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今天,执教了《枯叶蝴蝶》一课,虽然做了精心准备与设计,但实际效果与预想效果还是存在一些差距,估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生预习太早,时间长了难免生疏,导致课堂上反应不快速不灵活;二是课堂时间分配预设不够充分,字词检查占用时间过长,导致课堂检测时间不足,不能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总体看来,课前预计的目标基本达到,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赏析重点语句、文章写作手法,在这节课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方法的提炼上,给学生一些思路的引导更利于学习。
《枯叶蝴蝶》是当代著名作家徐迟的散文作品。此篇文章中作者语言凝练,生动有力,富于激情,意蕴深远。借助枯叶蝴蝶善伪装的习性发表议论,赞美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呼吁保护生物物种。主题含义深远,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理解、想象和思索空间,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哲理散文的一般特点。
2、识记并理解生字生词;积累词语。
3、反复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重点)
4、揣摩语句,提高赏析语言的能力;分析写作特色,提高作文能力。(重点)
5、领悟并培养人的最高境界之一——诚实的品格;提高保护动植物的意识。(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把课堂变成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场,我采用自读探究,读中感悟、抓重点词句感悟的教学方法相融合,展开本课的教学。
针对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自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领学生在读、思、悟、议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风筝》中哥哥把弟弟喜欢的风筝撕破踩烂、仙湖罗布泊被人为地变成荒漠……这些都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同样,有一种美丽的生物也正遭受着这种悲剧性的命运,它又将引起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今天,让我们走近文章《枯叶蝴蝶》。
哲理散文常识:知识树。
出示目标:
第一板块:生字生词:
每班2组D同学爬黑板,其它练习本听写。——B同学讲解:写法、解释、词性、造句、同义词反义词。——词语积累:每班3组C同学读,其他补充。
第二板块:整体感知:
师:要学习或欣赏一篇文章,先要从理解内容开始。我们来前置作业中这几题。其中第1题直接回答;2、3题组内交流完善后回答;第4题小组讨论。
1、枯叶蝶怎样伪装自己?它为什么要伪装自己?伪装的结果是什么?
2、作者说:“枯叶蝴蝶真是因此要绝对的绝灭了”,导致如此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3、由枯叶蝶可悲的命运,你想到了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作者阐明了一个什么哲理?
4、畅所欲言:你身边存在装假作伪的现象吗?试作评价。
教师赠言:美,更要真。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做一个光彩夺目的自己!
第三板块:揣摩语句,赏析语言
师:本文语言极富感染力,或描写细腻,生动形象,或议论精妙,含义深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方法提示:①形式:修辞手法+具体分析
②内容:A、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B、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③作用:A、总领全文。B、承上启下,过渡。C、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举例引导:1、2、3
第四板块:写法分析与借鉴:
师: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了解作者:播放投影,简介。
看看本文的写作方法。
1、叙议结合,叙为议设,议从叙生。
2、先扬后抑。
3、由物及人,托物明理。
4、巧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比。
第五板块;课堂小结:总结全文(内容、作者感情、语言、写法)
学生总结——教师总结
光彩夺目(美丽本真) 美,更要真
枯叶蝴蝶 人
枯槁憔悴(装假作伪) 表里如一,以诚待人
(叙议结合 先扬后抑 托物明理 巧用修辞)
歌曲:小虎队〈〈蝴蝶飞呀〉〉
师:《枯叶蝴蝶》向我们讲述了枯叶蝶因为巧妙的伪装,却给自己带来不幸的故事。同学们,做一只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吧,打开梦想的天窗让那成长更快更美好!
第六板块:课堂检测
(结尾激励学生善于观察,勤于积累,让智慧在课后延续。)
说课稿 篇2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理清本文的思路是阅读的重点。全文的基本思路“话题——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的几个阶段——未来的研究”。先理出这个大框架,在依据“探究练习一”理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这几个阶段来划分。同时,注意过渡段或过渡句这样的标记,也可以帮助我们划分。利用电教手段,借助直观展现实体模型,先作铺垫,在组织完成此项工作。
2、多层次的复杂分类,也是本课说明的一个特点。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比如:比喻,举例等,但最主要的是分类别说明。文章的内容是以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顺序,说明物质结构 ,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成果,只有恰当的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而且,许多新的成果是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这个分类的层次就显得比较复杂。多层次的复杂分类,所以能说得如此明白。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关于物质结构组成原理的纪录片。这一环节可增强直观效果。科普读物是学生感 ……此处隐藏5558个字……
不仅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而且通过现在的了解为下一节课理解“双赢”作了铺垫。
说课稿 篇6【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根据新《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在本课里安排了两个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选定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唯有选定直观性的实物观察法。选定实物观察教学法在这里我是有三个依据的:
1、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
2、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课时先不慌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把实物爬山虎摆出来,实物一出现,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再对着实物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说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这一程序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一开始上课,我是这样说的:“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会爬墙的植物,它叫什么名,它是怎样爬墙的。”
(板书课题)
二、认定目标(赏试观察)
这一程序就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也就是突破重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全体参与性。
课题导入后,首先摆出准备好的实物爬山虎,然后进行说明爬山虎的脚、茎、叶柄等分别是指它的哪个部位。让学生先赏试观察此物,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来,爬山虎各个部位以及颜色之间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点拔检查学生赏试观察情况,最后让学生打开课本自读,看看本课作者是用怎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和表达的。
三、导学达标
这一程序的设计,是在学生们充分仔细的观察实物的前提上和通过结合课文质疑而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更快地突破重难点。
这一程序里我首先是这样说的:“同学们观察这植物后,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课文。看看作者把这植物叫什么名来的?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这种植物的呢?和你原先观察的顺序不同在哪里?作者是先写爬山虎的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并用笔在课文上画出描写爬山虎各部位的句子。”接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就是拿爬山虎的各个部位的特点、颜色、和它的生长过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来指名提问。最后我才来对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做总结,就对爬山虎脚的特点作者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总结(教师小结: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是嫩红的、几天后是嫩绿的、长大后是绿得新鲜、因为是绿色使人看了舒服;因为它长得整齐、均匀、茂密而不重叠,一阵风的吹过而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从这不仅初步理清了作者的叙述顺序和观察顺序,也进一步提醒学生绿色给人们带来的意义。
接下是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墙的难点突破,也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这也要结合课文和实物让学生们继续观察思考,爬山虎到底用它身体中的哪个部位来往上爬的,它是怎么东西爬的。在这点我还加了这样的一个环节:我把登山队员登山时的动作给学生们做了两遍展示,接着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爬山虎是用什么来爬墙,和怎么爬的。然后回顾课文的作者又是怎样来介绍的,进一步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同时又让学生拿爬山虎和登山队员来做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从而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爬山虎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也懂得了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一脚就一点牢”的道理。通过做比较,我还让学生找出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进一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通过实物、登山队员的登山动作举例、学生们的反复观察、和对照课文比较,我再做适当的引导和讲解。这样子不仅可以轻松地把本篇课文的重难点解决了,也把整篇课文的总体框架拿了下。剩下的字词,朗读和指导背诵我都放在了第二课时。
四、达标测评
在这一程序中,我根据在本课时里上过的内容而设计了一道练习:让学生学着作者的观察方法用自己的话再对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怎么爬山进行描述,并用一段话写下来。目的是巩固了所学的内容,再用所学的方法去实践,也就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再一个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时我是于实物观察教学方法为主来对学生进行讲课堂教学,而把板书设计则作为观察教学方法的铺助教学。为了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本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请原谅我的板书设计是以图片形式保存的,目前我还没有技术贴上去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