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03-23 11:44:03
高一语文说课稿

高一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构成了“求学之道”这一模块.

《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的散文。

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四、说教法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古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上注释1)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教师和学生补充)

新课标: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学生读(五步阅读法)

1、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2、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四、读研究性学习;

第一步:找观点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5、五读迁移巩固

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写一篇劝学的小议论文,注意运用比喻论证。(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注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归纳总结

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高一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前方》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乡关何处”中的第一篇课文。曹文轩的《前方》承接漂泊的旅人,叩问“乡关何处”,从一副摄影作品入手,阐述人类不可克制的离家的欲望,离家终究要归家,家,不仅仅是生我养我的那方热土,更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前方》直指人类精神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揭示了人类,作为人生苦旅者的悲剧性实质。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想北平》、《我心归去》两篇关于“思乡”的散文,对“思乡”这一人文母题有了初步感知,已经初步具备赏析散文的能力,但对“家”的概念还停留在具体的层面,对精神层面的“家”的概念还不熟悉。学生第一次接触摄影散文,这篇文章立意上的别具匠 ……此处隐藏28428个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唐)魏征

(设计说明:说历史故事,让学生之间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谈现实生活,主要是想增强学生在 “提出意见”和“接受意见”的感受和体会,引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征的名言,让他们铭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知识要点。

2.写好学习心得。(参考题目:①说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

②谈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比”

③“讽谏”和“纳谏”

④“谏臣”和“明君”

⑤“人言”与“自信”

⑥人贵有“自知之明”

⑦感情亲疏和认识事物的关系……)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习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高一语文说课稿15

一.文本分析

《琵琶行》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惊风雨”的“诗从肺腑出”专题。课文写的是诗人被贬江州后,在一次送客途中偶遇琵琶女,通过叙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凄凉身世的自述,表现出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篇课文的特点是:全文句式整齐,音韵和美,读来朗朗上口,对琵琶女形象的刻画生动而细腻,对音乐的描摹灵动而优美,极富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歌语言的生动和谐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细腻,更需要学习诗人如何通过高超的比喻来描摹音乐的能力。在认知上,高一学生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本能自行对本文的字词进行疏通。在情感上,他们基本具备了对诗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诗词意蕴和情感的兴趣。学生需要采用诵读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本文。

三.目标阐述

知识和能力

能说出文中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字词的含义。

能阐述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作手法及效果。

能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

能在把握文章内容结构的过程中运用诵读体会的方法。

能在积累文言字词的过程中运用查阅字典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感受诗人遭贬谪后借琵琶女所表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和沉郁压抑的悲凉心境。

教学重点

能阐述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作手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

能感受诗人遭贬谪后借琵琶女所表现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和沉郁压抑的悲凉心境。

四.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说以下导入语: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是人们倾诉内心、表达情感的必备手段,请问大家,有没有这样一段音乐,曾经触动了你敏感的内心,让你为之潸然泪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琵琶女,她用一首琵琶曲,弹出了一位大诗人的眼泪,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大家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朗读本文,参考文中的注释,借助手头的工具书,疏通文意。(学生对文中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教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2.感知文本,触摸情感

扫除字词障碍后,请大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长诗,所叙何事?请你用简介的话概括出来。(参考: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

说一说你从文章中初步感知的诗歌情感基调。(参考:凄凉、悲伤、凄惨、苍凉等)

课文的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参考: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要,概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三)再读课文,走近人物

1.整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请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为课文的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来反映文章所叙之事的发展脉络。(参考: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

2.捕捉人物形象,走近人物内心

诗歌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彼此有什么共同点?(参考: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者的共同点用课文原文回答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作者在塑造琵琶女这一形象的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参考:侧面渲染,渲染悲伤的出场环境;正面描摹,描写怕怕女的神态动作及高潮的弹奏技巧;前后对比,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对比。)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你心目中琵琶女的形象。(参考:曾经名噪京都、青春欢笑、色艺双绝、红极一时,如今却老大沦落、年老色衰、“独守空船”,飘泊江湖,这是一个被遗忘,被命运所抛弃的悲惨形象,但她仍旧保有她女性的端庄和矜持,手执琵琶,款款低诉)

(四)品读课文,分析情感

1.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笔墨来塑造这一形象?(参考: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作者为什么会对琵琶女如此关注,两个人到底有哪些共同点呢?分小组讨论。(参考: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2.品味文章精彩语言

正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作者才会被琵琶女的音乐所感染,才会把琵琶女的弹奏写得如此的精彩。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具体描摹音乐句子,说一说哪一句诗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参考:(1)运用精彩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2)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描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侧面描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4)运用叠音词:嘈嘈切切

3.感知人物内心世界

你能从这一段音乐的描写中看到琵琶女怎样的内心世界?(参考: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由欢乐,到沉思,再到悲愤,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五)总结归纳,把握主题

1.回顾诗歌,探究深意

请大家重读课文,想一想,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朗读全诗,小结归纳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无尽的美感,请大家在课后搜集并整理。

《高一语文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