疑:小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掌声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通过第一段和第五段的对比读,无疑为后文学生解读“掌声”的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多的精神能量。
第二步:对比参读,激发情感。
在全文的教学中,多处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第二段中,老师不了解小英的情况,你们作为小英的同学了解多少?小英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心里想些什么?而第四段中,她微笑着走下讲台,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第一次掌声给小英带来了什么?第二次掌声又有什么含义?两次掌声之后,读小英的来信,和之前读小英的来信,理解又有了什么变化?
通过多处对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掌声对小英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小英的那段话。
第三步:潜心品读,换位思考。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你现在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给小英掌声?你想对她说什么?”……去体会同学们此时的心情,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小英的自卑并不是因为同学们平时的嘲笑,而是因为小英因为自己的缺陷而封闭了自己的心,感受不到同学们的关心。用“如果你就是小英,同学们都看着你,你会想些什么?”“再次听到同学们的掌声,你是怎么想的?”……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由自卑、胆怯——感动——感激——自信这样的一种内心变化。感性的音乐和生动的情境创设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四步: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对于掌声的理解,仅凭课文,学生可能只能理解到课堂中的掌声给人的力量。为了升华感情,通过残奥会运动员图片和诗歌《掌声》的欣赏,“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唤起人们的自信!掌声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勇气的大门!掌声是闪闪的星星,能把孤独的黑夜照亮!……”拓展学生的思路,并通过诗歌的仿说、仿写升华学生对掌声的理解,让学生知道掌声其实就是对别人的关爱和鼓励,从而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升华对掌声的理解以及课文最后一段更深入的体会。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